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由知名学者陶文鹏先生主编,精选了经典唐诗300余首。该书信息密集,语词阐释,意境神会,情感还原,思想深华,众妙毕备,探幽入微;风格独特,思想开放,多元解构,追求通俗美感,避免专业枯燥;图文辉映,传世名画原汁原味,图文互补相得益彰!
本书从数万首唐诗中选取出300多首诗,加以赏析。包括:《从军行》、《闺怨》、《少年行》等。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秋晚登山的所见所感,风格质朴自然、平淡悠远,颇有陶诗意趣,在盛行绮靡浮艳诗风的隋唐之交,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东皋”,东方的水边高地,指王绩在绛州龙门隐居时附近的小山,但未必是确指。陶渊明《归去来辞》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句子。昕以“东皋”便有了隐居之地的意思,王绩自己即自号“东皋子”。“徙倚”,徘徊不定。“欲何依”,指心情怅惘,无所依归。这两句统摄全诗。第一句写诗人在暮色中登高远望,颔联、颈联即是“望”之所见:第二句写诗人独自徘徊,心头萦绕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愁绪,尾联表达的,正是这种无所依归的情感。中间两联写登高之所见。首联第二句已经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所以这四句写景,将他孤寂无依的情感融入了景色。借景抒情。“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两句写静景。时值深秋。诗人目力所极,树上的叶子一片金黄,血红的落日余晖洒满山峦。诗歌虽然没有直接描绘颜色,但读完这两句诗,读者的脑海中都能浮现起一幅远近层次分明、光色交相辉映的秋景图。这幅美丽、静谧的图卷背后,蕴含着诗人如同秋景一样萧瑟的心境。“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两句写动景。牧民“驱犊返”和猎人“带禽归”,人物由远及近,动态宛然可见,似乎还夹杂着牛儿哞哞、马蹄得得的声响。牧民和猎人的出现,不但没有破坏这幅图景的静谧,反而通过这种典型的乡野人物的活动,使得画面不再单调、呆板,画龙点睛般地为它带来了一丝生机和野趣。这种和谐、自然的景象。正是隐士所渴慕的。陶渊明欣赏到这样的景致,悠然心与神会。吟出“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二十首》)的句子。王维置身于此景,也会产生“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渭川田家》)的感叹。那么,置身于此情此景,王绩是一种什么心境呢?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顾”,回头看。“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载,周武王灭商。伯夷、叔齐深以为耻,义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作歌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怀采薇”,也就是怀想隐居不仕、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诗人远眺良久,回顾匆匆归家的牧民、猎人。却并不相识,因而也就无从与他们交谈。牧民、猎人虽然与王绩一同生活在这个美丽而宁静的乡村,却似乎与他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所以诗人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惆怅。可以看出,虽然同样隐居于山野,但王绩却不能像陶渊明那样找到精神的寄托。陶渊明隐居,不但与自然产生了精神的契合,还与身边的农夫结成了朋友,“务农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即是明证。所以陶渊明隐居田园,真正得到了精神的慰藉。王绩则不然,他没有与诗里出现的人物结成知己,只能一个人独自思慕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这是因为他性情孤僻,还是因为他清高耿介而又目无下尘?我们不得而知。(阮爱东)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赏析】民间俗谚说“一龙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人与人之间的不一样,除开外貌,恐怕让人觉得差异最明显的,便在于气质。一个人气质的养成,大约与他的阅历、职业、性情等有很大关系,善于识鉴者只需看一眼,便能将“他”从芸芸众生中分别出来。《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的一个小故事说,曹操准备接见匈奴使者,但他自觉相貌丑陋,恐怕丢了泱泱大国的体面,于是让著名的美男子崔琰冒充他,自己却扮成卫士,“捉刀立床头”。会见完毕。曹操命人探问匈奴使者对自己的看法,使者回答说:“魏王(指崔琰假扮的曹操)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看来,这位匈奴来使的确是一位巨眼英雄,一眼就通过“捉刀”者的非凡气质识破了他的身份。人有气质,文学作品也有“气质”。宋人李涂曾经这样评唐宋几位著名文人的散文:“韩文如海,苏文如潮,欧文如澜,柳文如泉。”确实,韩愈雄奇奔放、苏轼恣肆豪健、欧阳修纤徐简畅、柳宗元峻洁孤峭,四位文豪的文章有着明显的“气质”差异。苏轼则在《答张文潜书》中将“人”与“文”联系到一起:“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这就是“文如其人”的由来。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文章风格同他的性格特点相似,什么样的人,便写什么样的诗。如果这个说法成立,我们就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诗文作品,大致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情和气质。
陶文鹏,1941年生,广西南宁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吴世昌先生,专攻唐宋诗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遗产》杂志主编。曾发表《意象与意境关系之我见》、《论唐诗对唐代人物画的借鉴吸收》、《论宋代山水诗的绘画意趣》、《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论李商隐诗的幻象与幻境》等重要论文,著有《唐诗与绘画》、《苏轼诗词艺术论》、《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宋代诗人论》等专著,另有《诗歌史话》、《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宋词选评》、《宋诗精华》等编著多种。
一九九六年,《全唐代诗格校考》一书面世。本书出版后,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一般来说,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作为專有名词的
都是遗风在醉人 本书特色 台湾是民国梦,是电影、音乐,是避世乐园,就连美食都成为一个非去不可的理由。而在作者看来:文艺梦,终究是故土生成的旧梦,逐之而不得,才一...
