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谜题

人格谜题

作者:[美]大卫·C·范德[DavidC.Fu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9-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06277280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

书刊介绍

人格谜题 内容简介

《人格谜题(第4版)》除了视角独特之外,其叙述手法也别具一格,它以第1人称叙述人格的各种谜题与答案。让读者如亲临大学的课堂里,聆听着人格心理学教授的娓娓道来,讲述着人格心理学大师们的思想精华,复述着大师们对人生思考的阐述。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也是人们一直感兴趣的话题。《人格谜题》(第4版)是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大卫·C·范德教授的力作。范德教授在人格心理学领域颇有建树。本教材既涵盖主要人格理论、追溯其历史渊源,也收纳了大量的当前研究,包括生物学角度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以及与人格相关的认知加工。

人格谜题 本书特色

具有现实视野与人文关怀的人格心理学经典,风靡美国数十家著名院校的人格教材,人格心理学大师携手诺顿出版机构全力打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许燕教授倾情主译。
带您走进引人入胜的人格心理学圣殿,拨开种种人格迷雾,洞察古老的人格谜题。

人格谜题人格谜题前言

从质疑或争议的角度看待科学探索中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人格谜题》这本教材,就是父子两代作者以这样独特的方式将人格心理学介绍给大家的。科学探索中的谜题可以让人们迷思,也可以激励人们清醒认知。人格心理学有许多争议性的问题,这种争议与未解谜题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百余年的科学探索历程,人格心理学让一些人迷惑,让一些人喜爱,让一些人放弃,让一些人坚守……
在学习人格心理学这门学科时,要先明了以下三个问题:
在众多心理学领域中,为什么人格心理学是*具争议的神秘领域?
我的思考是:人格心理学的争议是源自理论学家们的思想交流。人格是解释人与人生难题的学科,也称之为人生哲学。人类发展的历程中要面临着无尽的难题,每个人所走过的人生历程又不断产生着新的问题,创造着新的思想。人格心理学家们用自己的一生来探讨人类所面临的人生谜题。人格的理论体系也是人生哲学的探讨途径。人生难题的解答需要多维性的思考,这也是谜题产生的条件。不同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从人生的不同阶段来思考问题,多维的解释结果交汇在一起,既会使问题的解释丰满而全面,也会使问题的探讨迷乱而无序。人格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让人爱又让人恨。有人认知到它时选择了远离,有人理解了它时选择了接近。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在关注并深入其中。人格是心理学大师们思想的汇聚地,也是思想家的孕育地。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霍奈、马斯洛、罗杰斯、华生、斯金纳、班杜拉、凯利:奥尔波特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引领心理学走向的大师的思想都汇聚在人格心理学体系中,因为要研究心理学,必然要不断地回答人与人生的各种难题。正是如此,人格心理学领域充满了解答人生的谜题。正是那些无数个谜题吸引着思想的探索者、生活的迷思者。人格心理学家就是在这样的学术迷宫中寻找人生的方向,他们不惧混乱、无序与冲突。

人格谜题 目录

中文版序
译者序
第四版序言
1 人的研究l
**部分 研究方法13
2 人格的线索:数据来源15
3 人格心理学作为科学:研究方法41
第二部分 个体差异:特质论77
4 人格特质和行为79
5 人格评估I:人格测验及其结果101
6 人格评估Ⅱ:日常生活中的人格判断127
7 用人格特质理解行为145
第三部分 心灵和身体:对人格的生物学角度理解191
8 人格的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193
9 人格的遗传:行为遗传学和进化论229
第四部分 用精神分析探索隐秘的心理世界261
10 精神分析的基础263
11 无意识的运作方式:防御和失误291
12 弗洛伊德后的精神分析:新弗洛伊德主义、客体关系和当前研究319
第五部分 经验和意识:人本主义和跨文化心理学345
13 经验、存在和生命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347
14 经验、行为和人格中的文化差异375
第六部分 人格的作用:学习、思考、感觉和认知407
15 学习做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409
16 人格过程:知觉、思维、动机和情感443
17 你对自己的了解:自我479
18 人格障碍507’
19 总结:回顾与展望539
术语表553
参考文献561

人格谜题 节选

这些论据令人信服吗?你自己决定。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不知道一个人如何对于被欺骗给出“知情同意”,这种情形似乎很矛盾(Baumrind,1985)。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那个对参与者可能无害的辩解理由忽略了要点。确实,处于实验之中的经历可能是如此的轻微且稀少,而不会带给参与者太多的后果。在我看来,一个欺骗实验的真正受害者是心理学家。欺骗的问题在于说谎一旦开始,你永远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停止。在一个欺骗实验中,.一个人(心理学家)对另一个人(参与者)说了一个谎言。当实验者说: “我骗了你,但实验现在结束了。”这时实验真的完了吗?(在至少我所知道的一个实验中,实验并没有完!参见Ross,Lepper,&Hubbard,1975,,)而且,从一个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展示于众的一面是为了一个“正当”的目的会骗你的人。这会对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可信性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Greenberg&Folger,1988)?
我是从自己的研究中了解到这种害处的。尽管我很久以来都没有做过任何的欺骗实验(而且自从我做了那个决定,我就真的从来没有感到过有什么缺憾),但我的参与者们常常不相信我!他们把实验时间用于猜测我到底在研究什么。善于揣测心理学家和其作为的参与者们很难相信我确实在研究我告诉他们我要研究的东西。我一点也不能责怪他们。除非所有心理学家们停止应用欺骗,否则人们为什么要相信他们说的话?(关于这个问题的相反观点参见Sharpe,Adair,&Roese,1992。)

人格谜题 作者简介

大卫·C·范德(DavidC.Funder)于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心理学教授。
他曾经担任《人格研究(ResearchinPersonality)》的编辑,他在人格心理学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2009年获得了杰克·布莱克奖(JackBlockAward)。
许燕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北京心理学会副会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汶川震应对政策专家行动组成员等职。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