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佛教学术史

欧美佛教学术史

作者:李四龙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9-11-1

评分:8.5

ISBN:9787301158098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1-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为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点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史、怫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主要论著有:《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天台智者研究》、《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等。

作品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缩略语
导论
一、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
19世纪20—70年代:佛教研究的起步阶段
19世纪80年代到“二战”:佛教研究的成熟阶段
“二战”以后到20世纪70年代:佛教研究的中心转移与方法转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佛教研究的多元展开与方法反省
二、研究方法的两次转型
语言文献学
哲学诠释学
思想史与社会史的结合
三、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变化
南传佛教:不仅是巴利佛教
汉传佛教:禅宗经验的会通
藏传佛教:神秘想象的消解
第一章 印度学传统
一、西方印度学基础
琼斯与亚洲学会
早期梵语文献目录
梵文语法与读表
梵语词典的编纂
二、梵语佛典的搜集
尼泊尔写本
新疆写本
吉尔吉特写本
西藏写本
阿富汗写本
三、梵语佛典的校译
经藏
律藏
论藏
四、印度佛教的历史编撰
概况
早期佛教
大乘佛教
佛教密教
佛教外传
五、佛教哲学的西方建构
伦理学传统
形上学传统
小结
第二章 巴利语传统
一、巴利语研究
语法书的编纂
词典的编纂
教材与读本
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早期巴利研究的里程碑
巴利圣典学会
三、戒律、佛传与《法句经》
戒律研究
佛陀生平
法句经
四、巴利佛典
文献史研究
巴利文献的组成
巴利三藏的写成时间
巴利藏的整理与翻译
南传大藏经版本
当地语言的佛教文献
五、南传佛教
锡兰佛教
缅甸佛教
泰国佛教
柬埔寨、老挝佛教
六、“参与”的佛教
小结
第三章 汉学传统
一、西方汉学与中国宗教
西方汉学
中国宗教研究
中国佛教词典
二、汉语佛典的西传
西行求法高僧传记
汉译佛典的译校
汉语佛教著述译介
三、中国佛教史
汉晋南北朝佛教
隋唐佛教
宋元明清佛教
近现代佛教
两个核心问题
四、中国佛教宗派
禅宗
天台宗
华严宗
唯识宗
净土宗
三论宗
律宗
密宗
五、寺院生活与佛教艺术
佛教仪式与制度
寺院经济
佛教艺术
六、日本佛教
东西方的桥梁
日本佛教史
日本佛教宗派
京都学派与批判佛教
七、韩国、越南佛教
韩国佛教
越南佛教
八、禅与地方经验
禅宗的社会史解读
禅宗的哲学解读
注重禅修的人类学解读
“基督禅”的兴起
小结
第四章 藏学传统
一、西方的藏学基础
乔玛与藏学先驱
藏文语法与词典编暴
宗教与文化研究
境外藏学机构
二、藏文资料的搜集整理
欧美图书馆藏品
古藏文资料分类整理
藏文古籍整理
藏文大藏经
三、藏传佛教史
吐蕃佛教
宁玛派
噶丹派
萨迦派
噶举派
觉囊派
格鲁派
藏密
四、尼泊尔等周边佛教
五、藏传佛教哲学
中观学
因明量论
唯识学
六、神秘的香格里拉
小结
第五章 中亚传统
一、丝路探险
俄国探险家
斯文赫定
斯坦因
德国探险家
伯希和
日本探险家
二、两域出土的佛教文献
梵语文献
怯卢文文献
吐火罗语文献
回鹘语文献
于阗语文献
粟特语文献
三、西域佛教史
大月氏
安息
……
第六章 美国的佛教与学术
第七章 佛教学术的方法论反省
第八章 动态了解的信息渠道
附录1 现存梵语佛典目录举要
附录2 “巴利三藏”汉巴对照简目
参考文献
西文人名、专名汉语对照表
汉译人名、专名西文对照表
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李四龙,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2001-200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为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重点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史、怫教哲学与比较宗教学。主要论著有:《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天台智者研究》、《民俗佛教的形成与特征》、《论欧美佛教研究的分期与转型》、《略论“中国宗教”的两个思想基础》等。

精彩摘录

20世纪40—70年代,法语文化圈对汉川佛学典籍的研究,堪称是达到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还有一位学问精深的学者,戴密微,也对含义佛殿的校译作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他把汉译本《弥兰陀问经》(即《那先比丘经》)转译为法文,在《法兰西远东学院学报》上发表。(PaulDémiéville,LesversionschinoiseduMilindapañha,BEFEO,24,1924.)这位博学的大家,并不买局限于佛学研究,他对庄子哲学、中国古诗以及敦煌学的研究,均是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境界,至今仍令后辈学人肃然起敬。

——引自第225页


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现在主修佛教的美国学生,通常都会腾出一定的时间花在打坐上,有的美国教授甚至还以弘扬佛教为自己的天职,这在学术研究而言其实是一种人类学方法。研究者并不满足于把“佛教”当作大学象牙塔里的一门学科,反对把佛教当作博物馆里的东西加以研究,而是主张视之为“活的宗教”,即使是做义理研究,也要从事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工作,直接要与僧人进行思想的交流。因此,“二战”以后的美国佛教学术界,通常鼓励研究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禅修经验,充分关注佛教的禅修传统。

——引自第30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