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南宋篇

宋明理学:南宋篇

作者:蔡仁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2009-10-01

评分:4.7分

ISBN:9787807628057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宋明理学:南宋篇 目录

增订版前序印行记引言:关于宋明理学分系之问题**章 南宋湖湘之学序论**节 南宋胡氏家学述略一、胡安国及其春秋学二、胡宪(籍溪)三、胡寅(致堂)四、胡宁(茅堂)五、胡宏(五峰)第二节 胡五峰开湖湘学统一、五峰传略一、湖湘之学一传而衰三、张南轩之不善绍述四、朱子之“知言疑叉”第二章 胡子“知言”大义综述**节 即事明道,道无不在一、即事以明道:道充乎身,塞乎天地,无所不在二、天理人欲,同体异用,同行异情三、道不在性外:由好善恶恶说性体之至善第二节 心与性一、心之大与久,以及心之永恒遍在性二、性为超越之绝对体,无善恶之对待相第三节 以心著性,尽心成性一、自性原则与形著原则二、以心著性,尽心以成性三、性之流行,心为之主第四节 内在的逆觉体证一、尽心以尽仁二、内在的逆觉体证与识仁之体三、以仁为宗,以心为用第三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上)**节 朱子与李延平一、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二、洒然自得,冰解冻释三、即身以求,不事讲解四、理一分殊,终始条理第二节 朱子对中和问题之参究一、中和问题的脉路二、朱子中和旧说的义理三、中和旧说下的议论及其转向之故第三节 中和新说的义理间架一、已发未发说:中和新说之发端二、中和论定:新说之完成三、有关“先涵养”与“先察识”之论辩第四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中)第四节 朱子“仁说”之思想一、正面之申论二、对龟山、上蔡之辩驳三、关于“仁说”之论议第五节 以《大学》为定本的义理规模一、明德与明明德二、穷理是“穷在物之理”三、泛认知主义的格物论四、格物致知与诚意之关系附录:《大学》分章之研究一、《大学古本》之结构形式及其问题二、朱子《大学章句》及其补传三、阳明之复古与诸儒有关《大学》之疑难四、唐君毅先生对《大学章句》之辨证第五章 朱子学纲脉之疏导(下)第六节 心性情三分的格局一、孟子“心性情才”之原义与朱子之异解二、心性情三分的思想格局第七节 理气论大意综述一、从理同气异以言枯槁有性二、理气不离不杂三、理之“一”与“多”四、理先气后,理生气第八节 结论:简括朱子学的纲脉第六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上)**节 陆学渊源及其时代课题一、象山小传二、陆学之渊源三、象山面对的时代课题第二节 象山学之纲维一、辨志、辨义利二、复其本心,先立其大三、心即理,心同理同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鹅湖会诗的义理一、鹅湖之会二、二陆鹅湖会诗所显示的义理第七章 象山心学与朱陆异同(下)第四节 朱陆异同述评一、性即理与心即理二、博与约三、太简与支离四、尊德性与道问学第五节 象山与禅一、朱子对象山之称赏与攻其为禅二、象山辨佛第六节 象山之政治思想一、民贵君轻,以民为本二、理与名分三、政见与政才第八章 朱陆门人及其后学**节 朱子之门人与后学一、蔡西山及其家学二、黄勉斋及其支裔三、潜庵、北溪诸子四、真西山与魏鹤山五、黄东发与王深宁六、文信国之正气第二节 象山之门人与后学一、杨慈湖与甬上诸贤二、傅梦泉与槐堂诸子三、陆学的传衍四、谢叠山之气节第三节 附说:宋元之际与元儒之学一、元初北方诸儒二、南方民间之学附录一:两宋诸儒姓字年籍及其学统系别简表附录二:南宋理学三大系附录三:檀岛“国际朱子会议”后记

宋明理学:南宋篇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8章,以派系为主题,阐述了南宋湖湘之学、胡子“知言”大义、朱子学、象山心学的思想主张,并比较了象山心学与朱陆的异同。

宋明理学:南宋篇 节选

《宋明理学·南宋篇》是台湾儒学大师蔡仁厚所写的《宋明理学》北宋篇的姊妹篇。就宋明理学的演进而论,北宋阶段是义理的开展,而南宋阶段则是义理的分系。儒家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而宋明儒者的心力,主要是弘扬内圣成德。全书共分8章,以派系为主题,阐述了南宋湖湘之学、胡子“知言”大义、朱子学、象山心学的思想主张,并比较了象山心学与朱陆的异同。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宋明理学:南宋篇 相关资料

插图:一、正面之申论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德,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在朱子之义理间架中, 心 并不能自持其自己以成为一实体性之本心、天心,而是落在气化上以形气看心(心是气之灵,是随形气而有始终的、实然的心)。语类卷一理气上、论天地之心处,朱子申明 无心 是化之自然义, 有心 是理之定然义。 天地生物之心 乃被融解为理气:(1)从正面 有心 之义看,心只是理之定然义,心被吞没于理(但并非心即理);(2)从反面 无心 之义看,心只成气化之自然义(非本心呈用之自然),心被吞没于气。故此处所谓 天地以生物为心 ,乃是虚说的心,是象征义,而非实说的实体性的心。天地以生物为心(生物之生字,是动词),人得此气以成形,而有动静语默,知觉之用,皆莫非心之所为,所以说 人物之生,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 。天,由气化流行以生物;于此见天地之心。人,由动静语默而理寓其中以成德;于此见人之心。理不寓则不成德,而德之大者(统贯诸德者),则曰仁 。请试详之。盖天地之心,其德有四,曰元亨利贞,而元无不统。其运行焉,则为春夏秋冬之序,而春生之气无所不通。故人之为心,其德亦有四,曰仁义礼智,而仁无不包。其发用焉,则为爱、恭、宜、别之情,而恻隐之心无所不贯。故论天地之心者,则曰乾元坤元,则四德之体用、不待悉数而足。论人心之妙者,则曰仁人心也,则四德之体用、亦不遍举而赅。此言心之德有四,曰仁义礼智。这只是顺着孟子之文句如此说而已。而朱子心中所意谓的以及所隐伏的义理间架,实与孟子不同。孟子说 恻隐之心仁也 ,又说 仁义礼智根于心 。从辩解的进路而言,这是由 仁义内在 而来(内在,当然是内在于心,而为心之自发自律);从正面的直述而言,是道德的超越之本心、内在地本质地具有如此之德。所以恻隐之心,不忍人之心,即是仁。孔子亦由不安之心指点仁, 仁 ,即是悱恻、不安、不忍之心的代表字。即使抽象分解地说 仁是心之德 ,亦是内在地本质地固具此德,而此德乃全渗透于此心、而为一。因此,决然不会是伊川朱子仁性爱情、心统性情、心性情三分的说法。朱子 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这一陈述,当然亦不是没有道理,他完全是从伊川 阴阳、气也,所以阴阳、理也 一格式套下来。气是形而下的,理是形而上的。如是,遂将 心 一概

宋明理学:南宋篇 作者简介

蔡仁厚,江西雩都人,1930年生。先后任教于东海大学中文系、中兴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与哲学研究所。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孔孟荀哲学》、《宋明理学北宋篇》、《宋明理学南宋篇》、《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墨家哲学》等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