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五卷-(上下册)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五卷-(上下册)

作者:陈飞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年:2009-06-01

评分:5分

ISBN:7534723558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五卷-(上下册) 目录

一、人啊!人!?——关于人、人道主义和人的异化问题的大论辩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对人道主义的再认识
人道主义并非马克思主义原则
为人道主义辨护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文学的人道主义本质的恢复和深化
二、思维空间的拓展——文艺“方法热”
艺术通感的心理内容
对一些文学观念的探讨
打破传统手法
广收博采,推陈出新
文学艺术面临着一场突破
论文学艺术的魅力
文学批评中的系统方法与结构原则
耗散结构和艺术创新
要重视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思维方式与开放性眼光
科技革命的启示
文艺理论的发展和方法更新的迫切性
研究方法上的三个境界
美学可以用熵定律吗?——对批评的答复
方法论放谈——兼论一元论和多样化
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艺学美学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三、谁创造了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论争
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
关于《论历史的创造及其它》的信——致黎澍同志
……
四、怎样从过去走向未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思考
五、中国当代史学路在何方?——关于“史学危机”和史学变革的讨论
六、回到“人”自身——文学“本体论”和“主体性”讨论
七、问我?问你?——“人文精神”的寻思
八、改革开放姓什么?——关于姓“资”与姓“社”的论战
九、要不要告别革命?——关于中国近现代史若干重大原则和是非问题的争论
十、重新发现的欣悦与沉重——新时期以来的“鲁学”
十一、世纪未的“消解”——“后现代”的到来
后记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五卷-(上下册) 内容简介

本书所谓“百年”,原则上是指自1900年以来亦即20世纪已经过去的岁月。全书分作5卷,每卷约涵盖20年,是皆取其大体时限,而非以精确之年月日为断。本书收文范围以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出版)者为主,对*近50年的取材尤其如此。这除了有其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为了主题突出,视点集中,亦有容量、体例和现实等方面的考虑。三、本书所谓“社会人文”,主要是指带有时代“思潮”性和现实“热点”性的内容,即便这类内容,也只能择其要者,以其代表性及时效性为主,而非仅仅从科学性和学术性着眼。因此有些与正常社会人文发展明显相悖或相反的材料,如“文革”之类,由于它们从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人文的实情,且延续时间较长,也不能不择要录以存真。本书所谓“论争”,即包括具有显在论争对象的交锋,也包括设有潜(隐)在论争对象的陈述;其论争既有关于特定文章观点的,也有关于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和思潮的;当然这里的论争仍以正常的“商榷”、“讨论”为主,至于一些非常的“论争”(如“大批判”之类),则不妨作为“特例”看待。另外,入选的“论争”多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及“风云”气象者。本书所谓“回读”,约有二义:一是提供文献材料,由读者自读;二是稍作综述,与读者共读。当然,这应是带有回顾和反思意味的阅读。

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第五卷-(上下册) 节选

《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上下)》所谓“百年”,原则上是指自1900年以来亦即20世纪已经过去的岁月。全书分作5卷,每卷约涵盖20年,是皆取其大体时限,而非以精确之年月日为断。《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上下)》收文范围以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出版)者为主,对*近50年的取材尤其如此。这除了有其众所周知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为了主题突出,视点集中,亦有容量、体例和现实等方面的考虑。三、《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上下)》所谓“社会人文”,主要是指带有时代“思潮”性和现实“热点”性的内容,即便这类内容,也只能择其要者,以其代表性及时效性为主,而非仅仅从科学性和学术性着眼。因此有些与正常社会人文发展明显相悖或相反的材料,如“文革”之类,由于它们从某种特殊的意义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人文的实情,且延续时间较长,也不能不择要录以存真。《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上下)》所谓“论争”,即包括具有显在论争对象的交锋,也包括设有潜(隐)在论争对象的陈述;其论争既有关于特定文章观点的,也有关于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倾向和思潮的;当然这里的论争仍以正常的“商榷”、“讨论”为主,至于一些非常的“论争”(如“大批判”之类),则不妨作为“特例”看待。另外,入选的“论争”多为具有一定规模影响及“风云”气象者。《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论争:回读百年(第5卷)(上下)》所谓“回读”,约有二义:一是提供文献材料,由读者自读;二是稍作综述,与读者共读。当然,这应是带有回顾和反思意味的阅读。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