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广填四川”后,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播迁到四川。300年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四川客家顽强地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奇迹。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看,客家文化的奇迹也是客家教育的奇迹。客家传统文化在四川的传承和变迁中客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会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称的客家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谜,而且以区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是进行区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客家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全文共分六章,外加导言和结语,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导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围的界定、选题原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内容。**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与分布,探讨了四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两种类型,目的是为了将四川的湖广人与客家人作比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色,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影响。论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对客家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客家教育观有两重性,即广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客家教育观体现出家族性、务实性、传统性等特点。而客家人的婚姻观、职业观、居住环境观、社会民俗等方面体现出的客家教育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第三章四川客家人“耕读传家”。介绍了外来移民与清代四川教育的复兴,指出以“耕读传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读,体现出族群性特点。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从发富到发贵的发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坚持半耕半读或先耕后读的生计模式,依靠佃耕或农商兼顾等方式逐渐发迹,并出现许多科举人才或文化世家,为四川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川客家耕读起家后多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现科举人才的时间要早,表现出一定地域特色。第四章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认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具体表现在客家母语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道德礼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强化客家母语教育,以客家独特的《广东小儿歌》等形式来突出客家母语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现在以《入川履历》和《张兴万自传》为典型个案。其目的是强化集体记忆,保持族群的文化认同。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体现,因而“崇文重教”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与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家宗族办学背景及概况,指出由于客家宗族观念强,客家族学相对要发达。进而文章论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学、奖学活动及族学管理,其中以成都市郊龙潭乡范家祠办学为典型个案。客家宗族办学成为客家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是族群性的表现。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川客家宗族办学又体现出地域性特征。第六章是四川客家教育水平分析。分析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学校状况来说明四川客家教育状况。总体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清代移民人川有一个创业发展的过程,初期的客家正规教育十分落后,乾嘉以后四川客家教育才开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发展起来,客家名人相继涌现;这与清代以来四川教育发展的轨迹一致。就四川客家人才状况而言,与湖广人相比,尽管四川客家经济状况比不上四川的湖广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逊于湖广人;从私立学校发展看,与湖广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积极办学,私立学校的比例和质量要高,四川客家体现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点;但是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客家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崇文重教”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从经济因素看,四川家族组织的不发达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两大因素影响下,导致四川族田的不发达;从环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区的族群关系和当地民风状况导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区域差异。结语部分总结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教育特色表现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注重客家歌谣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区教育,强调族群文化认同教育。但是四川客家教育严重忽视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群体归属功能;强调耕读的生计模式,形成“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影响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又制约客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
《四川客家“崇文重教”的历史重构》讲述了:清代“湖广填四川”后,闽、粤、赣等地的客家人将客家文化播迁到四川。300年来,处于弱势地位的四川客家顽强地传承了自己的文化,从而创造了许多客家文化的奇迹。从文化与教育的关系看,客家文化的奇迹也是客家教育的奇迹。客家传统文化在四川的传承和变迁中客家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也表现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在四川移民社会中,素有“崇文重教”之称的客家人怎样培养、教育子女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因此,四川客家教育研究不但有助于破解客家文化之谜,而且以区域文化方面具有典型性的客家人的教育为研究对象,是进行区域教育研究的突破口,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客家教育的研究显得非常薄弱。本研究从“崇文重教”的角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探讨四川客家教育的族群性和区域性特色。即从族群比较的角度,将四川的客家人与湖广人作比较,分析客家文化在与巴蜀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中,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特色,四川客家教育所充当的角色及发挥的功能,突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色;通过区域比较,即在比较四川客家聚居区与客家散居区以及四川客家与闽、粤、赣客家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出四川客家教育的地域性特色,揭示了四川客家教育的时空差异,分析四川客家教育发展模式与特色,从而勾画出四川客家的教育史轮廓。