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岁月-第三卷

激荡岁月-第三卷

作者:刘宋斌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09-01

评分:4.7分

ISBN:9787010082899

所属分类:历史文化

书刊介绍

激荡岁月-第三卷 内容简介

简介《激荡岁月(第3卷)》:风雨兼程:新中国辉煌60年丛书,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激荡岁月-第三卷 本书特色

《激荡岁月(第3卷)》:风雨兼程:新中国辉煌60年丛书,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激荡岁月-第三卷 目录

**章 开创新局面的宏伟纲领一、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一项重要决议二、党的十二大代表的选举三、党章的修订工作四、党的十二大的预备会议五、邓小平的开幕词和胡耀邦的报告六、三个委员会的选举七、党的十二大的贡献和意义第二章 改革重心的转移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二、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三、一部中国版的政治经济学四、全会在国内外引起的巨大反响第三章 改革的全面展开一、城市改革的整体推进二、横向经济联合大发展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四、价格改革工作的启动五、改革财政、金融体制六、税收体制的改革七、外贸体制改革第四章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一、传统科教体制的弊端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的召开三、科技体制的改革四、科技体制改革的成效五、教育体制的改革第五章 农村改革的深化一、白霓镇和五里湖的新貌二、农村责任制的新形式三、乡镇企业撑起半壁江山四、农村出现新的产业结构五、农村小城镇建设六、农村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第六章 对外开放的扩大一、邓小平对经济特区的首次考察二、沿海14个城市的开放三、海南建省办特区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立五、“中国有了长足的进步!”第七章 军队的改革与建设一、军队的精简整编二、国庆35周年阅兵三、百万大裁军四、军队编制体制的改革五、军事教育与人才培养六、军队政治工作的加强第八章 开创外交新局面一、外交战略的转变二、发展与亚洲周边国家的关系三、中苏关系的恢复四、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第九章 “一国两制”的创新构想一、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二、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三、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谈判四、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第十章 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一、20世纪80年代的整党工作二、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三、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四、举起反腐败的利剑第十一章 精神文明之花一、一项伟大的战略二、“五讲四美”活动的兴起三、各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二章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党的十三大主题的确定二、大会筹备过程的变动三、大会报告的起草四、党的十三大的召开五、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六、大会的选举七、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第十三章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成就一、1982年宪法的通过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四、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十四章 政治体制的改革一、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二、中央政府机构的改革三、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五、人事制度的改革第十五章 个体私营经济的兴起一、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支持二、各地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三、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四、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第十六章 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一、第六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二、国民经济跨上新台阶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十七章 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接班一、改革中的经济过热现象二、治理整顿迈开步伐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第十八章 沧海横流显本色一、冷静观察“苏东剧变”二、“不当头”的国策三、抵制西方大国的“制裁”四、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五、继续深化改革六、对外开放的新举措七、治理整顿的完成

激荡岁月-第三卷 节选

《激荡岁月(第3卷)》内容简介:这次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向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现在向我们党提出一系列需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迅速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国家政治生活和党的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思想上和理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也需要作相应的解决,以利于安定团结,以利于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发展和巩固,以利于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些迫切的问题,这次中央全会一致通过决定,提前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激荡岁月-第三卷 相关资料

第一章开创新局面的宏伟纲领一、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一项重要决议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党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会议之一。这次大会的主要历史贡献,就是制定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后全党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和党的基本路线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全会成为党的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这次全会之后,党进行大规模拨乱反正工作,有步骤地解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同时围绕着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主题,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繁重的建设工作和改革工作。如何进一步描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蓝图、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已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党的十二大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召开的。为了圆满顺利地召开这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中央进行了两年多时间的准备工作。在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就正式决定提前召开党的十二大,全会还对党的十二大的主要议程,代表的名额、分配原则和产生办法等问题做了规定。全会认为,党的十一大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外形势都有了重大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的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的国家已经从林彪、“四人帮”10年横行所造成的严重混乱状态,基本上转变成为有领导、有秩序、有前进的方面和目标、有胜利的条件和信心的局面,这是我们党克服了巨大困难所取得的巨大胜利。这次全会指出:全国各族人民向实现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实践,现在向我们党提出一系列需要不失时机地加以迅速解决的重大问题,包括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经济体制、确定适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计划和教育体制。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国家政治生活和党的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思想上和理论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也需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