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

七十年代

作者:北岛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9-07-01

评分:5分

ISBN:9787108031662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七十年代 目录

李陀序言
徐冰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北岛断章
徐浩渊诗样年华
陈丹青幸亏年轻——回想七十年代
朱伟下乡**年
高默波起程——一个农村孩子关于七十年代的记忆
张郎郎宁静的地平线
阿城听敌台
王安忆魏庄
朱正琳让思想冲破牢笼——我的七十年代三段论
鲍昆黎明前的跃动——我看到的七十年代
阿坚我在“四五事件”前后
李零七十年代:我心中的碎片
唐晓峰难忘的1971
赵越胜骊歌清酒忆旧时——记七十年代我的一个朋友
严力阳光与暴风雨的回忆
黄子平七十年代日常语言学
蔡翔七十年代:末代回忆
范迁“黑画”风波
邓刚我曾经是山狼海贼
阎连科我的那年代
许成钢探讨、整肃与命运
陈建华梦想与回忆
王小妮七十年代记忆片断
唐晓渡1976:初恋败絮
宝嘉鹪鹩巢于这一枝
翟永明青春无奈
柏桦始于1979——比冰和铁更刺人心肠的欢乐
李大兴明暗交错的时光
韩少功漫长的假期

七十年代 内容简介

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本书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有活力、*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本书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

七十年代 节选

《七十年代》通过一次集体性的大型历史回顾,演绎他们的成长经验,呈现当时的历史环境,从而借此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听敌台的阿城、“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创办《今天》的北岛,“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工人蔡翔、农民高默波和阎连科……《七十年代》讲述了三十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在七十年代长大,虽然年龄上有些差异,但正是这一代人在走出七十年代之后,逐渐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中*有活力、*有能量、也是至今还引起很多争议、为人所特别关注的知识群体。

七十年代 相关资料

愚昧作为一种养料
徐冰
1955年生于重庆,长在北京。197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1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移居美国。2007年回国就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作品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纽约现代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展出。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3年获得第十四届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2004年获得首届威尔士国际视觉艺术奖(Artes-Mundi)。2006年获全美版画家协会“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被《美国艺术》杂志评为15名国际艺术界年度最受瞩目人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七十年代,谈我的七十年代,只能谈我愚昧的历史。比起“无名”、《今天》和“星星”这帮人,我真是觉悟得太晚了。事实上,我在心里对这些人一直带着一种很深的敬意。因为一谈到学画的历史,我总习惯把那时期的我与这些人做比较,越发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就那么不开窍。北岛、克平他们在“西单民主墙”、在美术馆外搞革命时,我完全沉浸在美院教室画石膏的兴奋中。现在想来,不可思议的是,我那时只是一个行为上关注新事件的人;从北大三角地、西单民主墙、北海公园的“星星美展”和文化宫的“四月影会”,到高行健的人艺小剧场,我都亲历过,但只是一个观看者。“四五运动”,别人在天安门广场抄诗、宣讲,我却在人堆里画速写,我以为这是艺术家应该做的事。比如黄镇
注:老红军,长征途中画了大量写生,成为中国革命史料珍贵文献,曾任中国驻法大使、文化部长)参加长征,我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可他在长征途中画了大量写生,记录了事情的过程,我就觉得这人了不起,他活得比别人多了一个角色。我对这些事件的旁观身份的“在场”,就像我对待那时美院的讲座一样,每个都不漏掉。
记得有一次我去“观看”《今天》在八一湖搞的诗歌朗诵会。我挤在讨论的人群中,我离被围堵的“青年领袖”越来越近。由于当时不认识他们,记不清到底是谁了,好像长得有点像黄锐。他看到我,眼光停在我身上,戛然停止宏论。我尴尬,低头看自己,原来自己戴着中央美院的校徽。入美院不久,教务处不知从哪找到了一堆校徽,绿底白字,景泰蓝磨制,在那时真是一件稀罕的宝物。我们在校内戴一戴,大部分人出校门就摘掉。我意识到那天出门时忘了摘,我马上退出去,摘掉校徽,又去看其他人堆里在谈什么。
这个对视的瞬间,可以说是那时两类学画青年——有机会获得正统训练的与在野画家之间的默许。我既得意于自己成为美院的学生,

七十年代 作者简介

北岛,赵振开,1949年生于北京,现居香港。1978年与朋友创办《今天》文学杂志并任主编至今,作品被译为三十余种文字出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