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六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
本册专论宋以后之学术,含有元一代,以迄明初。其黄东发、王深宁、吴草庐三家学述,叙朱学之流衍,可见元初学术思想之大概。《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正续篇,举诸家诗文,以证明初诸文臣留恋故朝旧阙,怯于进而勇于退。作者由文论史,抉隐发微,含蓄地批评了这些元遗民缺乏夷夏之辨和民族意识。《金元统治下之新道教》一文对以王重阳和邱处机为代表的新道教(全真教)的历史成因及其三教合一、阳道阴儒的思想实质有很深刻的论述,极有助于我们了解元朝复杂的思想状况。《理学与艺术》一文,则专举绘画一事,以发明学术思想与艺术之相互关系,可为研究中国艺术史者启一新途。
本册专论宋以后之学术,含有元一代,以迄明初。其黄东发、王深宁、吴草庐三家学述,叙朱学之流衍,可见元初学术思想之大概。《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正续篇,举诸家诗文,以证明初诸文臣留恋故朝旧阙,怯于进而勇于退。作者由文论史,抉隐发微,含蓄地批评了这些元遗民缺乏夷夏之辨和民族意识。《金元统治下之新道教》一文对以王重阳和邱处机为代表的新道教(全真教)的历史成因及其三教合一、阳道阴儒的思想实质有很深刻的论述,极有助于我们了解元朝复杂的思想状况。《理学与艺术》一文,则专举绘画一事,以发明学术思想与艺术之相互关系,可为研究中国艺术史者启一新途。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6)》内容简介:《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共三编八册,汇集了作者六十年来讨论中国历代学术思想而未收入各专著的单篇散论,为作者1976—1979年时自编。上编(一一二册)自上古至先秦,中编(三一四册)自两汉至隋唐五代,下编(五一六册)自两宋迄晚清民国。全书探源溯流,阐幽发微,颇多学术创辟,系统而真切地勾勒了中国几千年学术思想之脉络全景。本册专论宋以后之学术,含有元一代,以迄明初。其黄东发、王深宁、吴草庐三家学述,叙朱学之流衍,可见元初学术思想之大概。《读明初开国诸臣诗文集》正续篇,举诸家诗文,以证明初诸文臣留恋故朝旧阙,怯于进而勇于退。作者由文论史,抉隐发微,含蓄地批评了这些元遗民缺乏夷夏之辨和民族意识。《金元统治下之新道教》一文对以王重阳和邱处机为代表的新道教(全真教)的历史成因及其三教合一、阳道阴儒的思想实质有很深刻的论述,极有助于我们了解元朝复杂的思想状况。《理学与艺术》一文,则专举绘画一事,以发明学术思想与艺术之相互关系,可为研究中国艺术史者启一新途。
昔孟子论学,有亲炙与私淑艾之别。孔子以圣师垂教,七十弟子及门亲炙,斯诚旷世难觏之奇遇。然既生值同时,能尊所闻行所知则止,若求别有阐发,其事则难。抑且身在庐山中,不易识庐山之真面目。孔子惟赞颜回为好学,因颜子于孔子,所识特深。然使颜子获寿,后孔子而卒,恐亦于孔子之道未能别有所发明。何者,时代不相异,则其立言传教,自亦无可大相异也。孟子生后孔子百有余岁,时移世易,虽自日私淑艾,若有异于及门之亲炙,然能发明孔子之道,使后世并称日孔孟,则私淑之与亲炙,固虽异而并不异也。二程传道于伊洛之间,谢杨游尹及门亲炙者亦有徒矣,然必至朱子而后二程之说获以大明。朱子之于二程,亦已在百年四传之后,是亦私淑也。朱子及门亲炙之徒亦盛矣,然朱子殁,其徒亦尊所闻行所知而止,无有能大发明于朱子之学者。下及东发深宁,则亦三传四传几达百年之久矣。余今考论朱学流衍,首举东发深宁,盖以学术之传,非久无以见其变,非变无以见其通,非通亦无以大其传。朱子之学,传至于东发深宁,一若面貌全非,然其精神血脉,则固不失为朱子之嫡传也。朱子之学,大率可分两途。一日性理之学,一日经史之学。性理之学,上接二程。伊川之称明道日: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今纵谓伊川之言可信,然子贡有言,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则岂可谓孟子以下千四百年,乃并无不贤识小者之存在乎!子贡又日: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是知孔子之教,固兼有性与天道与文章之两途。孔子前辈弟子中,惟颜子能言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知兼两者而为学。子贡则日,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是其着意已仅在于博文。不知孔子固日: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此乃孔子即在文章中见性道,即在博文中见约礼,而子贡不之知,故有孔子少言性与天道之疑。孔子后辈弟子中,有子曾子,偏于性道与约礼。子游子夏,偏于文章与博文。故孔子既以告子贡,复以告曾子,皆日:吾道一以贯之也。孟子似偏于性道一面,荀子则偏于文章一面。今纵谓性道之学,自孟子后千四百年无传人,至宋而有程子。然文章之传,则固千四百年未尝绝。亦岂可谓此千四百年文章之传,乃绝无性道之可见乎?朱子言性理,推尊其传自程子。而其经史之学,则跨越二程,直溯北宋诸儒以上接汉唐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理性之魂-当代科学哲学中心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以“认识的意义标准”、“科学的划界”、“科学说明”、“理论与观察”、“确证与归纳”、“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知识...
