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的卧底-一位青年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统计的卧底-一位青年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俞肖云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年:2009-12-01

评分:5分

ISBN:9787503758249

所属分类:文学理论

书刊介绍

统计的卧底-一位青年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节选

《统计的卧底》作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思考习惯,结合其勤奋刻苦的精神,以坚持不懈的毅力写就了这本随笔集。《统计的卧底》汇集了作者工作十几年来对统计、经济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读。话题涉及面非常广,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论文式、八股类文章,而是以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就事论事见长,所述之事,就是我们身边的,你知我知、你见我见、却未被说及和思考过的现象,及现象下的本质剖析,且角度独特,话题新颖。

统计的卧底-一位青年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目录

自序**章统计的角度统计的导向扭曲的数字统计之眼你不说我也知道相对迷人眼疫情!统计?科学的统计精神总统选举、央视标王与彩电业亏损站在法律的边缘眺望道德的彼岸真实的谎言被就业与登记失业率社会的卧底魔鬼词典之统计篇第二章穷人经济学越穷越生读书无用论先污染后治理血汗民工路免征农业税:蛋糕还是苦药小城镇饥渴年关将近再话穷人三农问题的多角度观察与系统性解决从“不差钱”到过剩第三章富人经济学投机倒把垄断利润与灰色收入锦衣昼行狗年狗患遗产税:打了折的怀念游戏启示录:先发优势与资本的原罪“双规”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投资是一种信仰富人的觉悟第四章价格之惑生命诚可贵一诺千金书中自有黄金屋美丽不打折有钱的捧个钱场房价:倒彩里的“涨声”没有技术含量的打劫猪年故事关于同工同酬的伪问题从“菲佣”到农民工那只用来卖猫的碗:收藏品的价值分析默认贬值与分化:单双号限行的困惑第五章管理的价值公务员制度:一张缺药的处方无言的结局:世纪末的公务员制度管理的价值电梯间的资源配置与效率问题无知之幕:公平有效的规则超市中如何排队教育、高考和证书慢骑比赛契约的效率又到挖沟时节市场的细枝末节之一:塑料购物袋的厚度市场的细枝末节之二:牛肉面的价格市场的细枝末节之三:空调的温度市场的细枝末节之四:月饼的包装投入即产出:行政管理支出的悖论畸形的经济之一:奶粉事件的追问畸形的经济之二:“救市主”存疑畸形的经济之三:“发达”的第三产业开会的效率谁的责任在飞?楼道里的雨伞事业单位改革刍议之一:破题的角度事业单位改革刍议之二:绩效的衡量事业单位改革刍议之三:公益的边缘别拿村长不当干部第六章道德的效率让梨者的觉悟与分粥者的智慧志愿失灵与公益不足道德的效率道德危机与激励机制经济学家的责任奢靡的纪念第七章茶座书香“经济人”看不见的“手”与“脚”看不见的后腿:经济增长中的内需不足住房装修、企业集团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囚徒博弈”、协议价格与国企改革联系汇率、对冲基金与香港金融风波格林斯潘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双刃之剑: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犯罪的成本幸福传感器节日经济学九八洪水:“破窗”理论与消费需求不足从反不正当竞争到物权立法对不劳而获的认可?酒的溢出效应环保秀繁体字与英语博彩业的是与非

