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内容简介:人类是地球上*具情感的动物。人类的认知,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任何一个方面几乎都受到情感驱动。在人际互动和群体中,情感是隐藏在对他人的社会承诺背后的力量。不仅如此,情感也是决定社会结构形成的力量,但同时,情感有时也是摧毁社会结构和变革社会文化的集体活动的动力来源。因为情感在人类事件中拥有如此核心的位置,我们应该可以发展出一套通行的理论,用以解释为什么在个体中和群体中会产生特定的情感,并且特别关注在社会关系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社会文化模式中情感导致的后果。作为通行的理论,应该能够解释情感力量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例如,情感使得人们与他人建立友谊,对社会结构做出承诺,或者参与导致集体恐惧的恐怖行为。因此,在建构理论时应找到一组可以理论他的共同基点,并由此来解释情感在人类事务中的所有维度。《人类情感》一书旨在建构这样一个能够经受多方面研究资料检验的普遍的理论,这些资料包括实验室研究,自然情境下的个案研究,以及情感怎样影响关键历史事件的历史学阐释等。《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对学习情感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说,是必读资料,同时,《人类情感:社会学的理论》对心理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生和研究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插图:第二,在四种基本情感中,有三种情感是负性的,并且这三种负性情感在社会团结增强之前发生(并且,如果把表1.1中出现的其他负性情感计算在内,负性情感所占的比例还会进一步增加)。恐惧、愤怒和悲伤等情感自身不能够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因此,如果情感被用于塑造类人猿以及人类的社会联系,那么,由情感的负性体验偏差所造成的障碍必须被克服(Turner,2000a)。自然选择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解决途径,就是通过把负性情感与满意一高兴联合起来,生成新的有助于社会联系的情感。例如,惊奇、希望、好转、感激、自豪、崇敬、平静、平和、喜爱、得意、困惑、怀旧、渴望、希望、敬畏、崇拜等情感都能够潜在地促进社会联系的塑造,减轻负性情感所固有的非联系性力量。然而,还有一些其他的较危险的情感,比如,复仇与正义也是由愤怒与高兴的复合而产生,这些情感能够激发暴力行为,破坏社会联系。自然选择对负性情感优势的第二种解决途径是改造类人猿以及人类的神经解剖结构,以减弱两种负性情感各自具有的影响力的方式联合两种负性情感,产生的新情感具有较少的破坏性。当然,正如表1.3中所列出的,尽管两种负性情感相互制约,两种负性情感复合产生的新情感依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由较多的失望一悲伤与较少的恐惧、愤怒复合所生成的不满、郁闷、凄凉、懊悔、忧郁等情感,这些情感将促进社会联系重建的支持性行为。另外,负性情感之间的其他一些复合可被用于惩罚那些破坏社会联系或侵犯道德秩序的人。由此,负性情感的复合使得这些情感转换为对社会秩序的建立具有潜在意义的情绪反应。即使如此,还有一些情感,比如嫉妒、憎恶、敌对、背叛、妒忌、怀疑等情感也损害社会联系。基本情感的第二次复合那么,既然基本情感的第一次复合不能够完全减弱负性情感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性,由此,我认为自然选择将进一步配置人类(或者我们最近的类人猿祖先)的神经解剖结构以生成我所称之为第二次复合的情感,即所有三种负性基本情感的复合(Turner,2000)。正如表1.4所列举的,我把羞愧、内疚、疏离看作是三种基本负性情感复合的产物。其中,失望一悲伤占主导地位。羞愧是一种使自我感到渺小和无价值的情感,这种情感一般产生于当个体感到他或她无法胜任或者实现社会规范所期望的行为时。羞愧感最初主要是源自对自我感到失望一悲伤,接下来是对自我的愤怒,以及对自我不能完成
乔纳森·特纳(Jonathan H.Turner)自1968年从康奈尔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长期在加州大学河边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社会学系任教曾担任社会学系主任,1997年后成为该校的杰出社会学教授,是美国当代资深的理论社会学家,特纳在社会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突出建树,尤其以社会学理论研究见长,其研究成果在世界社会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还曾担任《社会学视角》(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和《社会学理论》(Sociological Theory)杂志的主编。自1980年以来,特纳先后出版了28本学术专著,主编4本书,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40多篇。近几年来。特纳在情感社会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情感社会学》、《人类情感的起源》等多部有关情感社会掌的研究论著。
孙俊才,女,1975年生,心理学博士、先后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主要从事情绪心理学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在《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译著一部2008年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现为曲阜师范大学讲师。
文军,男,1969年生,社会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同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高校社会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理论社会学、城市社会学、社会工作等领域的研究.曾先后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出版著(译)作12部(含合著)。2003年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培养计划,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 本书特色 基本信息商品名称: 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12-01作者:王...
