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全集(套装全7卷)》主要内容简介:托尔斯泰的戏剧作品按写作年代可分为两组。**组包括《一个受传染的家庭》和《虚无主义者》。这两个剧本托尔斯泰写于六十年代,正值他新婚燕尔(1862年),享受着家庭幸福,处于经营家业*鼎盛的时刻,也是他酝酿并着手实现*伟大的作品《战争与和平》的时期。1863年几乎是托尔斯泰危机前生活中的*辉煌时刻:这时他是一个热衷经营而又屡屡取得成功的地主,是一个幸福欢乐的成家人,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艺术家。
★32开精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2版2印
★巴赫金为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世界知名的符号学家苏联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的大部分著作长期被束之高阁,60年代初,他的著作获得再版和出版机会,立刻受到学术界的注意
★巴赫金建立了以他的“超语言哲学”为基础的历史诗学;在对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探讨中,巴赫金集中阐述了他的一系列理论如对话理论、狂欢化、复调小说和话语杂多等,而且如在对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拉伯雷的小说的研究中,巴赫金并不局限在对叙事形式和结构的微观分析上,而用他的小说理论强化了他的语言实践观
★ 中文版七卷本《巴赫金全集》包括了巴赫金绝大部分著作,编排上大体以写作时间为序:
『**卷』论行为哲学、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纲要
『第二卷』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
『第三卷』长篇小说话语、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史诗与小说
『第四卷』言语体裁问题、文本问题、人文科学方法论
『第五卷』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访谈录
『第六卷』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第七卷』俄国文学史讲座笔记、发言与讲座、书信选、外国文学史讲座笔记
友情提示:本套书为出版社库存,年版久远,品相较旧,但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一、巴赫金生平:
巴赫金 M.M. Bakhtin (1895~1975),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1895年11月17日生于奥勒尔市一银行职员家庭,1975年5月16日卒于莫斯科。1918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后曾在维尔城一中学任教,1920年秋转往维捷布斯克教授文学和美学。从这时期开始了哲学和人文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1923年因病辞职治疗。 1924年去彼得格勒供职。
他前期著作有《艺术与责任》、《语言创作的方法问题》等。1929年发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1963年修订版更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是他的主要力作,内中提出“复调小说”理论,为他获得世界性声望奠定了基础。他在1929年政治运动时曾遭到监禁和流放,此后境遇坎坷,但仍以顽强毅力坚持研究工作。30年代写成《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1945年起应邀到摩尔达维亚师范学院任俄罗斯和外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1961年退休。其间同时进行他所称的“元语言学”研究。1969年起定居于莫斯科。
他的研究成果死后被编成论文集《美学和文学问题》和《语言创作美学》出版。
二、巴赫金的主要成果: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对后结构主义互文本概念的启发。巴赫金把对话看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一个人的“言谈”总是带有某种观点和价值观的表达,但这种表达不是固定的立场而是一个过程,是在和潜在对象的对话中完成其功能的,并且和其他“言谈”一起构建了话语的公共空间,各种差异和不同的声音借此汇成一个充满张力的复合体。后结构主义的文本间性理论把主体对话的概念引入了文本之间,后结构主义的文本概念不再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文本及其结构之中而具有了一种历时性的分析,阐释对象也不再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文本而是文本之间变化不定的功能和关系,文本之间也象言谈主体一样不断对话,文本的意义从自足走向了开放的历史维度。
(二)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中对作者决定权的逐渐削弱到结构主义的写作主体的完全出场也存在着一条合理的逻辑线条。巴赫金和结构主义都反对把文本看成是作家经验的表现或社会生活的简单反映,在复调小说中,作品主人公是和作者平起平坐的主体,他有自己自主的声音而不会沦为作者意识的传声筒,在结构主义那里,作家的地位和功能仅仅体现在为文本中的意识和声音提供发言和交汇的场地。这种作者的消隐过程反映了巴赫金和结构主义一样的反对话语独白的立场,独白话语在唯一的作者内心或社会生活中寻求文本的语义空间,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了意义的复调性,没有谁独自占有意义,意义体现为对话的过程,而结构主义更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强调文本的自足意义,从而不为任何独语策略留下余地。
(三)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对语言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关系的注重也影响了后期的结构主义从文本的结构分析转向了文化符码的结构分析。在巴赫金深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哲学》一书中,修正了索绪尔的共时性的语言学,巴赫金认为要理解话语的含义不仅需要沿着话语之间的关系轴,而且应当放到话语产生的社会语境中。后期结构主义走出了纯粹的文本的能指分析,把更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现象纳入了分析的范围,或者说,后结构主义者把更多的社会历史因素给文本化了,结构主义的语言中心没有变,但把文化符码平面和意识形态的平面结合了起来,开始关注文化符码背后的社会学含义,这对前期的结构主义明显是一种有意识的突破。