统计的卧底-一位青年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相关资料

扭曲的数字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土财主为自己整日无所事事的儿子请了一位教书先生,当然并不指望儿子能科举高中,升官发财,而是希望他能识点字,将来帮忙照看若大的家业。第一天上课,先生教的是数字,一是一划,二是二划,三是三划,财主的儿子学完这三字之后,就对财主说,我已经学会了。财主听了喜出望外,当然就不能再让先生在家里吃白饭了。其后一天,财主请客,责成其子写请柬,没想到他关在书房中半天没出来,财主进去一看,儿子正在奋笔疾书,口中喃喃有词:“我爹为什么不请别人,单请一个姓万的?”目前,一些人对统计的认识如同财主的儿子一般直观,在许多片面的论调中,以下三种最为典型:统计数据不准论统计数据不准的论调由来已久,大跃进时期,放卫星式的报喜数据就曾让统计系统的声誉扫地,成了当时浮躁情绪的替罪羊。关心经济的人也许还记得中国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由于国内经济需求的制约和周边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年的GDP增长率未能达到年初8%的目标,但是,绝大部分省区(仅新疆低于8%)公布的增长率都超过了8%,在中国统计年鉴上出现了省区合计与全国总数不一致的现象。虽然有各种解释,比如不同的核算方法等等,但是,从数据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这就是政府统计数据不准的有力证据。以至于社会上出现了这样的说法:“会计差一分,忙到大天亮;统计差一万,照样打麻将”。用它来说明人们对统计数据的不信任可以说是恰如其分。造成统计数据出现误差的原因很多,记得教科书上有这样的解释:统计误差包括设计误差、调查误差和整理误差三种。设计误差又可称为系统性误差,此类误差常常引起统计数据的结构性缺陷和趋势性偏差,危害性较大。随着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完善和发展,这种误差将逐渐减少。调查阶段发生误差的情况较多,调查误差是造成数据误差的主要因素,评价统计数据质量时一般也是针对这一误差。由于调查过程中有被调查者的意愿和配合程度的问题,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想知道一名女士的确切年龄或者男士的收入,没有一点小聪明,只是摆出一副官方面孔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将调查误差完全“归功”于统计部门当然是不对的。过去我们所说的整理误差是指在数据的编码录入、汇总处理和制表输出过程中的差错,随着统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这类误差出现的概率正逐步减少,而以行政手段直接或间接干涉汇总数据的现象却有增加的趋势,即所谓的“官出数字”。有人把“官出数字”的现象归结于“数字出官”这样一个现实的前提,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事实上,数字(即政绩)常常只是升官的借口而不是条件。因为不是条件,就不会有认真的监督审查制度,这才有了官出数字的现象。从数据保密的角度来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个体和集体数据的认识明显不同,个体数据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无隐私可言,而对集体数据的了解是有行政级别限制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数据的透明程度加强,而人们对个体数据的保护意识逐步提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人们对数据保护的原因,关键是担心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利益受到有关政策的影响,也就是对统计是否超脱于管理部门之外抱有怀疑。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冲出了不少的超生人口,这是因为上级政府的救灾款是根据受灾人数发放的,当地政府想多报一些的心思都有,当然就不会瞒报数字,超生游击队此时是不会客气的。事实上,以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政府统计的地位已经确立,统计数据不仅是经济信息的基础,同时也是行政管理的依据,这就使政府统计本身面临一种两难的局面。要解决这一矛盾非一朝一夕之功,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就已经开始强调普查数据不能作为各级政府开展计划生育等工作的依据。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实际的效果如何,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统计信息无用论在美国民主党举办的戈尔竞选大会上,克林顿的助选演说中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其为代表的民主党执政两届的政绩。经济增长率、失业率等数据都是不带讲稿,如数家珍,听众也是掌声如潮,可见数据的力量远远大干空洞的说教。认为统计信息无用的人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已有的统计数据不准;二是想要的统计数据没有。第一个观点已在前文中谈及,这里就不再赘述;第二个观点涉及到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政府统计的服务方向问题,有道是:领导关心GDP(增长),经理盯住(市场)占有率,群众只管人民币(多少)。其实,在统计部门中,这些信息都是现成的,或是可以通过整理得到的。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是统计信息的开发力度与市场针对性不够;二是潜在的需求者并没有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比如一名濒临倒闭的商店经理,他可能想到了经济环境、行业竞争、地理位置甚至风水等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小区内居民的收入、知识层次、年龄结构等信息却从未考虑过,这样的人说统计信息无用,你能信吗?统计工作简单论最近,一位同事的孩子在其所在的小学选修了统计课,一天,小孩回家后对他妈说:你干的工作挺简单的吗,我一学就会了。一般来说,什么人都能干的工作当然是简单的。在许多企业中,统计岗位被看成是一个养闲人的地方,会算数的人都可以干,如果连这个基本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就只能让会计兼职了。有人说统计工作本来很简单,就是让统计部门不断更新的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搞复杂了。试想一下,如果一位考生将自己的成绩不好归结为今年的考卷与去年不一样,家长会不会给他一巴掌。在基层数据的收集阶段,传统的全面报表式统计工作只需对统计指标的概念有所了解就可以了,数据的整理过程也只是简单的报表数据叠加,数据审核常常只是对表内平衡关系进行审核,因此,从上到下,统计工作似乎连四则运算都不需要,加加减减就足够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宏观性的信息仍任发挥作用,但已不再是主角,至少对于企业和个人是这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时效性较强的微观信息越来越得到各方的重视,各种统计调查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以抽样调查为例,没有一些高等数学的知识显然是不行的。在统计分析阶段更是如此,以计算百分比为代表的旧式统计分析除了大家都能看懂之外,已无任何的竞争优势。基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正在一定的范围内逐渐占据主流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P7-12

统计的卧底-一位青年学者的观察与思考 作者简介

俞肖云,江苏建湖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统计学院,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在职研究生,高级统计师。在国家统计局工作17年之久,先后从事贸易、物资、能源、工业等专业的统计工作,完成统计分析文章近百篇,数十万字。曾参与局内外多个重点课题的研究,撰写的分析报告《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生产力水平与经营业绩总评》获首届“露露杯”全国统计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从“生活中的统计学”起步,统计、经济随笔写作自成风格。1999年应全国中文类核心朗刊——《中国统计》杂志之邀,主持该年度的“知识窗”栏目;2004年主持“经济茶座”栏目,现为该杂志专栏作者。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