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内容简介:人类是地球上*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和群体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不仅如此,情感也是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力量,但同时,情感有时也是摧毁社会结构和变革社会文化的集体活动的动力来源。因为情感在人类事件中拥有如此核心的位置,我们应该可以发展出一套通行的理论,用以解释为什么在个体中和群体中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并且特别关注在社会关系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模式中情感导致的后果。作为通行的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情感力量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情感使得人们与他人建立友谊,对社会结构做出承诺,或者参与导致集体恐惧的恐怖行为。因此,在建构理论时应找到一组可以理论他的共同基点,并由此来解释情感在人类事务中的所有维度。《人类情感》一书旨在建构这样一个能够经受多方面研究资料检验的普遍的理论,这些资料包括实验室研究,自然情境下的个案研究,以及情感怎样影响关键历史事件的历史学阐释等。《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对学习情感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是必读资料,同时,《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对心理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插图:第二,在四种基本情感中,有三种情感是负性的,并且这三种负性情感在社会团结增强之前发生(并且,如果把表1.1中出现的其他负性情感计算在内,负性情感所占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恐惧、愤怒和悲伤等情感自身不能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如果情感被用于塑造类人猿以及人类的社会联系,那么,由情感的负性体验偏差所造成的障碍必须被克服(Turner,2000a)。自然选择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途径,就是通过把负性情感与满意一高兴联合起来,生成新的有助于社会联系的情感。例如,惊奇、希望、好转、感激、自豪、崇敬、平静、平和、喜爱、得意、困惑、怀旧、渴望、希望、敬畏、崇拜等情感都能够潜在地促进社会联系的塑造,减轻负性情感所固有的非联系性力量。然而,还有一些其他的较危险的情感,比如,复仇与正义也是由愤怒与高兴的复合而产生,这些情感能够激发暴力行为,破坏社会联系。自然选择对负性情感优势的第二种解决途径是改造类人猿以及人类的神经解剖结构,以减弱两种负性情感各自具有的影响力的方式联合两种负性情感,产生的新情感具有较少的破坏性。当然,正如表1.3中所列出的,尽管两种负性情感相互制约,两种负性情感复合产生的新情感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由较多的失望一悲伤与较少的恐惧、愤怒复合所生成的不满、郁闷、凄凉、懊悔、忧郁等情感,这些情感将促进社会联系重建的支持性行为。另外,负性情感之间的其他一些复合可被用于惩罚那些破坏社会联系或侵犯道德秩序的人。由此,负性情感的复合使得这些情感转换为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潜在意义的情绪反应。即使如此,还有一些情感,比如嫉妒、憎恶、敌对、背叛、妒忌、怀疑等情感也损害社会联系。基本情感的第二次复合那么,既然基本情感的第一次复合不能够完全减弱负性情感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由此,我认为自然选择将进一步配置人类(或者我们最近的类人猿祖先)的神经解剖结构以生成我所称之为第二次复合的情感,即所有三种负性基本情感的复合(Turner,2000)。正如表1.4所列举的,我把羞愧、内疚、疏离看作是三种基本负性情感复合的产物。其中,失望一悲伤占主导地位。羞愧是一种使自我感到渺小和无价值的情感,这种情感一般产生于当个体感到他或她无法胜任或者实现社会规范所期望的行为时。羞愧感最初主要是源自对自我感到失望一悲伤,接下来是对自我的愤怒,以及对自我不能完成
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Turner)自1968年从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加州大学河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社会学系任教曾担任社会学系主任,1997年后成为该校的杰出社会学教授,是美国当代资深的理论社会学家,特纳在社会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突出建树,尤其以社会学理论研究见长,其研究成果在世界社会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还曾担任《社会学视角》(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和《社会学理论》(Sociological Theory)杂志的主编。自1980年以来,特纳先后出版了28本学术专著,主编4本书,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40多篇。近几年来。特纳在情感社会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情感社会学》、《人类情感的起源》等多部有关情感社会掌的研究论著。
孙俊才,女,1975年生,心理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情绪心理学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一部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为曲阜师范大学讲师。
文军,男,1969年生,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高校社会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研究.曾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著(译)作12部(含合著)。2003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培养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恩斯特·H·康托洛维茨(Ernst Hartwing Kantorowicz,1895-1963),德裔美籍犹太人, 20世纪最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之一,专研中古...
精彩摘录(十二三岁以后)此时所开之“花”,并非真正的“花”,只是“一时之花”而已。(二十四五岁时期)此并非真正的“花”,
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 本书特色 谭元亨所著的《华南两大族群文化人类学建构——重绘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地图》可以说是华南两大族群的...
《颜真卿颜家庙碑(下)》内容简介:《颜氏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友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碑铭》,系颜真
启功卷-师道师说-中国文化书院九秩导师文集 本书特色 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刻要有一个观照全球的眼光,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 本书特色 《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 内容简介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研究中国社会史的行踪,集中体现了...
韦伯作品集VIII-宗教社会学 内容简介 宗教展现了人性的一个基本的和永久的面向,而宗教社会学则试图解释人们身边这一现实存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的研究举足轻重,...
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 本书特色 《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书香漫处显风云北大周边的书店 内容简介 特色鲜明的书店犹如现代钢...
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 本书特色 《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是一本关于西南中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别民族志。透过语言、身体、服饰...
《自愈》内容简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崩溃只需一个瞬间,自我修复的过程却无比漫长。焦虑感、不安全感、受打击后的无力感、自我怀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内容简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在中国颇具知名度,主要缘于其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创作及对中国古代性文化的开拓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 本书特色 《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是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青岛市图书馆古籍书目 内容简介 青岛市图书馆所收藏的古籍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
黄道炫(近代史研究所),男,1966年生,江西赣州人。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
《重返美丽新世界》内容简介:本书是英国著名作家阿道司·赫胥黎晚年最重要的社会学论著,也是其内容最精简、信息量却最庞大的作品
萨特:一种风格的始源 本书特色 《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詹姆逊文集?第10卷)专门分析了萨特的时间技巧,探索主人公的意识在现象学基础上的时间性特征及其运作状况...
唐启华,台湾历史学家,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曾任台湾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系主任,现任政治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东海大学历史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民国外交史...
评论卷-中国百年新闻经典 本书特色 王润泽等编写的《中国百年新闻经典·评论卷》收集的是中国自有报纸以来,对社会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的评论作品,...
中国流民史 现代卷 平装(2001/1) 本书特色 现代流民是流动人口的一部分。它主要有两种流动方式:一是结构性流动,这是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引起的农民流动。即由*...
人类瘟疫报告:非常时刻的人类生存之战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世界范围内关于瘟疫的概况,包括历史上造成恐慌的瘟疫介绍,病毒与抗生素的介绍,造成瘟疫的因素,爱滋病和吸...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用小说体写作,集真实性、历史性与理论性为一体的社会人类学学术专著,包含著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家族历史,是中国乡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