百部经典03-图解论语全集 本书特色 《图解论语全集》:孔子第75代孙的《论语》心得,中华文化大学堂,中华孔子学会专家,国际孔教入学传播协会联合推荐。北京大学历...
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论理性法、论主权、论法院、论死罪、论刑罚等内容。一位哲学家与英格兰普通法学者的对话 目录 翻译说明译者导...
《法相唯识学(上)》是佛家人士太虚先生在厦门大学文哲学会讲授“法相唯识学概论”时,由其门人学生的笔记为基础写成的。《法相
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 本书特色 《先秦儒家的公私之辨》结构正是围绕上述内容的逻辑展开:**章介绍先秦儒家“公私有机论”的思想来源,第二章分析证成“公私有机论”的理...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全集》囊括了當代佛學泰斗印順法師的全部佛學著作,共分為23卷,計800萬字,內容涵蓋印度佛教、中國佛教之教史
解释学.海德格尔与儒道今释 本书特色 学问分一中西,于中西知识的发展都无甚好处,王闰节学兼中西,一向不分中西面只按照问题的需要来讨信哲学,对此我一直深有志同道合...
人本德育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才资源开发研究) 内容简介 《人本德育论》是广东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
1922-1945-梵蒂冈的乱世抉择 本书特色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梵蒂冈的研究在国外已开展了五十多年,这是一段有着极大争议的历史,国外史学界为此著述颇多。近...
中国哲学史大纲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中国伦理学史》★本...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 本书特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杨子取为我...
历史解释的性质 内容简介 加登纳的观点受到了英国牛津哲学的影响,特别是上世纪40-50年代,奥斯汀和赖尔的语言分析哲学在牛津以及整个英语世界的哲学中正处于鼎盛时...
何兆武汉译思想名著(全6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得主、《上学记》作者何兆武先生译作经典结集★ 囊括《思想录》...
为天地立心说-第五辑 内容简介 本集包括两個部分:《“為天地立心”正義》論文和《天地之心和天心》的資料。“為天地立心”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也是一般中國傳統...
王阳明-大家精要 目录 前言第1章 家世和少年一、诗书家世二、少年志趣第2章 学海求宗一、对程朱理学的困惑二、对仙佛的迷恋三、由仙佛复归儒学第3章 龙场悟道一、...
八戒说禅-六祖坛经新释 本书特色 《六祖坛经》是中国禅宗的奠基之作,堪称*具亲和力、超越宗教性、充满智慧和哲思的书。唐代出了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六祖慧能,被视为禅...
分析的形而上学 内容简介 《分析的形而上学》主要对哲学的形而上学问题进行研究,作者从当代分析哲学家的观点,依次介绍与分析了当代哲学家们关于存在与同一性,变化与持...
顺生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集中谈人生的著作,全书分天心、社会、己身三个部分,共60个专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作者认为,率性是道,顺生也是道,是人生之...
中国哲学小史 本书特色 ★现代新儒家代表、哲学大师冯友兰写给大众的极简哲学史,用不到5万字清晰地梳理出中国哲学史的整体脉络,普通读者都值得一读的哲学入门著作。 ...
妖怪谈义 本书特色 《妖怪谈义》汇集柳田国男不同时期的妖怪研究学术著作,通过传说对比、分类神怪、探寻源流,深入分析了日本独特的妖怪文化。是柳田国男晚年集大成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