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唯美主义

唐诗的唯美主义

作者:苏缨.毛晓雯著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01

评分:5分

ISBN:9787805887845

所属分类:诗歌文集

书刊介绍

唐诗的唯美主义 目录

序言:小径分贫的花园,与通向花园的所有小径专论·唐诗的唯美主义美将我们俘虏,更美将我们释放——锦瑟(李商隐)感伤是一种终生不愈的残疾——重过圣女祠(李商隐)开满秘密的花园——《碧城》三首(李商隐)看不见的城市——天上谣(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随笔·唐诗小札诗与帝国对峙——野望(王绩) 离歌响起,不诉离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于轮回中开启永恒之门——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思念如蝴蝶般扑面而来——望月怀远(张九龄)善的乏力——读张九龄《咏燕》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读王维《终南别业》时间永在,是我们飞逝——读刘希夷《代悲白头吟》不敢诉封的信——读宋之问《渡汉江》母亲是一个叫做“温暖”的地方——读孟郊《游子吟》目的地不明——读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悲观主义的花朵是心的名胜——读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如果爱,请深爱——读薛涛《牡丹》献给一个时代的情书——读韩翃《寒食》沉默的牺牲——读白剧易《燕子楼》时间如白昼之月,暗中运行——读刘禹锡《金陵五题》家乡,在那美的远方——崔涂《春夕旅怀》月光再亮,终究冰凉——读张泌《寄人》二首绕过诗的守门人——读张籍《节妇吟》鸳鸯蝴蝶梦未完待续——读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三首向记忆深处打听一个人——读杜牧《赠别》二首后记

唐诗的唯美主义 本书特色

《唐诗的唯美主义》:当月华从黑漆漆的天幕浩浩汤汤地倾泻下来,我们在月光的同一流域。我将从一组雕花的光辉岁月讲起,从垆边女子如霜的手腕讲起,从兰桡入水的姿态讲起,从青石板上马蹄落下的节奏讲起,从夜市灯火与星辰的差别讲起,从杨花和雪的关系讲起……诗与帝国对峙一帝国拥有法律、军队与财富,诗除却光荣与梦想,一无所有。不过,时间早已将胜负揭晓,帝国灰飞烟灭,而诗歌占领的版图至今仍在持续扩张。他们在符号的海洋中寻找那朵能将读者淹没窒息的浪花,企图用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伏击读者,完成注入力量、抽去温度、剥离思考、阻截血液流动等高难度动作。家乡,其实存在于他乡,家里永远找不到关于家的蝴蝶梦。沦为诗歌的道具,是可喜的沉沦方式。虞姬饮剑楚营,绿珠坠楼金谷,用死亡为爱情作一生*决绝沉痛的一次注解,这是显性的殉情。从爱情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回报率*高的殉情,回报是男人们的击节叹赏和千古流芳,还有一种隐性的殉情,安安静静,仿佛什么都没发生,好像谁也没有牺牲,但在旁人窥不见的地方,当事人某些部分暗中死亡,毫不声张地献给爱人。比如息夫人固执的缄默、关盼盼十年的足不出户,没有死亡,但公道地讲,她们向爱情进献的祭品并不亚于死亡——她们进献的,是余生里幸福的可能。息夫人的缄默有王维来拆封,“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有着敬佩,有着怜悯;关盼盼的禁足竞得到白居易一句“一朝身去不相随”。女人殉情的方式有许多种,超过男人们自以为是的理解与想像。

唐诗的唯美主义 节选

《唐诗的唯美门义》内容简介:诗可以延伸出通向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路,包括宇宙和心灵,世界上任何一条路*后都会归于诗,哪怕这条路一开始和诗南辕北辙。诗人时时都在制造“不可能犯罪”,带着诗般的杀意。他们在符号地海洋中寻找那朵能将读者淹没窒息的浪花,企图用一句话、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伏击读者,完成注入力量,抽去温度、剥离思考、阴截血液流动等高难度动作。他们毕生都在寻找通向自身和他人心灵的犹大之窗,进入那栖息在身体里的,上锁的房间。诗人是另一种独裁者,他毋需颁布法令或建立军队,然而全世界都沦为诗歌的道具供其予取予求,由他安排角色和剧本。无垠宇宙在诗人面前等待着,不言不语,而诗人终日思索的,是在其中挑选怎样的演员,展开怎样的情节,才能成功演出自己内心那部荡气回肠、永垂不朽的好戏。

唐诗的唯美主义 相关资料

插图:专论·唐诗的唯美主义美将我们俘虏,更美将我们释放——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问唐诗当中哪首诗堪称第一,这是没有答案的,但要问哪首诗最具唯美主义色彩,最迷离恍惚、费人猜想,那就非李商隐的《锦瑟》莫属。用“唯美主义”这个来自西方的现代标签贴在李商隐的身上,其实从五十年前就有过了,只是那时候提倡现实主义和阶级斗争,所以唯美主义这一路的诗人不是接受批判,就是遭到冷落。我们现在天经地义地认为李商隐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这个观念的塑造其实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爱好历史的人往往会养成一种历史观念,正是这种观念,使他们在看问题的时候和其他人迥然不同。比如我们说起“龙的传人”,很多人都以为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其实也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从二十多年以前以至上古时代,人们并不这么理解问题,龙的形像也很复杂多变。李商隐也是这种情况,我们今天对他的认识大不同于前人对他的认识。从晚唐到清代,李商隐从诗歌到人品,一直都是主流社会批评的对象,尽管偶尔也有人对他标榜一下,但很快又会被时代大潮淹没。尤其到了明代,文学圈打出了“诗必盛唐”的口号,李商隐作为晚唐诗人就更没地位了。李商隐的诗真正受到主流社会的重视一直晚到清朝,到新中国又受三十年的冷遇。我们动不动就说某某诗歌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些确实是这样,但也有不少其实只有很短的脍炙人口的历史。李商隐的诗歌为什么一度饱受冷落呢?原因很多:一是不合儒家正统,正人君子们觉得他的很多作品太凄凄婉婉了,太沉溺于男女之情了,不健康;二是根据以人品论诗品的传统,人们觉得李商隐人品不好,属于文人无行的那种,所以连带着鄙薄他的诗;三是李商隐的一些诗写得太前卫了,所以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很难被主流社会接受。要说第三点,这首《锦瑟》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清朝末年,知识分子们有一个疯狂地接受西方文化的时期,除了政治哲学和科学技术之外,西方的文学批评、美学理论也被拿过来重新阐释中国的古典文学,大家都很熟悉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这样的一部典型之作,还有一些如今名气没有那么大的,比如梁启超也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