全文共分六章,外加导言和结语,共有八大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导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范围的界定、选题原由、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等内容。**章四川客家文化。分析了四川客家移民的比例与分布,探讨了四川移民文化“嫁接型”和“移植型”的两种类型,目的是为了将四川的湖广人与客家人作比较,以突出四川客家文化特色,为客家教育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影响。论述了四川客家人教育观及其对客家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客家教育观有两重性,即广泛的普及教育和英才教育。客家教育观体现出家族性、务实性、传统性等特点。而客家人的婚姻观、职业观、居住环境观、社会民俗等方面体现出的客家教育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崇文重教”。 第三章四川客家人“耕读传家”。介绍了外来移民与清代四川教育的复兴,指出以“耕读传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读,体现出族群性特点。文章分析了四川客家从发富到发贵的发家史,指出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坚持半耕半读或先耕后读的生计模式,依靠佃耕或农商兼顾等方式逐渐发迹,并出现许多科举人才或文化世家,为四川教育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四川客家耕读起家后多在第三代出现科举人才,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现科举人才的时间要早,表现出一定地域特色。第四章四川客家移民文化认同教育。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具体表现在客家母语教育、移民史教育(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创业教育)以及道德礼俗文化教育等方面。四川客家恪守“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祖训,强化客家母语教育,以客家独特的《广东小儿歌》等形式来突出客家母语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现在以《入川履历》和《张兴万自传》为典型个案。其目的是强化集体记忆,保持族群的文化认同。四川客家移民强调文化认同教育是“崇文重教”的主要体现,因而“崇文重教”保证了客家文化的传承。第五章四川客家祠堂与家族教育。分析了四川客家祠堂、族田以及客家宗族办学背景及概况,指出由于客家宗族观念强,客家族学相对要发达。进而文章论述四川客家家族的助学、奖学活动及族学管理,其中以成都市郊龙潭乡范家祠办学为典型个案。客家宗族办学成为客家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是族群性的表现。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四川客家宗族办学又体现出地域性特征。第六章是四川客家教育水平分析。分析清代以来四川客家人才和私立学校状况来说明四川客家教育状况。总体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清代移民人川有一个创业发展的过程,初期的客家正规教育十分落后,乾嘉以后四川客家教育才开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发展起来,客家名人相继涌现;这与清代以来四川教育发展的轨迹一致。就四川客家人才状况而言,与湖广人相比,尽管四川客家经济状况比不上四川的湖广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逊于湖广人;从私立学校发展看,与湖广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积极办学,私立学校的比例和质量要高,四川客家体现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点;但是与客家原乡相比,四川客家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并不乐观,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崇文重教”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从经济因素看,四川家族组织的不发达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两大因素影响下,导致四川族田的不发达;从环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区的族群关系和当地民风状况导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区域差异。 结语部分总结了四川客家教育特色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思考。教育特色表现为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注重客家歌谣教育功能;客家教育主要集中于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区教育,强调族群文化认同教育。但是四川客家教育严重忽视女性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群体归属功能;强调耕读的生计模式,形成“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影响客家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又制约客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
第二章 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观及其影响一、四川客家人的教育观(一)客家教育观的两级性文化的特性决定教育的特征,文化决定教育最关键的是文化价值的定向作用。一切教育目的是保持文化价值,教育是按照文化价值培养文化成员的最佳途径。任何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客家文化特色决定了其客家人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形成不同的教育观。教育观中最核心的是教育价值观,即人们关于教育对人和社会的意义或作用的根本性看法和态度,它包括个体教育观与社会教育观。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的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同的教育价值观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客家教育多为私学教育,其教育目的有两级性,一是广泛的普及教育,满足家族子弟读书识字的需要,重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家族内部的团结和秩序;二是英才教育的需要,即满足家族子弟科举应试以入仕为目的,从而光宗耀祖。普及教育关系到家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而科举教育关系到一个家族社会地位的高低。客家教育的两级性,决定了客家教育观的多元化。1.强调“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出于普及教育的目的,客家人强调“品行第一,功名第二”的教育观,十分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功名与德行,两者都关系到家族的盛衰。客家族谱强调,“读”不仅是为了功名,也是为了培养子弟的德行。读书明理是主要目的。读书不只是为了功名,更主要的是提高宗族的素质。如吴氏认为“先贤垂训学问,弘以变化气质为先”。①因为读书后,“秀敏者,固可以出身成名起家,光前裕后;朴拙者,亦可以变化气质,保身保家”。②胡氏强调“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所谓读书以明理也”。③胡氏“务须读书,使知礼仪道德”。④张氏则批评民间以各种借口不送子读书的短见:“人之不教其子孙者,不日吾家道贫寒,则日彼赋性钝拙,不知送子读书一年所费无多,省杂用以图正业,则子孙贤明,安知异日无补益者乎。如谓赋性钝拙,俗云‘久教无顽子”日渐月靡,自能通晓
严奇岩,男,汉族,1971年生于江西省莲花县。中学从教多年后继续深造,并先后于2004年和2007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西南大学博士学位。现为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历史文化地理和西南民族史研究。在《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农业考古》、《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贵州民族研究》等十多种刊物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参编教材一部。
最新实用谜语大全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二篇:谜语常识、谜语集锦。主要内容包括:谜语基础知识;制作谜语的技巧;猜射谜语的技巧;组织猜谜活动;字·词·语·句集锦;事物...
