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四部分:精神断想;访问文学;见证军魂;诗性视像。内容包括:新语境下的文学担当;文学,不一般的场所;你是“精神上的拿破仑”吗?等。
《化蛹为蝶》是范咏戈继《在戎谈文》《新时期的军事文学》《蓝禾儿·红樱桃》等文艺评论集后的又一部文集。 《化蛹为蝶》收集了范咏戈近十年来所撰写的文艺评论120余篇,分“精神断想”“访问文学”“见证军魂”“诗意视像”四个部分。有评论家认为,范咏戈的文艺评论如同与读者促膝谈心,平易中不失机智、冷静中时时透出热情,流畅的行文中每见峰峦迭起、电火迸射,而总的格调则是鉴赏的清新和思索的深沉。
《化蛹为蝶》几乎可以看作是对中国文坛近期一次全景的扫描。它集纳了对这一时期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们部分文学方面成果的展示与评说,涉及到《第二个太阳》、《末日之门》、《女同志》、《吉宽的马车》、《长街行》、《大秦帝国》、《青木川》、《大爱无边》《守望昆仑》等诸多作品。评论集中对这一时期出现的精品电视剧如《戈壁母亲》、《闯关东》、《乡村爱情》、《亮剑》、《沙场点兵》、《士兵突击》、《我的青春谁做主》、《保卫延安》、《潜伏》等,均有热情、中肯的评论。如果你对以上作品未曾来得及阅读到观赏,那么,读咏戈的评论将是一个很精彩、很理想的弥补。
新语境下的文学担当首先,我要感谢南师大文学院的邀请,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在这所百年老校和文艺学的硕士生们见面。文学院的领导让我借主持本届硕士毕业答辩时能够就当前文学发展的宏观形势给大家做个演讲,这使我非常惶恐,这个题目对于我很难胜任,我只是在一家报社工作,接触一些文艺批评,只能就自己所了解、所思索的些许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不管我们是不是关心时局,都不得不承认最近几年我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从治国方略上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很重要,至少对文学很重要。文学关注克服劳动异化,克服人在科学发展下的孤独、疏离和创造力的泯灭等等。和谐不仅是一种新的治国方略、治国机制、治国目标,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和谐”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涵。在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从孔孟到康有为、孙中山都对此做过理想性的描述,也许只有今天我们才能对它做出现实性的描述。几十年前,我所在的山东一座古老的中学,那座中学也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合是大运河畔的山陕会馆,会馆大门两侧刻有四个大字:“蹈中履和”,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蹈中履和”一直是我们社会的行为准则,教育和思想道德准则。再有一个理由就是我们的社会在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而一些国家的发展史表明,国民生产总值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阶段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社会利益关系处在调整中,人们的心理也会发生微妙和复杂的变化。正所谓“人在饥饿时有一种烦恼,吃饱后便会生出无数烦恼”,前者是生存的烦恼,后者是发展的烦恼。当下中国正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文章合为时而著,研究当下的文学发展离不开时代和特殊的语境。我想强调指出我们现在的文学语境是崭新的,讨论一切问题要从这个实际出发。不妨稍加回顾拨乱反正后近30年来我们文学语境的几次大的变化。从粉碎“四人帮”到1985年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里是非常明晰的拨乱反正的阶段。那时的文学以关注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为特征,也成为它井喷式大发展的突破口。这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已经载入史册。进入1985年以后在开放的背景下大量吸收西方现代派文艺,文学以本身的“减负”为口号,以“回归”文学自身为发展目标,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也有论家说进入了所谓“无主潮”的发展阶段。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个时期文学提出给自己“减负”和“回归”的目标其实并没有实现。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学又遭遇了商业化的冲击,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被卷入了商业化的大潮,这个阶段文学语境变得十分复杂,尚待厘清。但进入新世纪后文学又开始回归理性,不论是“回归现实主义”还是“呼唤英雄主义”还是“关注底层写作”,文学朝着一种理性的回归的方向发展。现下我们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觉得这是一个把社会建设和文化精神价值高度统一的语境。近30年的中国文学经过几次语境的变化,现在似乎更意识到文学还是要有所担当。那么,在新语境下文学应该有哪些担当呢?我认为至少有这样三个方面:一、精神抚慰担当。文学这个东西很奇怪,说它有用看似无用,说它无用有时候又很起作用。对此俄苏大批评家阿·托尔斯泰曾很生动地描述过:一个阴沉沉的日子里,神情忧郁的居民伊凡因生活拮据、身心疲惫在街上闲逛。他看到一家戏院正在上演一出戏,就花了3个卢布买了张票,心想反正是消遣。此前他根本没有接触过戏剧,而且对戏剧抱着几分敌意,认为那都是些无聊的人弄的一些骗人的东西。伊凡进了戏院以后心情依然不好,看看左右坐着的那些普通人衣服上都落满了尘土,前边一个胖老太太头不断扭来扭去挡住了视线,他暗暗骂了她一句“臭妖精”。正在这时舞台亮起一道白光,锣声响起幕布分开,几个化了妆的人在一间用厚麻布搭起的房子里交谈。其实这个房间只有三扇墙,可是这几个化了妆的人却认为有四扇墙,而且还毫不在乎地对着那扇假想的墙壁谈话。伊凡心想,他们这些人是多么的笨拙和造作啊。但伊凡不能白白糟蹋3个卢布,必须听他们讲什么。看着看着他人戏了,可不是吗?他想,那个医生到现在还不疑心,那个穿条纹裤子的人就是他老婆的情夫!于是伊凡上钩了。现在那些化了妆的人还要一步一步去感化他、哄他、骗他,赤手空拳地去俘虏他,让他抹眼泪、抹鼻涕、揉眼睛,时而放声大笑,时而把耳朵竖起来,连一秒钟的小差都不愿意开了,否则他就会摸不到故事的边际,那样的话他的3个卢布就白花了。伊凡从来没有经历过舞台上的生活像旋风似的飞驰,2个半的小时里能够体验整整一场人生经历和许多年的生活,有喜悦、有灾祸、有幸福、有欢乐也有悲伤。P3-5
态度 本书特色 “尚德琪作品系列”是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作品集共6本,写作时间跨度20多年,自1991年始,至2015年止。这套作...
