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

作者:(德)拉贝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年:2009-10-01

评分:4.5分

ISBN:9787802512375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拉贝日记 内容简介

《拉贝日记(精装典藏版)》是记录南京大屠杀事件*翔实的珍贵史料,所记述的都是拉贝本人的亲历,内容具体而真实。同时,还收集了拉贝当时拍摄的几十张照片,并且每幅照片都有详尽的说明。因此,无论是对于专门研究历史的工作者来说,还是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它都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拉贝日记 本书特色

《拉贝日记》:斩首、焚烧、活埋……惨无人道,友爱、无私、善举……闪耀光辉,无耻狂徒、受害苍生、拯救英雄……交相出现。一切都是那么的不能忘记,也忘不掉!民族的伤痛忘不起!

拉贝日记拉贝日记前言

首先我想写的是:德国人是一个以怨报德的民族。他们也确实如此。每当我深夜独自沉思回想他们如何保存对约翰·拉贝的纪念,更确切地说,是没有保存,这时,心中就会激起一种对我的同胞们的愤恨。我就会觉得,这一评价还嫌太轻了。我暗自询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德国人的眼睛再也不识善良了?!
“始终忠诚和正直
直至你冰冷的墓穴,
莫偏离上帝之路
哪怕一指宽的距离!”
当老康德尚在人世时,人们每隔半小时就能听到波茨坦卫戍地教堂的钟敲响这支曲子,向善良、忠诚、勇敢和正直的德国人表示敬意。我敢声称,当时确实有这种德国人,不是例外,而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健康世界里的普遍存在。不管是谁,都会同意我的说法:对于什么是忠诚和正直,什么步子是偏离了上帝之路,当时的德国人更容易达成一致的意见。
汉堡人约翰·拉贝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人。他一生笃信忠诚和正直,然而他没有得到酬报。恰恰相反,1908年,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个皇帝,他就以出口商的身份来到这个国家,在那里一直呆到1938年,只短期离开过;*后的十年,他在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担任西门子办事处的负责人。
1930年,拉贝*后一次回到德国休假。他对家乡随后的发展的认识不是靠自身的体验得来的:他只认识中国。1934年,他在南京的暂住地创办了一所德国学校。为了让家乡的德国当局派遣教师,拨给学校经费,他在南京加入了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的地方小组。当时,他认为希特勒是个仁善博爱、思想正派的政治家。
截至那时,拉贝的生活中还没有发生过什么特别的事情。他是一位备受欢迎的洋行经理,富有的外国公司代理。他说德语,但英语讲得也很地道。他在中国居住了30年,熟悉数百则生动有趣、同时也寓意深刻的有关中国和西方思维差异的奇闻轶事。他每天晚上记日记,白天有时间的时候也写。他生命中的这30年里,中国发生的事情层出不穷,但他不对从君主制到蒋介石独裁的中国道路做评价。他不关心国家大事。相反,他高兴地报告他的鞋匠如何通过一个我们谁也不会想到的天才的中国式主意有风度地摆脱了本已无可挽回的处境。
他在南京的洋行经理的夫人们那里有着出色舞者的美誉。和他在一起,你常会听到欢乐的笑声或幽默的话语。他特别喜欢美国式恶作剧:领事馆秘书在猎野鸭时被一些霰弹小铅丸击中了小腿肚,拉贝在病床旁授予并颁发给他裤带功勋勋章。当他让人在院子里修建一座防空洞时,他喜欢将钢盔推得很靠后地在院子里散步。手拿相机的客人们到来时也会遇到他坐在办公桌旁打电话。
1936年,我完成了在美国大学的交换留学生涯,虽囊中羞涩,却以相当冒险的方式周游了世界。我同德国劳工阵线的杂志社约定,为它写一组介绍东亚工人状况的文章(可直到我在德国起诉它,杂志社才付了钱)。山东省内地的一位德国工厂主帮我写了封介绍信给南京的约翰·拉贝,说他能向我介绍许多有关这个主题的素材。
我一大早就赶到了拉贝家门外,等在街头,直到我敢于登门。我*终羞怯地敲响了门,他们正在用早餐。约翰·拉贝阅读介绍信,而拉贝夫人已经让人给我摆上了一套新的餐具。我比他们的儿子奥托大不了多少,他在德国服役于山地步兵。他们留我住下,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他的讲述包含有数十年中国经验的精华。14天后我来到上海,那里没人认识他。一年之后就谁都认识他了。
在历史学家列奥波德·封·兰克看来,中国人属于“永远静态的民族”。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里写道:中国不存在任何可变性,而赫尔德尔则称中国是一具“涂过防腐香料的木乃伊,其内部循环宛如沉睡的冬眠动物的生命”。这不可能!再也想不出比这更令人难忘的有关中国历史的错误评价了!我们就以1937年为例吧,我在南京拜访拉贝家的那一年之后的一年。商店照常营业,对侵略性的日本扩张政策的怒火也依旧存在。

拉贝日记 目录

前言
内容说明
约翰·拉贝的南京日记(选编)
开始
形势严峻起来
等待进攻
日本人开进城
圣诞节
新年
外交官们返回
关闭南京西门子办事处
日本人要清理安全区
活菩萨
告别
约翰·拉贝在他的德国故乡
约翰·拉贝的柏林日记
跋(一)
1937年的德国和中国
希特勒是和平天使吗
约翰·拉贝是个纳粹吗
约翰·拉贝的晚年
发现《拉贝日记》
跋(二)
附录

