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文化,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巨大贡献。急剧变化的时代在淘洗着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当今时代,我们尤其有必要对我们丰富淳厚、历史悠远的民俗传统立此存照,将其中的优秀部分及其真谛展示给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创造的非常丰富而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幸事,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关羽,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民众社会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志,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是维系群体团结的黏合剂,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章历史人物关羽
关公,即关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名人。千百年来,他的英雄事迹妇孺皆知,他的高尚品格被人们久久传颂,他的传奇形象被各种文艺形式描绘得活灵活现。不仅如此,他还被神化,成为中国古代*为有名的一位“千古正神”。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时至今日,关公信仰在港澳台,在东南亚,甚至在日本、美国等地,仍然颇为兴盛。
*早记录关羽事迹、在关羽史实方面也*具权威性的史书,是西晋陈寿所编撰的《三国志》。这本书中的《关羽传》非常简略,只有寥寥950余字,加上后来南北朝宋裴松之所做的10条注750余字,总计也不过1700余字。但参照这本史书中其他人物传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对于历史人物关羽,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个大致清晰的认识。
关羽的故里
关羽的故里,一般认为是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以东9公里处的常平村。该地建有关帝家庙,附近的中条山山麓还有一处关羽祖茔,每年海内外前来瞻仰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其实,这一说法是不符合相关文献记载的。
据《三国志·关羽传》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东汉河东郡解县,据古代有关文献记载,其旧治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境内。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
河中府,临晋县,本汉解县地,后魏改为北解县。……故解城,本春秋时解梁城,又为汉解县城也,在县东南十八里。晋惠公许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内及解梁城是也。
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也说:
解州,解县,本汉旧县也,属河东郡。后汉及晋不改。后魏改解县为北解县,属绥化郡。周省。按:此前解县在今临晋县界。又称:
蒲州,临晋县,本汉解县地。按:汉解县在今县东南十八里,故解城是也。后魏改为北解县,周省。隋开皇十六年,分猗氏县于今理,改为临晋。
以上二书均言东汉解县旧治,在当时临晋县东南18里处的故解城。临晋县,唐属河中府。此后直到民国,县名相沿不改。1954年与猗氏县合并为临猗县。旧县治在今山西省临猗县西2a余公里的临晋镇。故解城,据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五十一《古迹考》所引猗氏人郭为观《郇城考》说:
考解故城有二,皆非今治。今治乃唐改隋虞乡县故治为之,而别于其西五十里置虞乡县。其故城一在临晋之城东、城西两村之间,乃北解也;一在卿头村,乃南解也,其故迹皆存。
其中所说的北解旧治,即故解城所在地。
依据上述地志及前人的考辨,今人刘纬毅在其所著的《山西历史地名通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09页)中判定:
解县,西汉置,属河东郡,东汉、晋不改,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为北解县。故治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二十里城西乡与城东村之间。
考虑到古今地望方位角度的不同,刘纬毅的判定与《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致的。这种说法虽然明确了东汉解县县治在今临猗县境内,但却将它与故解城视为一地,并混淆了它与北解县治的不同,具体位置还是不确切的。
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解县名下另有解城。显而易见,故解城与东汉解县县治不是同一个地方。《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将故解城等同于东汉解县县治,合二城为一,是与《后汉书·郡国志》的记载不相符的。
又据《水经注·涑水篇》说:“涑水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郦道元为北魏时人,既然称有“解县故城”,那么必定就有北解新县治了。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六《府州厅县考四》“临晋县”中即说:
汉置解县。隶河东郡。北魏太和十一年,分解县置南解县;而改解县为北解,徙治于汉县故城西北十八里,胥隶河东郡。
由此可见,北魏时不仅解县县名改为北解,县治也不在同一个地方。
那么,东汉解县县治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后汉书·郡国志》“解,有桑泉城”,南朝·梁刘昭注:“《左传》僖二十四年,晋文公人桑泉。杜预曰在(解)县西二十里。”《元和郡县志》“临晋县”又称“桑泉故城在(临晋)县东一十三里。”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七《府州厅县考五》据此推考,认为东汉解县县治“在临晋县东三十三里”,“以地望准之,汉解县当在今猗氏西七里而近也。”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一推考还是比较令人信服的。清猗氏县治即今临猗县城。因此我们可以说,东汉解县县治旧址应在今临猗县临晋镇东约16.5公里处,或者径直说在今临猗县西约3.5公里处。
