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作者:袁良骏阙国虬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0-04-01

评分:5分

ISBN:7533430018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内容简介

片断:
二、台湾新文学作家心目中的鲁迅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台湾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日本占领者积极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妄图消灭台湾人民的中国意识。台湾人民坚决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其中,20~40年代的台湾新文学作家们表现得相当出色。“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后,浪潮很快波及台湾,台湾也掀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其旗手当推张我军。1924、1925年间,张我军连续发表文章,介绍“五四”新文化运动,介绍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猛烈攻击台湾以古典诗词为主的旧文学。张我军虽然没有专门撰写评介鲁迅的文字,但他却一再称道“五四”新文学,说“中国的新文坛已产生了无数金光灿烂的作品”。在写于1925年的《研究新文学应读什么书?》一文中,开列的**本小说即是鲁迅的《呐喊》。经他的推荐,在影响较大的《台湾民报》上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故乡》、《阿Q正传》等作品。1926年8月,张我军到北京求学,曾专门到鲁迅寓所拜访并赠鲁迅《台湾民报》四本。1929年鲁迅回北京探望母病时,张我军又去看望。无疑,张我军对鲁迅是相当崇敬的。
1927年大革命期间,当时在广州的一批文学青年如张秀哲(月澄)、张深切(死光)、郭德金(刚军)、林剑腾(赤剑)等,出于对鲁迅的敬仰,曾多次拜访鲁迅并求鲁迅为他们的著作写序言,为他们的杂志写文章。亲热之情,由鲁迅该年4月为张秀哲的译作《国际劳动问题》一书所写的《序》中不难窥见。据台北文学史料专家秦贤次先生介绍,后来张秀哲在他1947年出版的回忆录《“勿忘台湾”落花梦》和张深切晚年出版的回忆录《里程碑》(又名《黑色的太阳》中都有真切的回忆。
这批台湾青年中,有的(如张深切)后来成了台湾新文坛上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他们和他们的一大批文学战友,以狂飙突进的“五四”精神,发扬以鲁迅为代表的“为人生”的写实主义文学传统,为台湾的新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他们对鲁迅的热爱、仰慕之情也时时流露笔端。
其中*突出的当然是被誉为“台湾的鲁迅’的赖和。赖和和鲁迅的相似主要不在他们都由医学走向文学,而在他们“为人生”的执著和嫉恶如仇的襟怀,在他们文学作品思想、风格的一脉相承。据赖和挚友、作家杨守愚回忆:
(赖和)先生生平很崇拜鲁迅先生,不单是创作的态度如此,即在解放运动一面,先生的见解,也完全和他“……所以我们的**要着,是在改变他们(国民)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合致。

