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干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01

评分:4.7分

ISBN:9787539935140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目录

引言:背景与进程
诗的本性:沟通心灵的审美客体
反思:理性与非理性共生
——论朦胧诗的哲学背景
直觉的苏醒:思维结构的嬗变与调整
——论朦胧诗的认知方式
悲剧:人的失落与人的呼唤
——论朦胧诗的理性支柱
悲剧:理想的痛苦与英雄的孤独
——论朦胧诗的心理机制
语言的变更:诗的符号化与陌生化
——论朦胧诗的语言选择
意象:艺术视知觉的复合空间
——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意象:结构的密度与空间
——论朦胧诗的整体效应
时空的切合:意象的蒙太奇与瞬间隐寓
——论朦胧诗的内在构造
开放与综合:多向“引进”与纵横渗透
——论朦胧诗的艺术态度
新的转机
——第五代——新生代——后崛起的
一代
历史·瞬间·人
——论北岛的诗
北岛:孤独的岛,真诚的岛
透明的红萝卜
——顾城诗歌的悲剧性
辉煌的生命空间
——论杨炼的组诗
后记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本书特色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节选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主要内容简介:语言的变更:诗的符号化与陌生化——论朦胧诗的语言选择、意象:艺术视知觉的复合空间——论朦胧诗的审美特征、意象:结构的密度与空间——论朦胧诗的整体效应、时空的切合:意象的蒙太奇与瞬间隐寓——论朦胧诗的内在构造等。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相关资料

也许是应了“国家不兴诗人兴”这句中国文学史上的老话。在十年动乱那样一个没有自由、没有艺术、没有歌声、没有色彩的灾难岁月里,正义横遭邪恶的奸污,真理被绑在耻辱柱上,人的尊严的丧失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的价值混同于兽的意义,人性被兽性吞没,知识成为一种罪恶,文化则是一种灾难。长期的精神压抑在人们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创伤,人们既渴望在黑暗的令人窒息的环境里心灵能够得到抚慰,也需要寻找情感宣泄的方式,而当时的诗歌以及整个文学则根本不允许这种情感的存在,因此,一些青年人便以一种自卫亦是自娱的方式写作诗歌,来抒写内心的苦闷、忧郁、愤懑,来满足灵魂的饥渴与苦痛。也许当初他们并没有想成为一名诗人,更没有料到后来他们会在新文学史上引起那么大的骚动与不安,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抒写心声,让灵魂在诗的天国得到安宁。由于特定历史的限制,他们不得不采取另一种与当时直白空洞虚假的诗迥然相对的抒情方式,一种较为含蓄、较为隐晦、较为苦涩的现代抒情方式来掩饰他们内心的紊乱、苦闷、孤独,以免遭到当时政治的迫害与打击,这也许是产生朦胧诗的客观因素。在朦胧诗那些繁杂、变形、跳跃的意向背面,实际奔腾着一条情感的河流。李泽厚在1980年为《星星画展》写的《画廊谈美》一文,虽然说的是画,“当时心里想的却主要是朦胧诗”,他敏锐地指出:“

废墟之花-朦胧诗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王干,1960年出生,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1986年起,连续三年在《文学评论》发表诗歌评论,之后又从事小说评论和研究。先后出版过《王蒙王干对话录》、《南方的文体》、《灌水时代》、《王干随笔选》等十余种著作,2008年5月写作的《矗立在废墟上的诗歌纪念碑——论“512诗潮”》被十余家报刊转载。现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中华文学选刊》主编,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