拉贝日记 节选

所有经济情况较好的中国人均已溯扬子江而上,逃往汉口了。所有的院子和花园里,公共场所和街道上,都在紧张地构筑防空洞。此外的一切都很平静,直到9月19日、20日,四次空袭让我经受了战斗洗礼。
许多美国人和德国人也都离开了。昨天夜里,我自己从各方面对此事做了充分的考虑。我从安全的北戴河返回这里,不是出于冒险的乐趣,首先是为了保护我的财产,为了代表西门子洋行的利益。公司当然不会期望我为了公司而被打死在这里,我也不会这么做。我也不想为了公司或我的私人财产的任何东西拿我的生命冒险,但这里存在一个道德点,作为正直的汉堡商人,我至今都无法逾越它。
我们的中国仆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约有30人,他们都跟着“主人”。如果他留下来,他们就会忠诚地在他们的岗位上坚守到*后一刻。我以前在中国北方的战争中见过这情形。如果他跑了,公司和私宅不仅会荒废,而且有可能遭到抢劫。不管这会让人多么难受,撇开它不谈,迄今我还无法做出决定,辜负人们寄予我的信任。就连那些你平时恨不得轰出去的*无用的人都信任你,真是令人感动。我的助手韩先生从我这里得到一笔预支款,让他能够将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去泰安府。他十分坦率地说:“您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您要是离开,我就跟您走!”
其他那些可怜的仆人绝大部分来自华北地区,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我很想至少送走妇女和孩子们。我给了男人们路费,但他们不知道用它做什么。他们当然很想回北方,回他们的家乡去,但那里也在打仗呀,因此他们更愿意跟随我。
在这种情况下,我能自己逃走吗?我想我不能这么做!谁每只手里牵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一蹲数小时,他就会与我有同感。
说到底,我坚持留在这里,因为我的潜意识里还有*后一个、并非不重要、对我显得是理所当然的原因:我是一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员,是有职务的,甚至还当过短时间的地区小组副组长。在我对我客户圈中的中国当局和各部委进行商务拜访时,他们一再向我提出关于德国、我们的政党和政府的问题,我的回答总是:
是的——
我们是劳动者的士兵,
我们是一个工人政府,
我们是工人们的朋友,
我们不会抛弃,
困境中的工人——穷人!
诚然,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我讲的只是德国的工人,而不是中国的工人。而中国人对此会如何评价呢?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我的东道主的国家今天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不得不留下……

拉贝日记 相关资料

所有经济情况较好的中国人均已溯扬子江而上,逃往汉口了。所有的院子和花园里,公共场所和街道上,都在紧张地构筑防空洞。此外的一切都很平静,直到9月19日、20日,四次空袭让我经受了战斗洗礼。许多美国人和德国人也都离开了。昨天夜里,我自己从各方面对此事做了充分的考虑。我从安全的北戴河返回这里,不是出于冒险的乐趣,首先是为了保护我的财产,为了代表西门子洋行的利益。公司当然不会期望我为了公司而被打死在这里,我也不会这么做。我也不想为了公司或我的私人财产的任何东西拿我的生命冒险,但这里存在一个道德点,作为正直的汉堡商人,我至今都无法逾越它。我们的中国仆人和职员连同他们的家属约有30人,他们都跟着“主人”。如果他留下来,他们就会忠诚地在他们的岗位上坚守到最后一刻。我以前在中国北方的战争中见过这情形。如果他跑了,公司和私宅不仅会荒废,而且有可能遭到抢劫。不管这会让人多么难受,撇开它不谈,迄今我还无法做出决定,辜负人们寄予我的信任。就连那些你平时恨不得轰出去的最无用的人都信任你,真是令人感动。我的助手韩先生从我这里得到一笔预支款,让他能够将妻子和两个孩子送去泰安府。他十分坦率地说:“您在哪里,我就在哪里。您要是离开,我就跟您走!”其他那些可怜的仆人绝大部分来自华北地区,根本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哪里。我很想至少送走妇女和孩子们。我给了男人们路费,但他们不知道用它做什么。他们当然很想回北方,回他们的家乡去,但那里也在打仗呀,因此他们更愿意跟随我。在这种情况下,我能自己逃走吗?我想我不能这么做!谁每只手里牵着一个瑟瑟发抖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一蹲数小时,他就会与我有同感。说到底,我坚持留在这里,因为我的潜意识里还有最后一个、并非不重要、对我显得是理所当然的原因:我是一名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党员,是有职务的,甚至还当过短时间的地区小组副组长。在我对我客户圈中的中国当局和各部委进行商务拜访时,他们一再向我提出关于德国、我们的政党和政府的问题,我的回答总是:是的——我们是劳动者的士兵,我们是一个工人政府,我们是工人们的朋友,我们不会抛弃,困境中的工人——穷人!诚然,作为国家社会主义者,我讲的只是德国的工人,而不是中国的工人。而中国人对此会如何评价呢?善待了我30年之久的我的东道主的国家今天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富人们逃走了,穷人不得不留下。他们不知道该去

拉贝日记 作者简介

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1882年11月23日—1950年1月5日)生于汉堡市的德国商人,以其在南京大屠杀中救了大约20多万中国人而闻名,被世人尊敬地称为“中国的辛德勒”。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