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作者:马基雅维里(Machiavelli.N)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0-01

评分:5分

ISBN:9787564028527

所属分类:政治军事

书刊介绍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的君主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惊世骇俗,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独特、*精辟、*诚实的“验尸报告”。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本书特色

乱世之中强者的铁腕理想,历来君主的枕边书,*有影响、*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目录

**章君主国的种类及获得君主国的手段
第二章论世袭君主国
第三章论混合君主国
第四章为什么亚历山大占领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没有背叛其后继者
第五章怎样统治被征服前生活在各自法律之下的城市和君主国
第六章论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
第七章论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取得的新君主国
第八章论以邪恶之道获得君权的人们
第九章论市民的君主国
第十章论衡量君主国力量的方法
第十一章论教会君主国
第十二章论军队种类及雇佣军
第十三章论外国援军、混合军队和自己的军队
第十四章论君主在军事方面的责任
第十五章论世人特别是君主受到赞扬或非议的原因
第十六章论慷慨与吝啬
第十七章论残酷与仁慈,以及被爱戴和被畏惧哪个更有利
第十八章论君主守信之道
第十九章论应该避免被蔑视与憎恨
第二十章城堡以及君主的惯常行为是有益还是无益的
第二十一章君主欲受人尊敬应怎样为人
第二十二章论君主的大臣
第二十三章应该怎样避开谄媚者
第二十四章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什么丧失了他们的国家
第二十五章命运如何影响世事及如何抗争
第二十六章期望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节选

《君主论》论述的君主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惊世骇俗,被西方学者称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独特、*精辟、*诚实的“验尸报告”。《君主论》内容简介:君主国的种类及获得君主国的手段、论世袭君主国、论混合君主国、为什么亚历山大占领的大流士王国在亚历山大死后没有背叛其后继者、怎样统治被征服前生活在各自法律之下的城市和君主国、论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等等。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相关资料

第九章论市民的君主国现在,我们探讨另一种情况:如果一位市民领袖,既不是通过邪恶行径,也不是借助让人不堪的残暴手段,而是依靠平民的支持而成为国家的君主,这样的国家即为市民的君主国。一个君主若达到这个高度,既不能完全依靠禀賦,也不能完全依靠运气,他最必需的是幸运的机敏。我认为,这种君权的获得,要么是由于平民的支持,要么是由于贵族的支持,因为所有的城市里都存在着这样两股相互对立的势力,原因是贵族总要求统治和压迫人民,而人民却不愿意被贵族统治和压迫。这两种全然相反的意愿,导致了城邦国家的三种统治结果之一:君主权,自主权,或者无政府的混乱状况。建立君主政权的,要么是平民,要么是贵族,这取决于抓住机会的是双方中的哪一方。当贵族发觉自己不能抵挡平民的反抗时,就会抬高贵族中某一个人的声望,使其当上君主,然后自己依附于君主,以在其庇荫下实现自己的意愿。另一方面,当平民觉察到自己的反抗抵挡不住贵族力量,也会抬高自己阵营中某一个人的声望,并使他成为君主,以便于借助他的权威保卫自己。一个人依靠贵族支持获得君权,比依靠平民的支持获得君权,在保持君权时困难要多。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君主会发现他的周围有许多自视与自己平等的人,因而他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统治和管理他们。相反,如果依靠平民的支持而获得君权的君主。对君权可以泰然处之,因为他的周围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想唱反调的人。除此之外,君主如果处事公正、不损害他人,他往往不能取悦于贵族,但却能够使平民满意,因为平民的目的原本就比贵族的目的更正当,贵族的意愿在于压迫他人,而平民的意愿不过是不受压迫而已。再说,由于平民心怀不满,他们庞大的数目,会使君主心有余悸;而贵族即使心怀不满,但人数很少,君主仍可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平民如果心怀不满,君主最糟糕的下场不过被平民抛弃;贵族如果心怀不满,君主所担心的不仅是自己被他们抛弃,还有可能会被他们对抗推翻。在这些事情上,贵族会比平民看得更深更远,因而更狡猾,总是能够明哲保身,见风使舵,去帮助他们比较看好的那一方。此外。君主总是不得不和他所依靠的平民生活在一起;如果君主不和那些他所依靠的贵族一起生活,他依然可以统治下去,因为君主可以随时设立和废黜贵族,并且能随心所欲地赐予或者剥夺他们的权力。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应按下述两种方式看待贵族:他们把自己的仕途和你的运气紧密相连,或者恰好相反。对于那些以

典藏书架013-君主论 作者简介

马基雅维里(1469-152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作家。其代表作《君主论》问世后,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一度被斥为“暴君的导师”,本书也被列为禁书。直到19世纪70年代,他才得以恢复名誉,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