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带有鲜明的历史悬疑色彩的书。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走进故宫,走进故宫的历史。它是以一系列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为载体的——大明王朝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开国元勋接二连三地死去。*后一个死去的,居然是当今皇帝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一三九八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神秘死去。继而,一场权力之争,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和朱元璋的嫡孙朱允炆之间展开。*终,朱棣夺取了王权,开始了营造故宫和北京城的事业,同时,在防范着朱允炆的复仇……著名作家莫言说:“(本书)是祝勇精心设置的一个历史迷宫,它华丽而苍凉,妩媚而毒辣,庄严而污秽。它诱惑我们走进去,让我们陶醉其中,浑然不觉,而作品中所有通向历史暗角的路径,都尽在作者的掌握之中。作者像一个老谋深算的巫师,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窥视着历史,也占卜着我们的将来。”本书获得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提名奖,该奖是当今世界上**个以世界华文作家为对象的诺贝尔奖式的文学奖。本书还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郭沫若文学奖。著名摄影师李少白为本书摄制了大量精美的照片。
《双城记·紫禁城记》内容简介:紫禁城与长城的价值,依托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它们是历史的产物,但它们的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因而,它们不仅史学价值巨大,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同样很大。它们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也为作家和艺术家们提供充沛的创作素材。也就是说,对紫禁城、长城的解读,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元的,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完成对这两处史诗性建筑的阐释。 《双城记》,是两部分别以紫禁城和长城为主题的著作。在这两部书中,“城”的含义有所不同。其中,《紫禁城记》中的“城”,指的是皇城,具体来说,它的范围包括紫禁城护城河环绕的全部地域,向南包括外金水河围合下的天安门、太庙和社稷坛;而《长城记》中的“城”,指的是城墙,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作者把它们并称“双城”,一方面表明它们在世界建筑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堪称中华文明“双璧”,祝勇在书中,还特别阐明了“双城”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借用了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的提法,显示了作者的巧思和机趣。
插图:宫殿(上)拾捌工具。除人之外,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运输和装载的工具。台基、台阶、梁柱、御道,宏伟的宫殿,使得许多构件尺度都无比庞大,它们的重量足以使肉身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无法想象山岩被人们搬动,即使是群体作业,每一只手臂上蕴藏的力量也终将被消解得无形。如果不借助工具,石块木料就永远无法在都城汇聚,除非它们真如史籍中所粉饰的,“一夕自行若干步,不假人力。”是工具,将山野间的原始材料与雄伟壮丽的宫殿建立起联系,如同苦力们脖颈上的锁链,在生与死间建立起联系。我们永远无法看见搬运的过程,也难以想象工具的庞大——显然,工具的尺度规模,是被木石材料的尺寸所规定的,我们只知道巨大的梁枋柱檩、阶石栏杆,无一出自京城,而产于遥远的异乡,这些物体在如此遥远的空间中的神秘转移,使我们的想象鞭长莫及。无论我们面对哪一座宏伟的建筑,无论是埃及的古金字塔,还是英国的巨石阵,我们都会产生同样的困惑。当然,翻阅记载可以使我们知道一些事物,比如三大殿前后每块重达二百多吨的御道石,是从四百里外的河北曲阳运来的,聪明的工匠想出旱船滑冰的办法,沿途打井,利用冬季低寒的温度,从井中取水,泼路成冰,用旱船装载巨石,拉拽前行。四百里的路程,快马一日可达,而运送这只块巨石,动用两万多名苦力,排成一里长的队伍,每日也只能移动五里。据说后来创造了一种十六轮的大车,但每日也只能达到运送六里半这个极限数字。即使这样的记载,也只是凤毛麟角。我们很难对物体的连续位移进行破译。巨大而玄奥的工具消失在宫殿身后,使时间出现缺口,宫殿的呈现更加神秘。拾玖也许应该对专制制度心存感激——如果我们想目睹宏伟的宫殿。专制至少具备这样的好处:为了实现统治者的梦想,真的可以做到倾国倾城。宏伟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专制时代的产物,也只有最残酷和血腥的专制,才能将破碎的版图拼接在一起,并且使得地区利益乃至个体生命都显得微不足道。只有皇帝的利益才是最高的利益,皇帝的任何一句言辞都是法律,一句顶一万句,皇帝的意图,在任何时候都可能置换成全体人民的意图。皇帝的野心需要用战争来兑现,人民便拿兵器来说话;皇帝需要威武的宫殿,人民便投入一场没有尽头的苦役,以便皇帝能够站在豪华奢侈的宫殿之上,享受权威,发号施令。两方
祝勇,1968年生,北京作家协会签约作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柏克莱大学驻校作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全国青联中央委员,《阅读》、《布老虎散文》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散文运动”代表人物,有8卷本《祝勇作品集》出版发行。学术方面,著有专著《反阅读——革命时期的身体史》,《走出五四的创世神话——论十大关系》等。中央电视台纪念郑和下西洋soon年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北京电视台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我爱你,中国》总撰稿。
摄影者简介:
李少白,1942年生于重庆,曾就读北京体育学院足球专业,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技术专业。曾任《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摄影与摄像》等杂志的编委,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现代图像艺术学院及有关院校摄影系客座教授。
多年专攻长城和故宫摄影。出版有《走近长城》,《原味故宫》、《神秘的紫禁城》等十余部摄影作品集。其长城和故宫题材的摄影作品在国内深受欢迎,并多次在德国、日本、爱沙尼亚、瑞士、美国等国家展出。
叶赛宁抒情诗选 本书特色 叶赛宁,俄罗斯田园派诗人。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
城南记 本书特色 《城南记》以2011年以来作者的近作和新作为主体,收入少量旧作。该诗集的主题涉及友情、亲情、青春、疾病、死亡、大自然、时间以及远行,以及由此引...
