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的时空

内部的时空

作者:张宁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63389490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内部的时空 目录

序:用批评讲述的“自传**辑 内部的时空现代传统、公众期待与文学的内部秩序内部的“全球化”——一种难以表达的隐痛我们的“现代”和“现在”——被抓住的和被放逐的“底层”与“纯文学”——两个不相关事物的相关性一个伪问题是怎样产生的汤姆林森的地方性令人迷惑的“先锋“文学死了”的背后混合的游戏第二辑 历史的重量草丛中那低矮的墓碑被偷回的时间这个日子、这个事件与我们永远的剧场诗人火的余烬,或绝望中的希望走出弥达斯逻辑“竹内鲁迅”的中国位置一件陈年旧事与两种民族主义第三辑 伦理学的冲突意识到悖谬和仅仅体现悖谬——2000年的自述“错位”的故事胜利者也不享有豁免权责任感的秘密被遗忘的团结,或者觉醒——也谈“长江《读书》奖”风波不带伤的黎明还没有到来看不见的痼疾——日常生活分析四则那使你坐卧不宁的良知的触角别愤怒,也别“主义”,只体味情境——“范跑跑事件”的三个悖论看得见的“相互自律当你放弃固执时就会遭到误解第四辑 文学之外的眼睛“撒谎者”的故事童话里的笑声对死亡的咒语与永生性渴求爱的悖论金钱的非金钱性“阉割情结”的文化意义罪者或有限者卑微者的不朽方式已经晚了,在迷路之前改写与再生日常生活中的极乐岛跋:有限者的探索

内部的时空 本书特色

在《内部的时空》中,作者一再地在批评话语中援引个人的记忆与经验,使理论问题与必要的自省结合起来。

内部的时空 节选

《内部的时空》系作者多年写作的结集。内容分“内部的时空”、“历史的重量”、“伦理学的沖突”和“文学之外的眼睛”四个方面,在非学科的意义上涉及哲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既有基于切身体验的对生、死、时间与永恒等的“玄思”,也有与此玄思相关的对现实的介入。这种“介入”通常不是针对时代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间题,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处,发现政治学的端绪和伦理学的冲突。即便偶尔涉及所谓重大问题,如“全球化”、“现代性”等,也通常能够落脚于一个具体的、被经验着的位置上。作者敏感于对悖论的表达,文风亦深沉而细膩。

内部的时空 相关资料

这位乡绅临终仍在关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永生性。他要通过自己某些品性(如节俭)的流传,使自己在生物性质毁灭以后,某种生命依然活在世上。那两根固执地伸出的指头,意在阻止他与这个世界的彻底割断。他点一点头,满意地把手垂下,睡去了,等待着醒来看到灯盏里依然是一茎灯草,而不是两茎或更多。生物学模式是农业社会各文化中的主要永生性模式。依靠传宗接代、血脉流传,依靠以财产继承为显象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和品性质素的传递,必有一死的人仿佛可以永恒地活在这个世上。这就是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可以经久不息地流传于中国传统社会之隐秘的心理动因。这一情形至今还保留在中国广大的乡村里。这不只是观念陈旧与否的问题,还是牵涉着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大事。倘若理性可以照亮人的隐秘的心理,它就得同时赋予文化以另一种有效的永生性模式,以使无法摆脱文化而生存的人们获得某种宗教般的慰藉。我有一位世代居住在北方乡村的表兄,在妻子生了第四个女儿后,仍然不顾高额罚款和扒房牵牛的威胁,坚持要生一个儿子。他说出来的理由似乎并无说服力:“如果没有个儿子,我死丁谁继承我的家产?”而他的家产不过是几乎家徒四壁的一座破房子。显然,他想让继承的是自己的被文化规定流传的血脉,这种规定是武断的,但也是有效的,它意味着一个人在他的社会共同体中是否能被接受,而接受与否又取决于按照文化规定是否能够获得永生性。“绝户”和“断子绝孙”(即非永生陸)作为咒语至今仍广泛存在于中国的乡村语言中。尽管生物学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国广大的乡村里,但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所包含的文化模式却是与之根本有别的。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革命描述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努力过程,但也可以描述为人的永生性模式的转变过程。未来的神圣性和走向未来的必然性,可以使一个来自乡村的小伙子一下子摆脱各种旧的关系和传统文化模式中的各种要义,变得热情而激动,自信而坚定。它也持续地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知识分子。其最典型的表现体现在“牺牲”这一价值中。如果说西谚“战壕里没有无神论者”体现了一种普遍的状况,那么监狱里的审讯、拷打、孤独和死亡威胁则最容易把一个人带向他自己,带向一种如果不是具体的恐惧、也是一种人皆有之的存在性恐惧。但我们已经看到,同样是经历“二战”,我们基本上没有萨特式的从监狱里凸现出来的那种存在性的荒谬经验。我们有的是面对死亡的坚定和明晰,是一种令人激动而不是

内部的时空 作者简介

张宁,山东菏泽人,1960年生于广西南宁,成长于河南商丘.现居广州,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文学院教授。曾先后就读于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博士学位,并长期供职于郑州大学。曾出版批评文集《生活的发现》、专著《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等。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