(四)巴赫金的对话理论非常重视一个概念,那就是“未完成性”,这个概念深深地影响了结构主义关于“动态美学”的观念。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对话的不可完成性,也就是说,对话永远是指向未来的,是指向尚待完成的区域的,在小说里,作者和主人公的对话是不会完成的,而正因为不可完成,突出了审美活动的“ 事件性”特征,作者不是创造文本而是参与文本这一事件,因此审美的意义是不断生成的,没有被任何外在因素所垄断。“未完成性”在后结构主义那里成了文本的开放性,文学是一种设问活动,没有谁包括作者能给予*后的解答,作家只能给予部分的解答,解答又提出了新的问题,文学就是这样循环地自我实现的,它的意义的不是静态的而具有了动力学和发生学的特征,未完成性的和动力学性质的美学都给读者留下了审美参与的地位。
以上几条线索反映了巴赫金的思想和结构主义在理论观念上某种程度的亲近性,其实任何一种新理论的提出都有其复杂的原因,也必定带有其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所以不能说是巴赫金的理论完全影响了后结构主义的这些变化和特征,但我们应该看到,巴赫金和后结构主义在哲学和美学上很多时候面对了同一问题,并且呈现了相似的理论思路,还有不能忽视的也正如许多后结构主义者所承认的那样,他们确确实实借鉴了巴赫金的许多思想资源,这都是以巴赫金的思想的广博性和开放性为基础的。理清巴赫金和后结构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巴赫金的一个新的角度,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结构主义的发展脉络和后期的一些突出的变化。
同时,巴赫金的理论和后期结构主义的努力表明了一种把文学变化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推动力结合起来的理论方向,任何一种理论形态都应该有它的中心视点,这是理论创新和独立的需要,象巴赫金把语言问题作为关注的中心一样,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中心视点以外的东西,现在的文论应该在综合的基础上实现创新,这也就是巴赫金的理论和后结构主义后期一些有益的变化对现时期文艺理论研究一点重要的启示。
三、巴赫金的贡献:
巴赫金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两方面:一、他建立了以他的“超语言哲学”为基础的历史诗学,这种历史诗学秉承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以来对语言中心的关注,同时根据语言实践的社会基础和历史变化来解释语言符号系统所确立的形式和意义统一的特殊性。二、在对具体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探讨中巴赫金集中阐述了他的一系列理论如对话理论、狂欢化、复调小说和话语杂多等,而且如在对陀思妥也夫斯基和拉伯雷的小说的研究中,巴赫金并不局限在对叙事形式和结构的微观分析上,而用他的小说理论强化了他的语言实践观。
关注巴赫金我们必须看到本世纪初西方哲学所谓的“语言学转向”,这个转向挑战了西方思想传统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模式,而把哲学的关注中心放到了人类的语言结构,并以此解构了传统的二元论和本质主义。巴赫金在对二元论和本质主义的独语策略的轻蔑上和这个语言学思潮体现了同样的哲学气质,但巴赫金又和纯粹的语言论者不同,他更关心语言背后的语义空间,在这一点上,他应用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把语言作为有具体语境和社会环境背景的一种实践,在对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研究中,巴赫金都没有把文学艺术看成是自足的文本结构的共时体(如新批评、形式主义和前期的结构主义所做的那样),而始终将他们纳入历史和社会诗学的范畴。
以上都决定了巴赫金的理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也要求我们应该把巴赫金放到他所反对的庸俗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比较中,同时也要求我们把巴赫金放到和他有同样背景但又被他所超越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的比较中去研究他的思想。巴赫金作为哲学家和文论家的地位不是孤立地取得的,而是同各种思想和理论交锋和融合的结果,而且这种交锋并不都是直接的,有时会以一种历史回响的方式发生。
结构主义和巴赫金的关系可能就属于这种历史回响的方式,而且在和巴赫金的思想有关各种理论当中,*值得研究的恐怕就是他和结构主义的关系,这里可以找到历史的和逻辑的两方面的依据,在史实上,因为巴赫金在西方的被发现实际上是由法国结构主义的一些人物来完成的,7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托罗多夫和克里斯蒂娃首先把巴赫金的对话和小说理论作为与传统结构主义的抗衡推向了西方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这两位结构主义者和包括罗兰·巴特在内的其他一些结构主义者都承认受到过巴赫金的影响。在逻辑上,如前所述,巴赫金和结构主义者都面对了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以来的同一问题——语言中心,更重要的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超语言哲学”影响了结构主义的后期发展,后期的结构主义对巴赫金的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造,呈现出和前期的结构主义的不同的理论面貌。
巴赫金,(1895~1975),苏联文学理论家,批评家。1895年11月17日生于奥勒尔市一银行职员家庭,1975年5月16日卒于莫斯科。1918年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文史系。后曾在维尔城一中学任教,1920年秋转往维捷布斯克教授文学和美学。从这时期开始了哲学和人文科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工作。1923年因病辞职治疗。1924年去彼得格勒供职。
中国佛学研究史 本书特色梁启超所著的《中国佛学研究史》包括的文章有: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教之初输入、印度佛教概观、佛陀时代原始佛教教理纲要、佛教与西域、又佛...