韩少功作品系列:西望茅草地 本书特色 中短篇小说集(1978-1984)韩少功以《月兰》(1978年)《西望茅草地》(1980年)《飞过蓝天》(1981年)《风...
时光的笑柄:哈代抒情诗选 本书特色 托马斯·哈代的创作生涯是以写诗开始,以写诗结束的。诗歌是他的初恋,也是他*后的爱的归宿,当他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开始写诗。...
《卷里卷外:刘芃话考试》内容简介:本书是对历史学科考试理论与实践的论述。从历史思维的产生到历史学科能力评价,本书试图说明历
《HTML5+CSS3+JavaScript网页设计实战》内容简介:本书由浅入深,系统、详尽地介绍了HTML5、CSS3和JavaScript相关技术及其在We...
《野草》内容简介:鲁迅说:“我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本书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的一本散文诗集,共23篇。这些作品以
《余之诗》内容简介:本书是余秋雨先生七十多年来的首部诗集。在一般的印象里,诗歌与青春联系在一起,余秋雨却说:“真正的诗意是
宋志坚集 本书特色 《中国杂文》系列丛书,当代作家选五十位,每人一部杂文,五十篇左右。另有合集十部,每部二十几位作家,共二百多位作家,四百多篇作品;现代作家二十...
黑色不过滤光芒:中国当代诗歌画史 本书特色 《黑色不过滤光芒》是著名女诗人、女画家马莉对当代中国诗人群的画赞与诗评,近百年的新诗写作,见证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大发展...
永恒的乐园——陈祖芬的中国故事十 目录 永恒的乐园佛光多伦多之恋画外音皇帝说亲王成喜四则人之初月亮的女儿和太阳的儿子二十世纪*后一个才子永恒的乐园——陈祖芬的中...
私藏唐诗 本书特色 以诗证史,轻松有趣,讲唐诗说故事……追寻千年脉搏中的情愫,吟咏缠绵在唐诗中的爱情……私藏唐诗 内容简介 作者以唐代诗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诗作为...
外国长诗经典10篇 内容简介 像英国的大诗人华兹华斯,他的长的太长,《序曲》可以单独成书;短的太短,如著名的《丁登寺》和《永生的信息》,似乎和其他雄奇的著作相比...
生命中无意的宁静-名家散文经典精装美绘版 本书特色 林徽因的散文温润柔美,典雅端庄,立意高格,意境悠长,如行云流水,又如春风拂面。她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笔...
巴勃罗•聂鲁达(PabloNeruda),智利诗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1904年生于帕拉尔城。少年时代就喜爱写诗,16岁入圣地亚
段子2-老板圈内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段子高手”冯仑友情推荐更爆料、更内涵、更给力的精品桥段以*艺术还原*生活用*幽默的方式讲述*真实的圈里圈外一本在老板圈内流...
有书:旗下拥有有书APP、有书共读、有书空间、有书新媒体矩阵四大业务模块。汇聚6000万粉丝用户,APP总用户数为500万,线上拥有10万个书友群,共读书籍累计...
王华宝,江苏江都人,1965年生。文学博士。现任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编审,一编室主任。民进江苏省委新闻出版工作委员
罗曼·罗兰(1866-1944)是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巨匠,一位毕生追求和平与光明的人文主义者,中国读者最熟悉的外国作家之一。他十分关注东方文明,尤其中国的历史、文...
萧军集 本书特色 说到抗战时期的东北作家,绝对不能忽视萧军这号人物。1934年10月,萧军创作了著名的《八月的乡村》。《八月的乡村》的出版不但显示了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