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杰出的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是苏洵的长子,嘉祜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扬州、定州。元祜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六岁。
王羲之行楷入门-名家名贴精选毛笔字贴 本书特色 《王羲之行楷入门:名家名帖精选毛笔字帖》是专门针对广大书法初学者及中、小学生编写的一套实用性很强的字帖。与以往毛...
地方砚-中国名砚 本书特色 中国名砚系列丛书涵盖了我国各种名砚的相关信息,是我国目前关于砚台文化出版物中收录名砚*为齐备的图书出版项目。阅读本套丛书,不但能使读...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增订版)》内容简介:思维方式是在历史时空中经过反复运用、选择、凝聚和抽象的结果,并反过来成为
《Spring Boot应用开发实战》内容简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Web开发的需求日益上升。Spring Boot作为Web开发领域中的利器,无
放大全本苏轼黄州寒食帖 米芾苕溪诗帖 内容简介 本书属于中国书法经典放大全本系列之一,均长8开,宽9公分、高52公分硬板护封仿布纹烫金,仿宣纸正反两面套色精印,...
古建园林水彩表现分布精解 本书特色 李一飞、韩焘所著的《古建园林水彩表现分步精解》共分为10章,第1章讲解了各种水彩画笔的使用方法,第2章至第10章详细讲解了九...
《古典主义建筑:秩序的美学》致力于研究古典主义建筑的诗学。它对古典法则进行研究,即古典主义建筑的各部分是如何组合而成一种形
颜柳欧赵楷书《百家姓》-赵体百家姓 内容简介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俗称“三百千”,是影响大而流行广的启蒙读物。明代思想家吕坤曾说:“初人社学,八...
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电视剧文化研究与类型研究》编辑推荐:北京电影学院电视艺术理论研究丛书。在电视剧的文化研究中.目前的管理者和研究者部...
《中国古镇游:云南》内容简介:本书全面精选二十八座古镇,代表了云南省境内古镇的不同风格,堪称经典;真实所收录的镇全部经过《
内容包括五部分:摄影角度、分镜的连续性、影片的剪接、特写、组合(取景与构图),可以说概括了整个电影语言和技法,为电影从技
三门峡市区座落在黄河南岸一个呈东西狭长、北高南低的台地上。台地紧邻黄河,黄河河道与岸边台地形成高达百余米的峭崖。市区北隔
佛罗伦萨皮蒂宫 本书特色 属于美第奇家族的佛罗伦萨皮蒂宫通过长期累积,收藏了大量的绘画作品、珠宝和雕塑,其中仅拉斐尔的作品就有十一件之多。本书主要介绍了皮蒂宫中...
世界海洋考古学经典•《消失的大陆》系列之三传说中的大西洲──著名的亚特兰蒂斯究竟沉没在哪里?在今天,何处有亚特兰蒂斯人遗留
《岁月漫长,你要闪闪发光》内容简介:这是一本陪你并肩前行的书。孤独时,它给你勇气;失恋时,它给你拥抱;跌倒时,它给你力量;
董其昌 本书特色 本书设计风格高幽大气、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封面以特种纸、四色印刷、中国书法为基本元素,以大小不同的文学符号,传统花边纹样及有机的分割面局,取得...
安德烈·德尔沃(欧洲电影备忘录) 内容简介 在这片土地上,存在着太多强烈的矛盾,激进的民族主义打算在经济上灭亡或者排挤所谓欧洲电影,逼着我们要坚持电影的欧洲特性...
20年代后期至1932年写的古建筑调查报告、文章和《中国雕塑史》等,由傅熹年校阅并注释。目录 AHANTERRA-COTTAMODELOFATHREESTOR
《至美新娘造型设计100例》内容简介:本书精心编排了100款新娘发型设计的案例,分为白纱系列造型、晚装系列造型、古装系列造型和快
本书从“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文物考古”、“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