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作者:任继愈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年:2009-09-01

评分:5分

ISBN:9787501340866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内容简介

简介在位于北京文津街的“老北图”院内举办的“文津学术文化讲座”,是享誉京城的一个知名讲座品牌,其主讲人都是像任继愈、汤一介、李学勤、方立天、叶嘉莹、楼宇烈、乐黛云等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本书由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担任主编,将其中*精彩的部分,分类配图结集出版,目的在于将讲座的精华内容传播给更多读者,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本书特色

《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卷》: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主编,国家图书馆文津演讲录图文本。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目录

何祚庥 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陶文钊 “9·11”事件对美国内外政策的影响郭齐家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汤一介 新轴心时代的中国文化定位李学勤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成就蔺桂瑞 青少年心理健康与未来社会董辅初 发展中国私营经济问题王晓秋 19世纪东亚各国的对外意识及其比较柳传志 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四道关口叶秀山 哲学的意义厉以宁 新时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刘国光 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金冲及 振兴中华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周国平 哲学的精神任继周 实行草地农业确保粮食安全耿云志 胡适思想的现代意义周先慎 陆游的爱国诗歌方克立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国文化走向方克立 文化自觉与“和而不同”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节选

《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资政卷》由已故国学大师任继愈担任主编,将其中*精彩的部分,分类配图结集出版,目的在于将讲座的精华内容传播给更多读者,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在位于北京文津街的“老北图”院内举办的“文津学术文化讲座”,是享誉京城的一个知名讲座品牌,其主讲人都是像任继愈、汤一介、李学勤、方立天、叶嘉莹、楼宇烈、乐黛云等国内一流专家学者。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相关资料

插图: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今天我主要讲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而不打算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联系的规律。一提到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通常很容易理解为要通过变革或调整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但问题是生产力还有独特的发展规律。生产力独特的发展规律一般人们关注的比较少,总的来说,还未引起广泛注意。江泽民“七一”讲话突出研究生产力发展规律,他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人们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总是通过不断调整或变革生产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其中典型的思维模式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思维模式,是“抓革命,促生产”。用毛主席的话说:“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最近几年的某些人的思维模式是“一包就灵”或“一股就灵”。还有一些人眼睛总是盯在体制改革上,以为只要体制理顺了,生产力就会自动地升上去。我历来不主张这个看法,因为生产力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如果不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在经济方针方面就会发生很多错误。体制改革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在当前条件下,我们所奉行的体制,的确不完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体制改革到一定阶段就需要稳定。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2页)所以体制改革不能老改,到一定时期就要“定型”,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关于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我总结为四点:第一个主要发展规律是生产力是在不断满足居民的需求基础上变化发展的。这一个发展规律其实是一般性常识。因为生产的目的总是为了满足居民的需要,如果居民不需要的话,就不必再生产了。所以发展生产力的最基本的问题是讨论生产与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这个问题讲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并不一定简单。问题在于需求怎样反映给生产者,这个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的。过去是通过计划,计划容易做到使生产有计划按比例,但是老百姓的需求怎样反映到计划部门这一点就不好解决,这也是计划体制的弱点。例如,在座的人穿着的衣服颜色有白色的、黑色的和黄色的,如果现在国际流行色为蓝色,则人人都去购买蓝色的服装,这种需求反映,通过计划就很难体现,通过市场运作则更为适当。我国之所以要从计划体制转变

资政卷-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 作者简介

任继愈(1916.4.15—2009.7.11),字又之,山东平原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主要专著有《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中国哲学史论》、《老子全译》、《老予绎读》等;主编有《中国哲学史简编》、《中国哲学史》(49本)等;此外,还主持《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的编辑出版工作;主要论文收录在《汉唐佛教思想论集》和《中国哲学史论》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