反思现代性 本书特色 本书在宏观的历史比较中分析了现代性在西方社会和非西方社会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模式,并对现代化的“经典”理论和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的古典社会学...
新国学-(第六卷) 本书特色 《新国学研究》的创办,旨在重建中国学术的整体观念,并在这种新的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更加主动积极地、更加有效地从事各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八辑 本书特色 《中国典籍与文化(第8辑)》(作者国家图书馆古 籍馆、中国典籍与文化编辑部)收入中国国家图书馆 古籍馆举办的系列学术...
江浙访书记 内容简介 谢国桢博览群书,熟谙版本。他曾到各地鉴定古籍,每见善本、孤本,则作笔记,记述版本情况、史料价值。《江浙访书记》是谢国桢生前*后一部著作,记...
人文.民主.思想 本书特色 余英时认为中国人文传统中的儒学一支有许多普世价值与西方民主制度巧妙接合;换言之,儒家传统是民主在华人世界的基石。书名取之“人文与民主...
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 内容简介 这本书以对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些关键人物的访谈为依据,试图描绘出撒切尔夫人执政的10年间,教育政策变迁及其形成的图象。...
★ 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多项奖项得主安东尼·比弗名作★ 全景展现人类迄今最大的登陆作战★ 波澜壮阔、骇人听闻的西线战场重要转折点★ 战争的气息、混乱和痛苦从未如此...
日本人与中国人 本书特色 中国有柏杨,日本有陈舜臣,风靡日本四十年,作品销量两千万。以外族人折服日本的只有陈舜臣!陈舜臣这个人,存在就是个奇迹。司马辽太郎中国的...
《东京时光》内容简介:1870年代之后的日本,在脱亚入欧道路上飞奔的人们竞相抛弃着过去,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获取西方知识和技术的队
书的历史-古今书里书外的故事 本书特色 《书的历史:古今书里书外的故事》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从商周时期的龟甲青铜器的“书”开始,讲到后来石头的“书”、简策版牍和丝...
《蒋锡培管理日志》内容简介:蒋锡培,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8CC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 内容简介 书稿以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为出发点,研究阐述了民族国家建构的诸多挑战及途径,观点正确,具有学术研究的必要性。书稿通过资格审...
中国人的苦乐观 本书特色 《中国人的苦乐观》苦与乐,犹如生与死,是人生之旅中一对基本矛盾。设想死后的快乐就像设想生时没有痛苦一样,想入非非,不近情理。孔子云:“...
《敦煌学记》内容简介:本书为问学丛书之一种。是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刘进宝先生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录20篇文章,分别从先生治敦煌学之
《古犹太教》内容简介:《古犹太教》是《宗教社会学论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前研究古犹太教都是从宗教学的角度,以文献考证来看待
中国民工调查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我国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生活现状的调查,反映了们他的生活状态、情情感生活、就业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中国民工调查 目录 **...
尹波涛,1984年生。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毕业,民族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在《中国史研...
人文日新:清华文新论坛演讲集 本书特色 “文新论坛”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2005年起推出的系列活动,内容涵盖广大同学感兴趣的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多个领域。旨在...
【内容简介】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