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樂團史

中央樂團史

作者:周光蓁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9-12

评分:9.0

ISBN:9789620428876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周光蓁,祖籍浙江衢縣。對音樂史的興趣始於夏威夷大學研究院,分別跟隨郭穎頤教授和巴巴拉史密夫教授學習中國文化史和民族音樂史。2003年在香港大學歷史系以中央樂團四十年史為題完成博士論文。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講授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演藝小組(音樂)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亞洲週刊》音樂評論欄目主持、美國古典音樂網站Musical America大中華地區評論員、香港藝術節《閱藝》雜誌特約作家、香港電台第四台樂評嘉賓等。醉心於擔當《國王的新衣﹞云漱p孩角色,追求獨立、不唯上、只唯實的樂評及歷史研究。

作者简介

周光蓁,祖籍浙江衢縣。對音樂史的興趣始於夏威夷大學研究院,分別跟隨郭穎頤教授和巴巴拉史密夫教授學習中國文化史和民族音樂史。2003年在香港大學歷史系以中央樂團四十年史為題完成博士論文。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講授中國近現代音樂史。現為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港電台節目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演藝小組(音樂)成員、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亞洲週刊》音樂評論欄目主持、美國古典音樂網站Musical America大中華地區評論員、香港藝術節《閱藝》雜誌特約作家、香港電台第四台樂評嘉賓等。醉心於擔當《國王的新衣﹞云漱p孩角色,追求獨立、不唯上、只唯實的樂評及歷史研究。

精彩摘录

本书两年前以名为《中央乐团史》在香港出版,经修订、补充后的简体字版则取名为《凤凰咏:中央乐团(1956~1996)》。(……略)虽然改革中央乐团距今多年,但争议和尚待考证的事情仍然不少。自从本书两年前在香港出版以来,对中央乐团往事的探究从未停止,尤其收集录音录像,例如本版附录的录音列表就补充了不少沧海遗珠。然而更重要的,是聆听老乐团员以及音乐圈内外人士的意见。前者以小组形式多次在和平里八区乐团驻地集体进行,最近一次在2012年5月,近十位乐团长者就书中内容、角度、手法表述己见。许多意见,已经体现在这本新出的书中。在此,对所有给过我意见与建议的人士,表达我的谢意。

——引自第1037页


跟秦汉传入的琵琶或利玛窦给明万历皇帝朝贡的古钢琴(clavichord)不同,西洋管弦乐团并非一件单一乐器,不是靠引进或个人刻苦锻炼的一门功夫,而是一种几十位管弦乐独奏家既自我亦集体演奏的艺术形式。因此,无论政治现实抑或艺术传统,在黄土地上发展西洋乐团,对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黄梁大梦。这还甭说涉及的配套硬件如音乐厅、各声部乐器及分谱等,和软件(如合奏独奏技巧、艺术管理和音乐会设计等)都较独奏或室内乐、合唱等艺术形式需要更高的要求和资源投放。正如曾留学法国的周恩来所说::“交响乐就是个花钱的事业。”周恩来在1946年所说的这句话,道出了搞交响乐团一个最根本也最现实的条件,尤其是对于从谷底开始的中国。而钱这个条件亦决定了发展交响乐团的事业只能来自政府赋予政策和资源,配合专业和民间力量长期耕耘磨合。简而言之,交响乐团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轨道基本上是从上而下,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政府行为,其中也有个别民间自发组建的案例,但都编制不全或未能持续。一下试以萌芽(1900年至1920年)、创建(1920年至1927年)及发展(1927年至1949年)三个阶段概述管弦乐团于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从无到有的过程。

——引自章节:全书摘录,每日更新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