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东方丛刊

2009.4-东方丛刊

作者:《东方丛刊》编委会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01

评分:5分

ISBN:9787563390960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2009.4-东方丛刊 内容简介

简介《东方丛刊(2009年第4辑)》: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2009.4-东方丛刊 本书特色

《东方丛刊(2009年第4辑)》:中华美学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2009.4-东方丛刊 目录

当代中青年文论家
孝结构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以《大学》《中庸》为中心的文化阐释
中西会通的学术旨趣与人生境界——论王岳川教授守正创新正大气象的学术思想
美学研究
接受美学在中国
多元视角中的东方美学——彭修银教授东方美学研究管窥
奥克瑞的“非洲美学”——以《饥饿的路》为例
比较视野
李贽“亦穆亦商”思想与《古兰经》
当代美国文学批评领域的反多元文化主义潮流与论争——以哈罗德·布鲁姆为代表和中心
全球化与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航人
威廉·琼斯对《诗经》的译介
理论与叙事
科技与性别:哈拉维赛博理论与女眭主义
交互叙事:数码时代讲故事的新策略
帕慕克创作的不确定性
古典新绎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版本源流考
桐城文章与孔孟之道
明清江南闺阁女性的《牡丹亭》阅读接受
现当代文学研究
《东方丛刊》2009年总目

2009.4-东方丛刊 节选

《东方丛刊(2009年第4辑)》内容简介:君仁臣敬,父慈子孝,人和人坦诚相待,这是《诗经》中所记录的周文王对“止于至善”的实践,那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而作为理想社会的主体的君子,应当不断地修身养德。在我看来,仁、敬、孝、慈、信都不是针对一个人而言的,而是针对一种关系而言的,这说明中国和西方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着眼点不尽相同。在西方,个人自由是高于社会规范,或者社会应服务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主体性、个体性。在中国,强调的是个人自由应该是和社会的规范形成和谐的关系。这是一种差别,在今天个人主义甚嚣尘上之时,东方的整体关系的价值应该加以重视。

2009.4-东方丛刊 相关资料

二、孝伦理: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伦理往往表征出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意识和行为规范,这在《大学》《中庸》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句话出现了几个关键词,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论的大词。《诗经·文王》中说,深远的周文王光辉照人而且恭敬威武。作为人民的君主,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为人父。这几个关键词,君、臣、父、子,人们耳熟能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成君之样,臣要有臣之格,父要有父之慈,子要有子之孝。作为君用今天的话来讲即作为领导,应该“止于仁”,即定位在“仁”。从孔子对曾参一段话可以推知“仁”的真谛。孔子对曾参说:“吾道以一贯之。”曾参告诉其它人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讲是“忠恕”,概括讲是“仁”。孔子自己曾给“恕”下了定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消极面,另一面是积极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事实上,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义”,都将个体人格的建立放在重要地位,只不过,孔子更重视仁心爱人的内在光辉,孟子更注重养个体浩然之气罢了。“止”非常重要,“止”就是定位。定位到什么形态就显示出什么样的政治秩序社会秩序。“为人子,止于孝”,指作为子女应该定位在孝顺父母。被人骂为“不孝”是极为严厉的。所谓“忠孝不能两全”,“忠”对国家而言,“孝”对父母而言。实际上,“忠”高于“孝”,因为“齐家”之后是“治国”,或者说“齐家”是“治国”的基础。孝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人伦标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孝顺,那他忠于国家为国捐躯是不可能的。他连家族中最起码的人伦常识都没有,他要为国家为这个大集体去付出生命,其难乎哉!在这个意义上,在“忠孝”之间,人们往往会选择“忠”,因为选择“忠”就是“大孝”,是对整个国家的负责。但对一般人而言,尽孝道与尽忠并没有严重的冲突。《大学》强调了仁、敬、孝、慈、信,说明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柔性的、软性的文化。即使在今天的家族里边,这种基于血缘关系的父子关系也应该强调孝与敬。从品德意义上来说,仁爱、尊敬、慈孝和诚信,在今天基本上还应继续发扬下去。当然,要是愚忠、愚敬、愚孝、愚慈,甚至被忠、敬、孝、慈吞噬,那是不允许的。其实古人也不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