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本书特色

自序
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二》中,鲁迅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段话:
外国的平易地讲述学术文艺的书,往往夹杂些闲话或笑谈,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将这些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使他复近于教科书。这正如折花者,除尽枝叶、单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气却灭尽了。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这里虽然说的是翻译,但却触及了“学术文艺”著作如何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问题。在鲁迅看来,即使是学术论著(即“讲述学术文艺的书”)也不必板着面孔,让人望而生畏;而应该生动活泼,谈笑风生,使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鲁迅这里倡导的,也就是随笔化的学术,学术性的随笔,质言之,即学术随笔也。既然高深的“讲述学术文艺的书”都可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那末,一般的学术论文更可以放下架子,更可以谈笑风生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练着写这样的学术随笔。一来二去,日积月累,也有了二百余篇。因为是练习,很多篇并不成功。除了学术功力、学术深度方面的不足,在生动活泼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这里只能套用孔老夫子的话:“非曰能之,愿学焉。”现在,我从二百余篇中选出41篇,编成《学术随笔自选集》,投放市场,接受检验。全书分成三辑:
**辑“八方风雨论鲁迅”,共匕篇,篇幅占了全书的二分之一。之所以叫“八方风雨论鲁迅”,有两层含义:一是鲁迅生前、身后都承受着八方风雨的冲击;一是我的这些随笔也曾惹起过一些风风雨雨。《两位艺术大师为何不相能——略论鲁迅和梅兰芳》诸文,可说是鲁迅和现代文化名人评价问题的具体化。它们引起的风风雨雨,不言而喻。《为什么会一度出现贬损鲁迅的情绪》一文,是对一股复杂思潮的正面剖析;而《为鲁迅一辩》一文则尖锐批评了美籍华人学者、著名史学家余英时先生,他竟然在今天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文化互补的时代潮流下,彻底否定鲁迅。《“地方色彩”·民族性·世界性》一文,纠正了一个流布甚广的以讹传讹,它正在迎接习以为常者的挑战。至于《毛泽东和鲁迅是天才,但不是“相对完人”——读周扬同志文后》一文,更明显是“冒犯权威”。因“权威”已经作古,“冒犯”并不说明什么“学术勇气”;但争论的问题本身,却很有学术价值。“相对完人”之类的字眼,大可以从我们的学术字典中消失了。
我曾经不自量力地想像古人著《〈论语〉正义》、《〈孟子〉正义》那样写一本《鲁迅著作正义》,言简意赅地介绍全部鲁迅著作。可惜力不从心,写了《坟》到《三闲集》的六本杂文便难乎为继了,这便是《崇高的葬礼》到《白璧与微瑕》六篇文章。我并不死心,还要努力写下去。对鲁迅这样的语言艺术大师,花这样的功夫是值得的。
第二辑“文坛杂说”上篇,涉及了“五四”与“新儒学”、“天才”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报告文学的真实与虚构、俗与雅等争论较多的理论和创作问题,是自己的一得之见。其中有的文章如《“报告小说”——一个文学怪胎》发表当时便引起过激烈争论。让我略感欣慰的是,一位当时与我意见相左的老大姐刘茵同志,几年前当面向我“认错”,她说:“现在看来,还是您的意见对。”这未尝不是一段学术佳话吧!
“学风杂谈”三题,尖锐批评了一些不良学风。《胡兰成不值得吹捧》一文则抨击了歪曲历史、美化汉奸的不良倾向。而今,盛行的是“自我包装”和相互吹捧,上面这几篇文章很可能尤遭某些人的白眼。但我认为这些话应该说,必须说,学术界、理论界应该发扬正气,扫除歪风。应该提倡学术品格、学术风骨。
第三辑“台港澳文学纵横谈”10篇,是我十年来对台港澳文学的部分心得。为了避免重复,凡拙著《香港小说史》中论及的作家作品一律不收。香港、台湾、澳门都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港澳文学亦然。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台港澳文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贡献,它们大大丰富了祖国文学的宝库。海外华文文学不同于台港澳文学,但很多台港澳作家较早定居海外,二者便有了错综复杂的联系,机械地割裂开来倒大大不妥了。
1999年春节于独行斋

八方风雨:袁良骏学术随笔自选集 目录

目录
自序
**辑八方风雨论鲁迅
毛泽东和鲁迅是天才,但不是“相对完人”
——读周扬同志文后
两位艺术大师为何不相能?
——略论鲁迅和梅兰芳
台港作家心目中的鲁迅
为什么会一度出现贬损鲁迅的情绪?
“地方色彩”·民族性·世界性
鲁迅与《红楼梦》三题
“狼眼睛”与“大团圆”
——关于《阿Q正传》结尾的思索
老舍的《猫城记》与鲁迅的《阿Q正传》
崇高的葬礼
——鲁迅杂文《坟》精义
此“国粹”非彼“国粹”也
——鲁迅杂文《热风》精义
历史感与超越感
——鲁迅杂文集《华盖集》精义
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录
——鲁迅杂文《华盖集续编》精义
委婉曲折的血泪控诉
——鲁迅杂文《而已集》精义
白璧与微瑕
——鲁迅杂文《三闲集》精义
为鲁迅一辩
——与余英时先生商榷
第二辑文坛杂说
超越“五四”,超越“新儒学”
“才”论
“秉笔直书”何其难?
“报告小说”——一个文学怪胎
再谈报告文学的危机?
通俗,岂与高雅无缘?
——我的雅俗文学观
说雅俗
再说雅俗
——以金庸为例
必须遏制文学低俗化的潮流
关于“学者散文”
补来续去是与非
出版商与出版贼
治学切忌“瞒”和“骗”
——学风杂谈之一
谈“官大学问长”
——学风杂谈之二
做学问与“一窝蜂”
——学风杂谈之三
胡兰成不值得吹捧
第三辑台港澳文学纵横谈
香港文学的爱国主题
关于香港文学与祖国内地文学
多方位、多中心、多元化的华文文学
画魂·民魂·国魂
——读赵淑侠《赛纳河之王》
初访金庸
岭南读书记
“中举”之前
《香港文学史》得失谈
里程碑与休止符
——评闽版《台湾文学史》
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互补
(附录)
具有穿透力的笑声
——袁良骏教授印象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