长在中原十八年 本书特色 周大新,1952年生于河南邓州。1970年从军。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长篇小说《走出盆地》、《第二十幕》、《21大厦》、《战争...
逸飞视界 本书特色 陈逸飞的去世很突然,人的生命有的时候很顽强,但是很多时候也很脆弱。他有智者般的成熟,孩子般的天真,所以他是位艺术家。他用他的笔尖流淌着纯净的...
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 本书特色 唐宋转型是日本中国史学家内藤湖南等人所倡导的有关中国史分期的史学观点,是对古代读者如何阅读以往的文学作品所进行的考察。...
海明威全集--流动的飨宴(不拆卖) 本书特色 一九二○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所著的《流动的飨宴》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
四季书 本书特色 这是女作家钱红丽的一本随笔集。分“四季帖”“故乡帖”“烬余录”三辑。这本随笔的可贵之处在于,钱红丽始终保留了童年从农村生长中所携带的乡野气息,...
俯仰关中 目录 **辑 人情与景物告别白鸽一株柳绿风父亲的树回家折枣旦旦记趣家之脉何谓益友再会棕榈诗性的婉转与徘徊陪一个人上原一九八○年夏天的一顿午餐第二辑 关...
周弃子先生集 本书特色 《周弃子先生集(繁体竖排版)(精装)》是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之一。周弃子先生集 内容简介 一、本丛书编入晚清、民国以来老一辈已故诗词...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国内外公认的短篇小说经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冯骥才先生先后创作了诸多“俗世奇人”系列小说,其风格统一、传奇色彩浓郁...
阮直集 本书特色 《中国杂文(百部)卷一·当代部分:阮直集》收录的是我国著名杂文作家阮直近些年来的优秀随笔杂文。面对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儿及当下的社会现象,作者都...
山 本书特色 ●在时下“图像时代”“速食文化”的阅读气氛中,重读散文经典。●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由著名学者陈子善、蔡翔主编。从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作品中攫取的精...
《大西洋的跨越》内容简介:《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讲述了大西洋两岸在社会政策方面的相互联系、交流和竞争,反映在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陶渊明批评 本书特色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分析了陶渊明之前、魏晋以来清谈发展演变的历程,进而分析陶渊明思想与之的关系,强调...
这本书描述的对象是诗,而它本身,也如诗般精致、雅丽、余韵悠长。不仅仅是美而已,它美得深刻而有力。这些美丽的文字,会似龙卷
二心集 本书特色 《二心集》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0年至1931年间所写的杂文三十七篇。 包括《习惯与改革》《张资平氏的“小说学”》《柔石小传》...
《小克日记》内容简介:本书反映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百姓生活。平民形象的“小克”,长着一对大耳朵,戴顶圆礼帽,天真可爱、憨态可
北岛作品-精华本 本书特色 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北岛的诗歌、散文、随笔作品,包括《日子》《港口的梦》《地铁车站》《在黎明的铜镜中》《画——给田田五岁生日》等。他的...
向天堂的蝴蝶 本书特色 如果你的心中拥有梦想、你的生活中就不能没有诗歌。这里汇集了百年来令人难忘的诗歌佳作。这些诗歌或苍莽雄浑,荡气回肠;或缠绵悱恻,感人至深;...
梦 本书特色 中国素来是一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亦不胜枚举。散文一体,论者尽有不同解释,但涉及风格之丰富多样,语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