至于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在东汉时尚属猗氏县地,直到北周(公元557年—581年)末年,才首次成为解县县治。《左传·成公六年》:“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監。”杜预注:“鹽,盐也。猗氏县盐池是。猗氏有盐池,后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水经注·涑水篇》:“涑水西南径监盐县故城,城南有盐池。本司盐都尉治,领兵千余人守之。故杜预曰:猗氏有盐池,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置县以守之。”又称:“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七《府州厅县考五》据以考定:
汉解县之境,据《后(汉书·郡国)志》称,有桑泉城,有臼城,有解城,有瑕城,刘(昭)《注》又引杜预说,有郇城。观《注》所明方位、里数,证以(郦)道元诸家之说,皆在涑水之北,为今猗氏、临晋二县地。而猗氏汉县则在涑南。据道元称“南对女盐泽”,则正今日解州之地。
北魏太和十一年,解县改为北解县,又别置南解县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西。北周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废南解县。至北周末年,又别置解县于今运城市解州镇。《太平寰宇记》:虞乡县,“周明帝废南解县,別置绥化郡,今县西北三十里绥化故城是也。至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绥化为虞乡,直属河东。周末,置解县于虞乡城东,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即此邑也。”清光绪《山西通志》卷二十七《府州厅县考五》:解州,“(北周)武帝保定元年,(绥化)郡废,改绥化县曰虞乡。又别置解县于废南解县城东二十里、女盐池西北。(原注:即今州治,汉猗氏县地)”北周末年,即公元580年左右,这是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有史以来成为解县县治的*早时间。
其后,解县及解州的沿革变迁如下:
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解县省入虞乡县。九年,移虞乡县治于废解县县治。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虞乡为解县,又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别置虞乡县。《元和郡县志》:解县,“隋大业二年,省解县。九年,自绥化故城移虞乡县于废解县理,即今县理是也。武德元年,改虞乡县为解县”。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解县省人虞乡县。二十二年复置,又省虞乡人解县。《旧唐书·地理志》:河中府,“贞观十七年,省解县入虞乡。二十二年,析置解县”。此后于武周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复析解县置虞乡。
至五代汉乾祐元年(公元948年),置解州,下辖闻喜、安邑、解三县,而治于解。《新五代史·职方考》:“解州,汉乾祐元年九月置,割河中之闻喜、安邑、解三县为属而治解。”《太平寰宇记》:解州,“本蒲州解县。汉乾祐元年,蒲帅李守贞反。榷盐制置使郑元昭奏请于解县置解州,以捍凶渠。于是授郑兀昭为刺史,仍割蒲之安邑、绛之闻喜与解县三邑以属焉”。此后,除金代一度移州治于今平陆县西南外,一直相沿不改。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省解县人州。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又省解州,置解县。
考证至此,东汉解县县治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以及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的沿革、归属等问题,应该说已经是比较清楚的了。今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既然已经不在东汉解县县境之内,更不用说在其东约9公里之外的常平村了。但今常平村不仅建有关帝家庙,还保存有八角七层砖塔一座,相传是关羽父母的“塔墓”;同时在关帝家庙正南约3公里的中条山山麓,还有一处关羽祖茔。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为了进一步澄清历史事实,不妨再略作辨析。
常平村关帝家庙中的建筑,大多为清代遗构,有一座砖塔年代还久远一些。据说当年关羽仗义杀死作恶多端的恶霸吕熊(或称熊虎)后,出逃在外,官府四处缉捕关氏族人。关羽的父母因年迈行走不便,双双投并自尽。后人为了纪念关羽的父母亲,便在井上修建了这座塔,所以这座砖塔又被称为“塔墓”。
这一说法颇令人疑惑不解。人所共知,塔原是佛教特有的一种建筑。梵语音译擘卒堵坡”,又称浮屠、浮图。这种建筑形式在随着佛教传人我国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晋、宋翻译佛经时便造了个“塔”字,又写作“墖”。塔的建造目的和用途,*初是为供奉佛骨舍利之用,后来也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经或保存僧人的遗体。在中国古代,尚未发现有专为纪念世俗人士而修建的塔。今人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中介绍了数百座古塔,便没有一个这样的例子。
常平村关帝家庙的砖塔上,还嵌有一方塔铭。兹逢录于下,也许有助于解除我们的困惑:
义勇武安王,世祖解人。兴于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辅蜀先主佐汉立功。伏以大王,勇略天资,英谋神授。尽忠义于先主,不避艰难;弃富贵于曹公,岂图爵禄!当时志气,曾分主上之忧;今日威灵,犹赐生民之福。今者本庄社人王兴,将一千五十四年前祖塔重加完葺。伏愿神灵降佑一境之中,万事清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命开为记,略记大王威德之万一,深负惶恐。
……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 本书特色 《末代皇帝立嗣纪实》是贾英华编著的,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末代皇帝立嗣纪实 目录 **章 惇亲王府一 家世二 衰落的王府三 幼年生活...
