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大儒--孔子

旷世大儒--孔子

作者:林存光,郭沂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0-07-01

评分:4.9分

ISBN:7202027070

所属分类:人物传记

书刊介绍

旷世大儒--孔子 目录


**章 人生孤旅
一、显赫的贵族先世
二、野合而生的出身
三、不幸孤儿的家庭
四、诗礼相传的家教
五、令人叹奇的体貌
六、优秀的品格修养
七、谨守礼制的起居
八、好学与博物
九、哲人的谢世
第二章 梦系东周
一、逐梦:在嬉戏与逍遥之间
二、游齐论政
三、昙花一现的喜色
四、东西南北之人
(一)适卫:富而教之
(二)蒙难匡蒲:斯文在兹
(三)彷徨于卫:我岂匏瓜
(四)伐树于宋:天生德于予
(五)绝粮陈蔡:孔子的旷野呼告
(六)遭遇隐者:“道之不行”的觉悟
(七)返卫:必也正名乎
五、老而弥坚的政治信念
(一)政者正也
(二)“人道政为大”
(三)请讨弑君者
六、理想畅想曲
第三章 文教功业
一、设教授徒的成功创举
(一)“学在官府”的衰败
(二)孔子创办私学的艰辛历程
(三)弟子三千,贤人七

旷世大儒--孔子 内容简介

面对这样的局势,学生们很想知道孔子采取什么样的立场。
冉有环顾一下同学说:“老师会介入卫国的君位之争吗?”
子贡应声答道:“好罢,我去问问我们的老师。”
于是,子贡进到孔子屋里,试探地问道:“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说:“那是古代的贤人啊!”
子贡又问:“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怨悔吗?”
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从而成就了仁德,又有什么值得怨悔的呢?”
伯夷、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其父死后,兄弟俩相互推让,都不肯做国君,便一起逃遁隐居于首阳山中,以至双双饿死。孔子很赞赏他们二人以辞让为怀的仁德,子贡从孔子的这一态度推想自己的老师必不会介入蒯聩父子的君位之争。于是,出来向同学们宣布:“老师对他们谁都不支持!”(《论语·述而》)卫国祸乱在即。鲁哀公二年七月前后,在卫国彷徨滞留了四年之久的孔子失望地离开卫国,再次取道东南,奔赴陈国而去。
(四)伐树于宋:天生德于予
“危邦不居”的孔子一行离卫赴陈,中途路过曹国,未作停留,然后来到了宋国。
宋是孔子的祖籍,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家乡,而且孔子年轻时来此考察过殷礼。照理讲孔子来到这里,自应油然而生一种踏上故国乡土、望之畅然的亲切之感。可是,孔子的到来,却激起了一场杀机。
宋司马桓魋(tuī)骄横奢侈,妄想死后不朽,就命工匠在生前给他造一座巨型石椁。工匠们辛辛苦苦干了三年竟然还没完工。孔子听说这事很是不满,于是批评桓魋说:“与其这样奢侈浪费,倒不如死后快点烂掉的好!”
这话令桓魋十分恼火,以至怀恨在心,伺机加害、报复孔子。
一天,孔子师徒正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桓魋派人前来寻衅滋事,把大树砍倒,并欲杀害孔子。
学生们深恐老师横遭杀身之祸,就催促孔子快些动身离开宋国。
孔子则从容不迫地对学生们说:“天生我德必有用(“天生德于予”),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不过,为防意外,孔子师徒还是匆匆离开了宋境。大概是为了不让桓魋知道去向而来追击,他们临时改变了南下陈国的路线,连夜改道西行,先到郑国去稍事休整。
行进中,孔子与弟子们不慎走散了。到达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后,孔子一人独自站在郑都城的东门外等候弟子们前来会合。子贡等人到郑都后便四处打听老师的下落,一位当地人告诉子贡说:“城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他一副狼……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