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作者:李海泉编译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年:2009-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10010248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内容简介

简介日本人类学家向来有面向海外“他者”研究的传统,与此同时日本文化自身也作为“他者”被研究。本书编译了其中有代表性的关于原住民、发展与文化的优秀论文,以及李海泉本人对日本研究专著《未开化的日本》所写的书评,使读者由此得以一窥日本人类学研究的动向,也加深了对日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此外,本书附录的两篇译文还对生态人类学和日本灾害危机管理作了一定的考察。插页中的照片均为李海泉亲自拍摄,中日庙会比较和日本的土地神仙均为难得的一手资料,呈现给读者真实生动的日本文化风情。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本书特色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作为一个海洋国家,日本与我们所处的大陆国家有诸多不同。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工作者初到日本,作为旁观者会感到一切事物均有新奇之处;但运用文化人类学工作者擅长的比较方法细致分析,却会发现一切似曾相识。用物化的形式加以解释,则其原因在于,日本对我们而言曾是一个需要远涉重洋历尽艰险才能到达的遥远近邻,虽然近代化使代步工具变成了飞行器,但同时又出现了政治上的领空,为避让政治领空而绕道迂回至朝鲜半岛南端,仍然有跋山涉水的感受;而今天的日本却变成了只要一个多小时波澜不惊的旅行即可到达的“东方国度”。这是所谓时间和空间的张力,也可以用中国成语“咫尺天涯”来隐喻文化和“他者”的课题。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目录

走出本土的樊篱序言——日本作为他者Ⅰ原住民运动——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一、何谓原住民1.原住民的定义2.原住民的人口二、原住民运动的历史背景1.共存2.原住民的反抗3.对原住民的征服灭绝4.同化5.原住民自治运动三、从“原住民”到“先住民”——原住民运动的展开四、原住民运动的现状和特点1.原住权2.歧视五、展望1.原住权的确立和扩张状况2.原住民的文化遗产3.原住民运动和文化人类学六、结语Ⅱ原住民运动十载回顾——合作与纷争一、前言二、原住民运动简史三、1763年的英王诏谕四、马歇尔判例五、20世纪的原住民运动六、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纷争与合作1.合作2.纷争七、总结和展望Ⅲ发展的记忆一、前言二、记忆的概念三、发展的人类学——从发展的话语分析到地方场域的文化政治学四、作为公共记忆的发展五、援助组织有关开发的记忆六、结语Ⅳ发展和革命的叙述方式——以印度尼西亚为例一、印度尼西亚现代史的关键词二、革命时期的科特达拉姆村三、苏加诺的革命和建设四、发展时代的到来五、大选和发展的体验六、被消费的发展七、革命和记忆、发展和计划Ⅴ谁拥有文化的话语权一、文化,两个源流?二、美国社会,现在发生着什么三、美国文化人类学界关于文化的定义四、文化人类学的危机和文化多样性五、对立理论的凸显——文化研究六、来自文化人类学的对应七、谁拥有文化的话语权Ⅵ旅游与“海女”——找寻真正的日本一、引言二、“海女”及其映象三、背景四、国崎的旅游五、结语Ⅷ表述日本文化的困惑附录1概述生态人类学一、导论二、理论背景三、重要学者四、重要论著五、关键词六、方法论七、意义八、批判观点附录Ⅱ生命体模式在灾害危机管理中应用的可能性一、前言二、防范突发性减轻灾害的必要因素1.生存个体的整体性(holism)2.人体生理功能节律(bio-rhythm)3.公共性(communalism)三、安全·安心体系的基本模式和生命体系的对应性四、着眼于获得:发展社会性应变能力的程序1.获得:发展社会性应变能力程序的运行模式2.社会三难选择3.社会优先救助4.利用生命体系模式的例证5.对于缺水问题的适用五、结语:通过“做中学”、(learnbyDoing)提高社会的灾害应变能力后记——从一位恩师的仙逝说起出版后记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节选

日本人类学家向来有面向海外“他者”研究的传统,与此同时日本自身也作为“他者”被研究。《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编译了日本学者关于原住民、发展与文化的优秀论文,并收录了李海泉针对日本研究专著《未开化的日本》所写的书评,使读者得以一窥日本人类学研究的状况,也增强了对日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此外,《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附录的两篇译文还对生态人类学和日本灾害危机管理做了一定的考察。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相关资料

插图:Ⅰ原住民运动——历史、发展、现状及展望“世界人权宣言载明,原住民拥有自决权。因此在政治、经济、社会、精神以及文化各个层面,原住民拥有决定权。”这段话是为了应对l993年的国际原住民年(“为了世界原住民的国际年”),纽约市美国原住民协会在1992年末举办的一次世界原住民大会上所采纳宣言的摘录。1918年的凡尔赛条约倡导形成了民族自决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殖民地解放运动高涨的时代背景下,原住民问题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显现出来。然而近些年来人们却感到原住民有可能面对消亡的厄运:在国家的统治下成为禁治产者;其历史的正统性被剥夺;被隐晦地否定为“未开化民族”、“部落”、“原住民”。国际原住民年的决议在国际上确认了原住民的主体性及其拥有的权利。那么究竟谁是原住民(族)?原住民运动的内容和焦点问题是什么?它所要求权利的内容是关于哪些方面?诸多问题还有待阐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的原住民运动如今已蔓延到世界各国,其内容也异常丰富,进行总体概括存在一定困难。因为字数和本人能力所限,无法统揽世界各地所发生的原住民运动。这篇论文的目的是概述原住民运动的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而展望未来的动向,提出所存在的焦点问题。笔者将以本人最熟悉的加拿大因纽特人等北美原住民所进行的自治、自决权运动为例,探究世界各地原住民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何谓原住民所谓“原住民(族)”,其意义因使用者及使用场合的不同会产生微妙变化,甚至差异巨大。日本政府所谓“原住民(族)”指的是国内一个少数人的群体,原则上与普通国民不作区别。加拿大与之不同,原住民指的是权益受到特殊保障的人,有时其权益受到宪法保护。而中国则将原住民定义为少数民族。日语的“原住民(族)”源于英语的Firstpeople(s)、FirstNation(sl、FoundingNation(s)、native、aboriginal、original、Indigenous。英语里过去曾使用过native、aboriginal、original、Indigenous等称呼,但这些词语包含有“未开化”、“原始”等消极色彩。进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原住民要求恢复其主体地位,在与政府交涉的过程中把自己定义为Firstpeople(s)、FirstNation(s)、FoundingNation(s),因此使得native等类似词语具有积极意义。一直到20

日本作为他者-原住民.发展与文化 作者简介

李海泉,1971年生于河北承德,1998年3月毕业于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文化人类学),1998年4月-2000年4月为北海道大学研究生(文化人类学),现为山口大学人文学部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专业博士候选人。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