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独鹤与飞

张恨水-独鹤与飞

作者:张恨水著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07-01

评分:4.8分

ISBN:9787224090161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张恨水-独鹤与飞 目录

两都赋燕居夏亦佳白门之杨柳日暮过秦淮翠拂行人首面水看银河奇趣乃时有翁仲揖驴前归路横星斗秋意侵城北风飘果市香顽萝幽古巷乱苇隐寒塘入雾嗟明主听鸦叹夕阳风檐尝烤肉碗底有沧桑盛会思良友黄花梦旧庐窥窗山是画影树月成图江冷楼前水春生屋角炉年味忆燕都清凉古道冰雪北海市声拾趣山窗小品序短案涸溪竹与鸡泥里拔钉野花插瓶珊瑚子断桥雾之美虫声秋萤晚晴蒲草鸡鸣声中金银花待漏斋贵邻贱邻天河影下劣琴愚贩购《两当轩集》者蕻菜花小紫菊猪肝价手杖余之马褂养鸡种菜鬼扯昼晦苔前偶忆忍也忍也埋葬苗文夷文路旁卖茶人农家两老弟兄儿时书吴旅长对照情境《长生殿》《桃花扇》合刊本冬晴跳棋建文峰禾雀与草人斑鸠之猎取忆车水人耙草者疗贫之铭月下谈秋劫余诗稿小月颂另一山窗断桥残雪果盘杜鹃花除夕苦忆跋东行小简别矣海棠溪夜宿綦江由东溪到松坎桐梓之一瞥乌江之养龙乡贵阳管窥筑市印象补在马场坪黄平苦笑之悲喜剧黄昏经过鹅翅膀一线之城镇远盘山紧玉屏松晃县吃大鱼队有翻车滞留榆树湾安江待渡过匪区雪峰山洞口宝庆间衡阳今日市况粤汉路轻便车火车登记之苦衡长路上一路挤到武昌旅客须知绿了芭蕉旅京札记天安门清明哭二弟槐阴呓语云云集陶然亭野菊瓶供故乡的小年零碎绸子卢沟晓月及其他五月的北平北平的春天考据暂停我们要的小品广幽梦影碧槐城市让我回忆一下盆莲隔巷卖葡萄声桂窗之忆致苦茶斋主清明谈清明诗俳句解片断诗境空林黄叶亦无多冲淡一针见血雨丝风片秋来意随风珠玉不亦乐乎枣花帘底菊赋本报重要启事随风珠玉洋头巾气绵绵话(一)绵绵话(二)书室浪墨还读我书室浪墨(一)还读我书室浪墨(二)读书百宜录

张恨水-独鹤与飞 内容简介

本书从张恨水数百万言的散文作品精选而成,分为“两都赋”“山窗小品”“东行小简”“旅京札记”“随风珠玉”“书室浪墨”六辑,所选篇目既具有代表性,又强调了新意蕴,譬如《雨丝风片》《秋来意》《菊赋》《随风珠玉》等篇,皆是其后人从故纸旧报里手录而来,可谓30年来首次面世。
张恨水先生的散文,既可看出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又彰显了他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独树一帜的文风字韵。

张恨水-独鹤与飞 节选

《独鹤与飞:张恨水经典散文》从张恨水数百万言的散文作品精选而成,分为“两都赋”“山窗小品”“东行小简”“旅京札记”“随风珠玉”“书室浪墨”六辑,所选篇目既具有代表性,又强调了新意蕴,譬如《雨丝风片》《秋来意》《菊赋》《随风珠玉》等篇,皆是其后人从故纸旧报里手录而来,可谓30年来首次面世。张恨水先生的散文,既可看出其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又彰显了他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独树一帜的文风字韵。

张恨水-独鹤与飞 相关资料

两都赋燕居夏亦佳到了阳历七月,在重庆真有流火之感。现在虽已踏进了八月,秋老虎虎视眈眈,说话就来,真有点谈热色变,咱们一回想到了北平,那就觉得当年久住在那儿,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不用说逛三海上公园,那里简直没有夏天。就说你在府上吧,大四合院里,槐树碧油油的,在屋顶上撑着一把大凉伞儿,那就够清凉。不必高攀,就凭咱们拿笔杆儿的朋友,院子里也少不了石榴盆景金鱼缸。这日子石榴结着酒杯那么大,盆里荷叶伸出来两三尺高,撑着盆大的绿叶儿,四围配上大小七八盆草木花儿,什么颜色都有,统共不会要你花上两元钱,院子里白粉墙下,就很有个意思。你若是摆得久了,卖花儿的,逐日会到胡同里来吆唤,换上一批就得啦。小书房门口,垂上一幅竹帘儿,窗户上糊着五六枚一尺的冷布,既透风,屋子里可飞不进来一只苍蝇。花上这么两毛钱,买上两三把玉簪花红白晚香玉,向书桌上花瓶子一插,足香个两三天。屋夹角里,放上一只绿漆的洋铁冰箱,连红漆木架在内,只花两三元钱。每月再花一元五角钱,每日有送天然冰的,搬着四五斤重一块的大冰块,带了北冰洋的寒气,送进这冰箱。若是爱吃水果的朋友,花一二毛钱,把虎拉车(苹果之一种,小的)大花红,脆甜瓜之类,放在冰箱里镇一镇,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拿出来,又凉又脆又甜。再不然,买几大枚酸梅,五分钱白糖,煮上一大壶酸梅汤,向冰箱里一镇,到了两三点钟,槐树上知了儿叫得正酣,不用午睡啦,取出汤来,一个人一碗,全家喝他一个“透心儿凉”。北平这儿,一夏也不过有七八天热上华氏九十度。其余的日子,屋子里平均总是华氏八十来度,早晚不用说,只有华氏七十来度。碰巧下上一阵黄昏雨,晚半晌睡觉,就非盖被不成。所以耍笔杆儿的朋友,在绿荫荫的纱窗下,鼻子里嗅着瓶花香,除了正午,大可穿件小汗衫儿,从容工作。若是喜欢夜生活的朋友,更好,电灯下,晚香玉更香。写得倦了,恰好胡同深处唱曲儿的,奏着胡琴弦子鼓板,悠悠而去。掀帘出望,残月疏星,风露满天,你还会缺少“烟士披里纯”吗?白门之杨柳在中国词章家熟用的名词里有“白门柳”这个名称儿。杨柳这样东西,在中国虽是大片土地里有它存在的,可是对于这样东西,却特地联系着成一个专用名词,那实在有点缘故。据我个人在南京得来的经验,是南京的山水风月,杨柳陪衬了它不少的姿态。同时,历代的建筑,离不开杨柳,历代的文献,也离不开杨柳。杨柳和南京,越久越亲密。甚至一代兴亡,都可以在杨柳上去体会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