丁文江的传记 本书特色 丁文江是胡适先生的好友,胡适当年有二十年不谈政治之说,丁断然不允许胡这样将自己超然世外,拉着胡和其他好友办《努力周刊》和《独立评论》。丁...
玉琳国师传-2010年最新版 本书特色 玉琳国师(一六一四-一六七五)清代僧,江苏江阴人,俗姓杨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十九岁出家,传临济宗,后奉清世宗之召入京,...
我的非正常生活 本书特色 洪晃何许人也 肯定很多人不熟悉。但提到著名文人章士钊、外交家乔冠华、导演陈凯歌,相信没有一个人不知道的。而洪晃是与他们各位都有紧密关系...
难忘的非常岁月 本书特色 虽然“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三十多年了,但是,它给作者陈瑞生的影响和记忆却始终挥之不去。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作者力图忘记那十年浩劫对作...
《我这一生(季羡林自述)》主要内容: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
拿破仑全传 本书特色 本书以拿破仑的成长经历与情感为线索,以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军事冲突为背景,多角度、生动、客观、系统地对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政治主张...
我的前一百年 本书特色 《我的前一百年》是一部涵盖开国将军、老一辈革命家曾思玉一生颇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传记著作。这部著作以朴实无华的笔调叙述了曾思玉经历过的土...
蒋介石的国策顾问戴季陶-修订版 内容简介 戴季陶: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早期干部和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孙中山的随从秘书,蒋介石的谋士和国策顾问。1...
文化人影记丛书--何满子 内容简介 本书是文化人影记丛书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珍贵的老照*及详尽的文字介绍了文学家何满子先生的生平。本书内容全面、形式新颖、图文并茂...
欧文・斯通介绍所有十分了解欧文・斯通及其著作的人们都坚持认为的主要事实,是他作为传记作家和文艺工作者在业务上的诚实性。正
彭德怀年谱 内容简介 据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 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彭德怀诞辰100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彭德怀年谱...
一代名儒-柯瑝评传 本书特色 这部长达近30万字的传记作品,以翔实生动的史料、古雅厚重的文笔,站在历史的高度,真实还原了柯璜先生传奇的一生,重新定位了他的历史地...
阿Q正传-学生万有文库-国家新课程标准学生课外推荐读物 本书特色 1.风靡数十个国家,媲美《父与子》的世界经典漫画。 2.一个陪伴几代美国人成长的小屁孩,一本令...
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 本书特色 《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是北野武的*新自传,讲述了北野武如何从一个贫民区的孩子,一步一步努力实现自己...
李娜-独自上场 本书特色 我有我天性 我有我个性 做*真实的自己李娜,名副其实的女子网坛亚洲一姐李娜,中国女子网坛乃至中国体坛众多**的创造者李娜,首位走出中国...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爱迪生 本书特色 阅读不在别处。循着那些伟大的足迹,走进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我以为,读传记很像到外国旅行,你到了一个与你自己的国家很不相同的国...
《中国公共治理实践案例:城市秩序塑造》内容简介:本书以城市治理为重点,选取了上海市在城市治理方面的8个案例,涉及取缔无证餐饮
杜甫:儒风侠骨铸真情 本书特色 杜甫,身后才被历史发现认同,尊奉为“诗圣”,享千秋声誉。彰显他因以家园民生之深思大忧融进诗歌,又将诗歌注入生命深处,变移古典诗风...
《不懂人心,你怎么带团队》内容简介: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如今,世界开始面对更多不确定性,我们唯有紧跟变化、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