奢华的冒险:现代艺术的消解与重建 内容简介 因为摧毁,所以急需创新;因为摧毁,所以有了无限创造的可能。于是,在推倒的那面传统之墙下,有了现代艺术家们群舞和迷狂的...
形上学-附:范畴集 句解 本书特色 我社此次出版吕穆迪先生译阿奎纳与亚里斯多德著作*后一辑。这套书还包括《分析学前编》、《亚里斯多德〈分析学前编〉注》、《分析学...
《论原因、本原与太一》一书是布鲁诺的主要哲学代表作。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先后被译成德、英、法、俄、西、匈等多种文本
论语导读-国学大讲堂 节选 近几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讨论和历史评估,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国学”成为流行语。所谓国学,一般...
五经全解-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 内容经典 体例科学为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和领会古代先贤的思想与精神,增加了注音、注释、译文等辅助性栏目,为读者扫除字、词、句等...
传统与超越: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 本书特色 近年来,文化问题成了世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又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所谓“文化热...
权力意志(上下卷) 本书特色 《权力意志》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原因在于,它们完整地、以忠实于手稿的方式呈现了尼采1885年秋至1889年初(其创作活动的结束)期...
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当代伦理学文库-第2辑 本书特色 《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是当代伦理学文库系列之一的第2辑。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研究-当代伦...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本书特色 形而上学问题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形而上学问题无论对理解西方哲学还是对研究中国哲学以及当代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
论语 孟子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论语》、《孟子》两书的精华内容,并给予了注释和译文,以方便读者理解,还配备了与内容相关的精妙图片,图文并茂,赏心悦目。 本书是...
这部理论哲学著作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分别讨论心灵的特点、语词的意义、知识的地位、世界的结构以及宗教信念的性质。作者试着在
悲剧的诞生 本书特色 希腊艺术历来引起美学家们的*大兴趣。在尼采 之前,德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席勒、温克尔 曼均以人与自然、感情与理性的和谐来说明希腊艺术...
给年轻人读的孟子 内容简介 《孟子》是记述继孔子之后战国*出色的儒学大师的孟轲的言行以及他与时人或弟子相互问答的一部典籍。孟子主要阐述了仁政思想。他认识到民心向...
禅的智慧 本书特色 慈悲没有敌人,智能不起烦恼真切的禅修实践,大彻大悟的智慧之源,圆成幸福完美的人生禅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初于1993年在美国用英文出版,此...
康德的上帝观 目录 导言 康德宗教哲学研究现状及本书主题一、国内研究概况及分析二、国外研究状况一瞥三、本书的主题**章 思想背景一、新教信仰二、近代启蒙运动三、...
经义考-(全四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 本套书前有罗振玉编《经义考目录》,后附翁方钢撰《经义考补正》及罗振玉撰《经义考校记》★ 朱彝尊的《...
孟子新注新译 本书特色 《孟子新注新譯》是《论语新注新译》的姊妹篇,同样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考证了《孟子》中108例古今众说纷纭的疑难词句,并给出确切的解释。为...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本书特色 本书为古籍整理点校类图书。《华严经》,具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中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广大圆满、法界缘起无尽无碍的妙旨,是佛教*圆顿、...
文本实践与身份辨识: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中文著述1583-1949 目录 序言跨文化想象:耶稣会士与中国跨文本阅读策略:明末清初中国基督徒著作研究明末清初基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