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呻吟语全书(*新双色图文版)》内容简介:《呻吟语》是作者三十年中对于人生修养、为人处世、持家育人、治理政事、自然与社会、自然与人生等方面进行深刻思考的记录,充满了哲理性。也是一部自古至今都十分罕见的关于如何修身、持家、治国平天下的指导性的鸿篇巨制。全书共分为六卷,即礼集、乐集、射集、御集、书集和数集,分为内外两篇,具体又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和词章共十七章,其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从整体上来看,《呻吟语》这部书是以儒家的正统思想作为基础和立足点,同时又吸纳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读到《呻吟语全书(*新双色图文版)》的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在修身养性方面,作者认为个人德行修养水平的高低与他自身的荣辱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扮演着什么角色,都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言行举止上都要谨慎而为,不可鲁莽,如此才能期望有所成就;在为人处世方面,作者提出了多个观点和原则,如宽容大度、留有余地、与人无争、谦虚退让等等,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避免在为人处世上遇到障碍;在持家育人方面,作者认为家长应该值得子女尊重并成为子女的榜样,以利于子女的成长,同时子女对待父母也要非常孝顺,这样才能维持家庭的和睦;在求学方面,作者主张要虚心谨慎,要不耻下问,要用心去体悟而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工夫上,要学习自己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不要把精力用在那些虚文俗套上,要努力博览群书,但也要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有所选择等等;在治理政事方面,作者坚持“以民为本”的观点,认为统治者的任何行为都应该顺应民情,这样才能得到民心,把国家和地方治理好;在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上,作者认为“万物一体”,认识自然是认识社会的基础,只有认识到自然中的各种规律,并将之合理有效地运用到社会中,才能促进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自然与人生的关系上,作者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但不要把天命看做是不可抗拒的,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只有牢牢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才能在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当然,书中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读者去认真阅读领会了。另外,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由于作者受到了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呻吟语》中的有些内容也打上了封建的烙印,但瑕不掩瑜,这丝毫不会遮掩住它灿烂夺目的光芒。
006.先天之气发泄处不过毫厘,后天之气扩充之必极分量。其实,分量极处原是毫厘中有底,若毫厘中合下原无,便是一些增不去,万物之形色才情,种种可验也。【译文】每个人先天所禀受的气质,可以发扬拓展的地方只不过是一点点而已,然而,通过后天的修养和扩充必然能够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其实,修养能够达到至高至大的境界也还是靠原来那点儿先天之气做底子,如果原先的气质一点都没有,那就丝毫也不会增多。世间万物的形、色、才、情,各个方面都能验证这个道理,007.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四十以前是个进心,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四十以后是个定心,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六十以后是个退心,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未必人人皆此,而此其大凡也。古者四十仕,六、七十致仕,盖审之矣。人亦有少年退缩不任事,厌厌若泉下人者:亦有衰年,狂躁妄动喜事者,皆非常理。若乃以见事风生之少年为任事,以念头灰冷之衰夫为老成,则误矣。邓禹沉毅①,马援矍铄②,古诚有之,岂多得哉!【注释】①邓禹:人名,东汉光武帝时人。少时游学长安,与光武帝友谊深厚。②马援:人名,东汉名将。他在八十四岁高龄的时候,仍旧能够率军出征。【译文】人的思想是随着身体气血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四十岁以前具有奋发进取之心,这时虽然经验不足、见识不广,但是敢于闯荡以求有所作为;到四十岁以后人的思想就逐渐稳定下来了,这时已经是见多识广,所以遇事都会有个思量斟酌;到六十岁以后人的思想就开始消极保守了,这时虽说见识深远广博,认识问题深刻,却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这种情况并非适用于每个人,但大体上都是如此。古时候,人到了四十岁才出去做官,六七十岁才告老辞官,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当然,人们中间也有年纪轻轻却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无精打采地就像一个垂死之人;也有一些老年人身体衰弱,而且性情狂躁,喜欢多事。但这些都不合乎常理。如果把那些遇事风风火火的少年人当做是社会栋梁,而把那些心灰意懒的衰老之人当做老成持重的话,那也是错误的。像邓禹年少时就深沉坚毅,像马援那样虽在暮年,却壮心不已的人,古时候的确也曾有过,但毕竟都是少数,是世间少有的。008.命本在天,君子之命在我,小人之命亦在我。君子以义处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命不足道也;小人以欲犯命,不可得命而必欲得之,命不肯受也。但君子谓命在我,得天命之本然:小人谓命在我,幸气数之或然。是以君子之心常泰,小人之心常劳。【译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 本书特色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虽然仅就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内容进行商榷,但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多方面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古籍今译...
印度哲学史纲 本书特色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
围绕《论语》一书,梁漱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把儒家思想解释为十三个方面: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
舍得.舍不得-带着《金刚经》旅行 本书特色 蒋勋老师全新散文,台湾诚品、金石堂在榜畅销长达一年,继《孤独六讲》之后再讲人生,以金刚经和佛学智慧解读生命、自然、文...
中国先哲人性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2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从中国人性学说历史的起源开始,叙述了在中国文化史中,历...
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论理性法、论主权、论法院、论死罪、论刑罚等内容。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 目录 翻译说明译者导...
在他跟這些苦行道場比丘的對話裡,我們聞到一股深沉的寧靜和信念,洋溢在古代傳統的教法裡。每一位師父強調佛陀教法的某個特別層
美在举手投足间 本书特色 日本禅式美学大师枡野俊明,以大智慧解释禅的人生,从待人接物、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人以实用方法和有效建议,兼具实用性和美学阅...
傅佩荣-哲学与人生2 本书特色 哲学课可以是*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
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结构存在论的问题与解答 本书特色 此书的德文书名是"Die Welt als lebendige Struktur”,现在译...
艺境 本书特色 《文艺美学丛书》承继北京大学“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传统,将文艺美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传统美学的另外两个维度——美的哲学和审美心理学亦给予足够...
中华经典藏书-商君书 本书特色 《中华经典藏书》以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经典文献为依据,以便于检索为原则,将全书分为儒、道、佛、子、兵、医、农、史8大类,共...
走出中世纪二集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四部分:**部分,两篇是未刊的随想与短论的缀合;第二部分,十一篇,主要讨论晚清至民国的思想学说史,有两篇首次全文发表;第三部分...
西方哲学十五讲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十五讲》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大头厂区我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
西屋译丛:系统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哲学的系统的相互联系上去阐述他的哲学,而不专门分析政治意识形态,但特别阐明了他对当时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 本书特色 这本教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称《原理》)的第五版。自1982年首次出版以来,《原理》以...
美学概论-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总结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初“美学热”的理论成果,初步建立了...
生之实现 本书特色 生之实现一改泰戈尔擅长的诗歌体裁,用议论性或抒发、或评论地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的思考。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社科类作品集锦融合东西方诗学、...
《老子》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
李天命作品集-哲道行者 本书特色 思方学探索思考之道,为脑装备;天人学探索生死之道,为心装备;思方学+天人学=哲道。哲道行者,佩思方剑,备天人琴。哲道之行,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