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作者:钱穆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9-12-01

评分:5分

ISBN:9787108032195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内容简介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明代之理学思想,以阳明学为中心。全书始于朱子学在明初之流衍的考察,其次则对程敏政和罗整庵两位重要的朱学传宗发微探幽,洞察到理学自身的发展及由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迹象。阳明学及王门后学为本书的核心,作者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衍变及其内在矛盾都有很独到的辩析;对王学的流变,尤其是以王龙溪和罗念庵为代表的浙中和江右王门思想之歧异也有很中肯的论述。而对晚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力避王门后学之流弊,倡导由王返朱,高扬实学和事功也做了极有价值的分疏。
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及其思想为纬,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变化的脉络。编末附《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一文,详论韩国理学重镇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韩南塘四人,以见出宋明理学对韩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本书特色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专论明代之理学思想,以阳明学为中心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及其思想为纬,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变化的脉络。编末附《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一文。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目录


明初朱子学流衍考
读程篁墩文集
罗整庵学述
阳明良知学述评
读阳明《传习录》
王阳明先生《传习录》及《大学问》节本
说良知四句教与三教合一
略论王学流变
王龙溪略历及语要
摘录《龙溪集》言禅言三教
罗念庵年谱
读陈建《学蔀通辨》
记公安三袁论学
顾泾阳高景逸学述
读《刘蕺山集》
宋明理学之总评骘
朱子学流衍韩国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节选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7)》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一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八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专论明代之理学思想,以阳明学为中心。全书始于朱子学在明初之流衍的考察,其次则对程敏政和罗整庵两位重要的朱学传宗发微探幽,洞察到理学自身的发展及由理学向心学转变的迹象。阳明学及王门后学为《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7)》的核心,作者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衍变及其内在矛盾都有很独到的辩析;对王学的流变,尤其是以王龙溪和罗念庵为代表的浙中和江右王门思想之歧异也有很中肯的论述。而对晚明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力避王门后学之流弊,倡导由王返朱,高扬实学和事功也做了极有价值的分疏。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人物及其思想为纬,提要勾玄地梳理了明代思想变化的脉络。编末附《朱子学流衍韩国考》一文,详论韩国理学重镇李退溪、李栗谷、宋尤庵、韩南塘四人,以见出宋明理学对韩国以及周边国家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相关资料

如此说来,一个寻常人,只要能实实落落地致良知,今日知到这里,今日即行到这里,是便是,非便非,到得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杂的境界,他已便是圣人了。只如一两黄金,较之万镒黄金,轻重不同,而其为精金则一。至于外面一切节目事变,不可预定,亦不可胜穷,亦不能先有一准则。惟一的准则,便是你心的良知。只有用你心良知,随时精察而权度之。此即所谓天理之节文。天理节文,不是不要精求,却先要有个头脑,即致良知。人类一切事业,在天理前面,全属平等。人生最高理想,只在存天理去人欲。此外种种差别,都非真差别。由此理论,阳明极看不起世俗的功利观点,于是遂有他的拔本塞源论。(此见《答顾东桥书》,收《传习录》卷中,文长不具引,下面略述其大旨。)所谓本源,即指功利观点言。而此种功利观点,又必与个人主义相引并起。阳明认为现社会一切现象,一切病痛,全由此本源出发。必得拔本塞源以后,始可有一崭新的理想新社会出现。但阳明不认那个新社会只在将来,而谓已曾在过去,在唐虞三代早已出现过。以古代经学来寄托想象,此乃中国儒家传统遗风。据阳明意见,那时人莫不抱一“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念:天下只如一家,根本没有个人主义,因此也不会有功利思想。那时的教育,则“惟以完成各个人的德行为务”。换言之,只要人人成精金,人人在天理中,因此也人人平等。至于其有才能之异,则只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及其服务社会,如稷勤稼,契善教,夔司乐,夷通礼。乃至才质之下者,则安其农工商贾之分,各勤其业以相生相养。如一家人,集谋并力以求遂其仰事俯畜之愿。那时则全社会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譬之一人之身,目视耳听手持足行,凡以济一身之用。目不耻其无聪,耳不耻其不明。盖其元气充周,血脉条畅,是以疴痒呼吸感触神应,有不言而喻之妙。试问在此社会里的每一个人,如何再会有“有我之私物欲之蔽”的病痛呢?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本属心体之同然。有我之私,物欲之蔽,则是人生以后事,大抵由于俗情习气所陷溺。现在整个社会全是天德王道,自无俗情习气之诱染,则岂不人人至易至简的便达到了圣人地位。那时则尽人都是精金,人人全是天理,全社会成了一个圣洁。但逐渐到后世便变坏了。王道熄,霸术昌,圣学晦而邪说横教兴。其时之学者,则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靡滥,功利之驰逐。那时则尽是窃取从前先王之近似者而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己之欲。教育坏了,人心亦昧失了。人人苟一时之得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七)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