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作者:吕俊彪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2009-08-01

评分:5分

ISBN:9787509709801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目录

导论
一商品交换:物的交换,抑或关系的缔结?
二商品交换研究的理论脉络与研究回顾
三研究主题与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章财富之祸:扬美古镇的“四月初九”事件
一扬美古镇
二“四月初九”:事件及叙述
第二章“富贵人家”:“名门之后”的想象与现实
一“名门之后”
二地缘与业缘
三社会组织
四生活习俗
五婚姻与家庭
六想象的共同体与共同体的想象
第三章壮族人:财富的他者
一村落与墟场
二想象的祖籍
三“村佬”的社会
四“他者”的自我建构
第四章财富记忆:扬美古镇的墟市与商品交换
一市场体系
二扬美墟市
三墟市贸易与当地社会
第五章财富之道:生计与族群区隔
一牛与人
二“韫餐食餐”
三“耕田种地”
四生计取向与族群区隔的形成
第六章财富的观念图式:人、神、财
一独善其身的扬美人
二财神与谷神
三财富的想象:“水”与酒
四财富的交换逻辑
五富裕的“悭啬”与贫困的“慷慨”
第七章财富的维度:族群认同与社会整合
一族群认同
二互酬与壮族社会的整合
三商品交换与扬美社会的整合
第八章财富、交换与族群关系
一商品交换的社会实在性
二商品交换的“理性”与财富观念图式
三“差序格局”、“兄弟情谊”与商品交换
四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结论
一商品交换与族群认同
二财富的观念图式与族群关系
三社会整合模式与商品交换
四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一种总体性的经济交往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内容简介

清末民初,广西南宁市以西四十公里的扬美古镇是当地有名的繁华商埠,为左江中下游地区农副产品和工业制品的主要集散地。1922年农历四月初九,这座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城镇,遭到了来自周边地区“七十二条村”的壮族人的洗劫,自此衰落。
本书的研究,基于著者对于扬美古镇及其周边壮族村寨社会生活为期一年多的田野调查。通过比照各类文本的记载以及当地人的口述资料,本书对发生在1922年的“四月初九”事件进行了描述。著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考察了扬美古镇的市场体系及商品交换,并对扬美人及其周边村寨壮族人的生计方式、族群认同、财富观念以及社会整合模式等进行了比较,试图通过对导致“四月初九”事件发生的社会文化原因的分析,探讨中国乡土社会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问题。
著者认为,尽管从表面上看这是一起由于地方政权的更迭而引发的社会冲突事件,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却主要源于扬美人与当地壮族人财富观念的差异。在扬美古镇从军事据点到商埠再到村落的历史进程中,想象的祖籍、历史记忆、自然资源状况以及当地人特殊的谋生方式,促成了扬美社会内部多重向度的族群认同以及社会结构上的某种异质性,从而奠定了扬美古镇商品交换的社会基础,并由此构建了扬美人“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与此同时,大致相同的经济生活和历史遭遇、紧密的亲属关系网络以及分化程度相对较低的社会结构,催生了扬美周边村寨壮族人“有福同享”的财富观念,使其难以接纳以谋取现实的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商品交换。“独善其身”的财富观念使得扬美人更为注重商品交换的物质利益,而这种价值取向与喜欢“有福同享”的壮族人格格不入。从某种意义上讲,“四月初九”事件的发生,正是这两种不同财富观念冲突的结果。
本书认为,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商品交换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物的交换,而是一种总体性的社会经济交往方式。这种社会交往,固然有着物质利益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嵌合着诸多非经济因素。这些非经济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交易者对于商品交换的不同期待。而在客观文化特征逐渐趋同、族群认同面临表述危机之时,不同的生计取向和财富观念,甚至会成为区隔族群、建构自我与他者的重要工具。
本书聚焦于族群经济与族群关系问题的研究。著者透过一个沉浸在壮族人“汪洋大海”之中的主要由平话人(汉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广西古镇的田野考察,分析了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不同族群的财富观念对于当地商品交换和族群关系的影响。本书以民国初年发生在当地的一起群体事件为切入点,以丰富的口述史资料,描述了当地人在重构此一历史事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想象以及自我与他者的深刻界分。

财富与他者-一个古镇的商品交换与族群关系 作者简介

吕俊彪,1968年生,广西陆川人,汉族。1990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经济信息管理系,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经济人类学、发展人类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六部。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