(精)岭南文化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 6开精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五地的学者、文化工作者组成编委会,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
菊花与刀 本书特色 此书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
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 本书特色 《读书》前执行主编王焱说:大凡在学问中讨生活的人,对于让外人参观自己的书房这件事,大都心存忌讳。他们视自...
国宝档案1-青铜器 本书特色 《国宝档案1:青铜器案》的编者中央电视台知名品牌栏目《国宝档案》讲述国宝曲折动人的故事,提示国宝鲜为人知的秘密,介绍国宝丰富玄妙的...
辞源(修订本)1-4第一册 内容简介 《辞源》是我国**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它始编于1908年(请光绪三十四年),至今已经修订再版多次,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
巴蜀竹文化揭秘 本书特色 这是《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的一种。全书分五个部分,分别对巴蜀先民的竹涂腾活动、巴蜀民间的竹崇拜意识、巴蜀文人的竹化心态、竹崇拜氛...
超越西方文明的变革 内容简介 文化与文明是人类永恒的大课题。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文化主要是指文学与艺术;广义文化被认为由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观念文化三个层...
《中国会计文化理论架构研究》内容简介: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1)初次试图系统地研究和构建会计文化的理论架构,界定会计文化理
闻人可轻小花阅读签约作者。爱音乐、爱电影、爱动漫,男神是二次元里的夏目。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甜蜜的提拉米苏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块。写故事是终生梦想,同...
中国古代文化全阅读 第一辑 第26册 六韬 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 刀剑录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我们在编选...
梅红樱粉 内容简介 20世纪日本诗人眼中看到的秦山楚水,南船北马。作家笔下描绘的魏臣蜀相,侠女豪杰。变奏的唐歌宋乐,异色的佛风道尘。梅的坚韧、樱的轻灵,映衬着中...
广东文选 上下册(2008/12)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广东文选》刊刻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辑录者屈大均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
国术名人录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大祥子、于五、尹德安、仇不同、孔瞎子、王教师、王瑞伯、王武师等108位武术界名人,并附录了国术从谈;国术中之精神学。国术名人录 ...
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三辑) 目录 單周堯黎廣基讀上博楚竹書(二)《從政》甲篇 “煨(威)則民不道”小識趙平安上博簡《三德》“毋昇貧”解讀李銳讀簡散剳楊懷源上博...
中国节庆大全 目录 序北京北京建国门街道立春日习俗活动北京798艺术节北京昌平区十三陵国际旅游文化节北京国际音乐节香山红叶节中国新媒体盛典暨新媒体节潭柘寺禅茶文...
《文化规制论》内容简介:本书将文化规制视为有别于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第三种规制,并以此为文化规制研究的
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神奇怪兽科学美图大观(彩图版)/新 本书特色 《青少年神奇世界科学图文丛书:神奇怪兽科学美图大观(彩图版)》针对广大读者的好奇心理和...
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 本书特色 《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尝试在语体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基础上,借鉴认识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
经典随行中国文化丛书:中国文化史(套装上中下册)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是中国文化丛书之一。《中国文化史(套装共3册)》依据历史演进的顺序,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