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城 那些事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等著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出版年:2009-09-01

评分:4.8分

ISBN:9787543044531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那些城 那些事 目录

文学中的武汉印象抗战时期老舍在武汉金庸小说中的侠义楚文化与湖北人的性格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文化独特就是好

那些城 那些事 本书特色

全国著名作家方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摹武汉印象,湖北学者王玉德深入细致解读武汉风水文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诙谐生动记述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性格、著名文学家舒乙谈父亲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北大醉侠”孔庆东借金庸小说的壳解读武汉人身上体现的“侠义”精神。诸位名家纵情于山水、历史之间,结合着与武汉发生的奇闻轶事,流金岁月,感悟着武汉。

那些城 那些事 节选

《那些城 那些事》中著名作家方方以亲身经历为基础描摹武汉印象,湖北学者王玉德风趣诙谐地解读武汉风水文化、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玉堂细致描述楚文化影响下武汉人的性格、著名文学家舒乙谈父亲老舍在武汉的历史、“北大醉侠”孔庆东借金庸小说的壳解读武汉人身上体现的“侠义”精神、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许纪霖纵论以武汉城市建设为缩影的中国城市建设和空间文化。诸位名家纵情于山水、历史之间,结合着与武汉发生的奇闻轶事,流金岁月,品读着武汉。

那些城 那些事 相关资料

插图:我与武汉的渊源两岁时,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的关系,我们家从南京搬到武汉。父亲的工作单位叫“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也就是现在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父亲从南京的下游局调到武汉的中游局目的很清楚,是过来修三峡的。当时我们住在黄浦路下面一个叫刘家庙的地方。刘家庙当时叫“黑泥湖”,因为这个黑泥湖,我还写了一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我们在刘家庙的长办宿舍住了二三十年。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参加工作,直至读大学,我都是住在那个地方的,没有离开过。我读的小学叫“汉口新村小学”,在“二七”纪念馆旁边,是小学初中一体的,但是读到初二之后,学校的初中部就搬到了“红军二中”。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个政策叫“多子女留身边”,我家有四个孩子,三个男孩、一个女孩(我)。当时,两个哥哥下乡了,一个哥哥在外地,我自然就成了应当留在身边的子女。因此,我留在了武汉市,没有下乡。然而,父亲已经在1972年去世了,我这时候就有一个责任——养活我母亲。所以,高中毕业后,武汉市运输合作社招装卸工,我就去了。当时开的条件,前三个月是每个月38块钱,三个月之后就是42块钱一个月,有的还可以涨到48块钱一个月。可是,如果我不去搬运站做装卸工,而是去当学徒,一个月的工资就只有16块钱或者18块钱。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父亲去世了,两个哥哥在农村当知青,我大哥大学毕业之后,工资很微薄,我毅然选择了去做装卸工。我想,这个时候我应该担起家庭的重任。当时我们街道招了8个像我这样的待业青年,最后真正去的只有4个。这4个人,用我们当时的话说,都是成分不好的,找工作难度比较大,很多事情的选择余地比较小的人。我在那儿干了四年,已经干到身心疲惫,对于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来说,干那样的事情确实蛮辛苦的,我们当时除了拉板车之外,还要扛包。记得有一次,我们去码头扛50斤一袋的面粉。当时头儿给我们一把签子,规定出门时要交一支,等这把签子交完,你就完工了。那一支签子标注的是100斤啊,意味着一次我们每人要扛两袋面粉。老是这样扛,确实是很累,很多时候都感觉体力严重透支,精神也有点儿恍惚了。可是,当时是“文革”期间,要求妇女翻身,巾帼不让须眉,虽然很累,但是我们还必须得去扛。后来因为我比较能写,偶尔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简介

方方,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孔庆东,北京大学副教授,近年在多家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讲授金庸小说,广受欢迎。江湖人称“北大醉侠”。
舒乙,我国著名文学家舒庆春(老舍)的长子,文学评论家。
刘玉堂,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对楚国历史文化,尤其是对楚国经济、法律和城市建筑研究用力甚勤。
王玉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