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谈人生

林语堂谈人生

作者:林语堂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年:2009-10-01

评分:5分

ISBN:7807533048

所属分类:成功励志

书刊介绍

林语堂谈人生 目录

人事音书漫寂寥人生一团矛盾童年及少年时代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我的婚姻大旅行的开始论年老——人生自然的节奏平芜尽处是春山论情论裸体说青楼何故琴瑟不和鸣别使爱情变桎梏婚后的期待夫妇应是*好的战友出轨与顺应让痛苦升华理想中的女性恋爱和求婚人生*重要的一步中国人的家族理想尘世难逢开口笑我搬家的原因论伟大论解嘲论土气讨狗檄文观念比炸弹更可怕予所欲我不为讣告做好一个人守古与维新信念时代与人回京杂感(四则)脸与法制又来宪法中国人与日本人增订《伊索寓言》(四则)半部《韩非》治天下编辑滋味民众教育人生得意须尽欢人生的乐趣乐享余年谁*会享受人生独身主义——文明的畸形产物论不免一死春日游杭记家园之春新年恭喜与尘世结不解缘尘世是唯一的天堂天淡云闲今古同从丘吉尔的英文说起婚嫁与女子职业怎样写“再启”一点浩然气论泰戈尔的政治思想读书阶级的吃饭问题《西部前线平静无事》序谈理想教育谈文化侵略广田示子记挖金姑娘伦敦的乞丐廿二年之幽默中国的未来林语堂生平及著作年表

林语堂谈人生 本书特色

《林语堂谈人生》:人生本是一场梦,我们正如划船在一个落日余晖返照的明朗下午,沿着河划去,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类生命也随着在动植物界行列中永久向前走,出生、成长、死亡,把空位又让给别人。

林语堂谈人生 节选

《林语堂谈人生》内容简介:人生读来几乎像一首诗。它有其自己的韵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长和腐坏的内在周期。它的开放就是天真烂漫的童年时期,接着便是粗拙的青春时期,粗拙地企图去适应成熟的社会,具有青年的热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来达到一个活动很剧烈的成年时期,由经验获得利益,又由社会及人类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经验;到中年的时候,紧张才稍微减轻,性格圆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久的醇熟那样地圆熟了,对于人生渐渐抱了一种较宽容,较玩世,同时也较慈和的态度。

林语堂谈人生 相关资料

一团矛盾有一次,几个朋友问他:“林语堂,你是谁?”他回答说:“我也不知道他是谁,只有上帝知道。”又有一次,他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他喜爱矛盾。他喜欢看到交通安全宣传车出了车祸撞伤人,有一次他到北平西郊的西山上一个庙里,去看一个太监的儿子。他把自己描写成为一个异教徒,其实他在内心却是个基督徒。现在他是专心致力于文学,可是他总以为大学一年级时不读科学是一项错误。他之爱中国和中国人,其坦白真实。甚于所有的其他中国人。他对法西斯蒂和共产党没有好感,他认为中国理想的流浪汉才是最有身份的人,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者,才是独裁的暴君最可怕的敌人,也是和他苦斗到底的敌人。他很爱慕西方,但是鄙视西方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一度自称为“现实理想主义家”,又称自己是“热心人冷眼看人生”的哲学家。他喜爱妙思古怪的作家,但也同样喜爱平实贴切的理解。他感兴趣的是文学,漂亮的乡下姑娘,地质学,原子,音乐,电子,电动刮胡刀,以及各种科学新发明的小物品。他用胶泥和滴流的洋蜡做成有颜色的景物和人像摆在玻璃上,藉以消遣自娱。喜爱在雨中散步;游水大约三码之远;喜爱辩论神学;喜爱和孩子们吹肥皂泡儿。见湖边垂柳浓荫幽僻之处.则兴感伤怀,对于海洋之美却茫然无所感。一切山峦,皆所喜爱。与男友相处,爱说脏话,对女人则极其正流。生平无书不读。希腊文,中文,及当代作家;宗教,政治,科学。爱读纽约《时代》杂志的Topics栏及《伦敦时报》的“第四社论”;还有一切在四周加框儿的新闻。及科学医药新闻;鄙视一切统计学——认为统计学不是获取真理真情可靠的方法:也鄙视学术上的术语——认为那种术语只是缺乏妙悟真知的掩饰。对一切事物皆极好奇;对女人的衣裳,罐头起子。鸡的眼皮,都有得意的看法。一向不读康德哲学,他说实在无法忍受;憎恶经济学。但是喜爱海涅,司泰芬·李卡克(Stephen Leacock)和黑乌德·布润恩(Heywood Broun)。很迷“米老鼠”和“唐老鸭”。另外还有男星李翁纳·巴利摩(Lionel Barrymore)和女星凯瑟琳·赫本(Katherin Hepburn)。他与外交大使或庶民百姓同席共坐,全不在乎,只是忍受不了仪礼的拘束。他决不存心给人任何的观感。他恨穿无尾礼服。他说他穿上之后太像中国的西崽。他不愿把自己的照片发表出去,因为读者对他的幻象是个须髯飘动落落大方年长的东方哲人,他不愿破坏读者心里的这个幻象。只要他在一个人群中间能轻松自如,他就喜爱

林语堂谈人生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0~1976.3),清光绪二十一年生于福建龙溪(现福建漳州龙海)。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父亲为教会牧师。林语堂自幼生长在一个基督教的家庭。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留学。192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赶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i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四月移灵,长眠于台北故居后园。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