泰戈尔哲思美文精选 本书特色 梁艳萍编著的《泰戈尔哲思美文精选》收录了泰戈尔的散文作品,泰戈尔的散文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正如他自己写的“人世行客的身...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一九三八年五月许广平编定的《集外集拾遗》出版后陆续发现的佚文,其中广告、启事、更正等编为附录一;从他人著作中录出的编为...
《交游与论学:王阳明弟子研究》内容简介:王阳明良知学思想,在他众多弟子中得到传承和发展。阳明后学文献数量非常多、学术价值高
流淌的史诗:京杭大运河骑行记 本书特色 1981年和2016年,作者两次从北京出发,沿京杭大运河骑行到杭州,将沿途的所见所闻用照片记录了下来,不仅真实地反映了运...
春风如酒:过有诗意的生活 精装 本书特色 中国美学史上三部重要奠基之作之一——《美学散步》本书重点收录了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著名美学...
老人与海 本书特色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于1952年面 世,1953年荣获普利策奖,1954年荣获第54届诺贝尔 文学奖。它以简洁有力的...
百年百种:烙印 目录 烙印一、序二、难民三、忧患四、希望五、生活六、烙印七、天火八、失眠……附录:罪恶的黑手1、序2、盘3、小婢女4、罪恶的黑手5、亮的影子6、...
逝水年华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的《人世文丛》一册,《人世文丛》选编了中国现当代学者、作家和艺术家漫谈人生的美文佳作,《人世文丛》依据出版计划,酌情收入了蔡元培、梁...
时代三部曲 内容简介 一人的作品,如王小波般风格机智流畅奇特突凸,而一人的时代已远离王小波的代。当展示欲望、满足欲望、创造欲望,汇成文化时髦消费,成为生活本身之...
书卷多情似故人-跟大师读经典小品 本书特色 本书收选了多位民国大师和学人关于读书、治学等的文章,是一本难得的关于读书经验和治学方法的大师学人文选合辑。这些文章基...
晚宴 本书特色 一场晚宴 半生荣华跨越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再现上海滩权贵家族的沉浮史晚宴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著名作家萧马的一部作品集。书中收录了中篇小说《晚宴》...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书评集 本书特色 如果说好的书籍能给我们打开通往知识、智慧和美的大门,那么好的书评就会给我们打开通往这些书籍的大门。朱自清先生对书评的写作是非常...
和歌的魅力-日本名歌赏析 内容简介 欣赏和歌涉及整个文艺审美理念的问题。和歌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复杂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其高度浓缩凝炼的语言组合,既反映...
彷徨 本书特色 《彷徨》收录了鲁迅先生的11篇小说,都有其各自的丰富内容,现主要阐述有关篇目的内容提要。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编辑推荐佛教对唐代文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文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汤用彤指出:自两晋佛教隆盛以后,士大夫与佛教之关系约有三事:一为玄理之契合,...
白河月 内容简介 袁元校注的《白河月》是刘云若在抗战胜利后一年多时间里,用饱含激情的笔触慨然写就的一部很好的社会言情小说。在这部小说中,虽然同刘云若**小说一样...
听雪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为开卷书坊系列丛书二辑之一。开卷书坊为文艺界数位著名作家的散文小品集。《听雪集》为其中一本。本书是作者许宏泉辑录历年创作的游记杂感而成,共...
骆一禾的诗 本书特色 骆一禾是朦胧诗之后的一位重要诗人。在众声喧哗、急于事功的1980年代,骆一禾以文明为背景,对诗歌进行了沉潜而深入的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出发点...
邂逅-珍藏版 本书特色 《邂逅集》是汪曾祺的*本小说集,70年后再次重现。此集所收短篇小说,是作者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中*成熟、*代表性的作品。本书不仅包括《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