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完整地记录了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16开精装,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
★ 《三国志》作为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是裴注无法代替的;裴注也正因有《三国志》的存在作为比较才更显出其价值的重要
★书后附有陈寿和裴松之小传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含《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比较完整地记录了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近百年的历史。*初三书单行,至北宋始合刻为一,并改称《三国志》。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与《史记》、《汉书》和《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著者陈寿(233—297),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早年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在蜀国官至散骑黄门侍郎,人晋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后,陈寿开始撰《三国志》,十年完成,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成书年代不能确定。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由其自采资料。
《三国志》记事,起于东汉灵帝光和末年(184)黄巾起义,迄于西晋灭吴(280),不仅仅限于三国时期的史事。书中以曹魏为正统,魏有“纪”而吴、蜀无“纪”,《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曹睿为帝。吴、蜀君主即位,都记明魏的年号,以明正朔所在。东吴只有孙权称主,孙亮等都称名。这是因为晋朝受禅于魏,晋的史家尊重本朝的合法性,就必须以魏为正统。不过陈寿并未因此就对各方人物任意抑扬褒贬,他还是力图从历史事实出发,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断。比如书中评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评刘备是“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评孙权是“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表志。文章简略,因而总的来看,不如《史记》那样气势磅礴、精美生动,也不如《汉书》行文严谨细密、周备明晰。不过有一部分传文也还颇见精彩,如《诸葛亮传》,选取主人公一生的几个关键事件——隆中对、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加以重点叙述,基本上写出了诸葛亮忠诚款至、鞠躬尽瘁的风范和品格。又如《张昭传》、《周瑜传》、《张辽传》等都以简约的文笔写出了人物的个性,颇有动人之处。
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的人,书中都记录下来,此外也记载了国内少数民族以及邻国的历史,如《魏志•倭人传》就是有关日本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陈寿撰《三国志》毕竟还受到史料不足的限制。如全书无表、志,就是文献不足的缘故,可算一个缺陷。陈寿对于史料的取舍选择,较为审慎谨严,所以前人说其书“裁制有余,文采不足”。
陈寿的史才,还在于他善于通过委婉、隐晦的表述方法来贯彻史家的实录精神。陈寿先后作为蜀臣和蜀之敌国魏的取代者~一晋的史臣,在正统观念极盛的历史条件下,对于汉与曹氏的关系、蜀魏关系、魏晋关系,在历史撰述中都是很难处理的问题,但陈寿却于曲折中写出了历史的真相。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记述上,《j国志》不失为一部信史。
陈寿在撰述旨趣上推重“清流雅望”之士,有“保身全家”之行的士族风气。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重礼法、门风与名教,这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三国志》在这方面的倾向是这种时代特征的反映。陈寿在历史观上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天命思想,他用符瑞图谶、预言、童谣来渲染魏、蜀、吴三国君主的称帝;用“天禄永终”,“历数在晋”来说明晋之代魏的合理性,这种推重“清流雅望”和宣扬天人感应的政治观点和历史观点,是《三国志》中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国志》的史学价值。
陈寿死后132年,南朝刘宋裴松之于元嘉六年(429)作成《三国志注》。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他是奉诏“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的,说明当时皇家对《三国志》的重视。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以补其阙”,二是“以备异闻”,三是“以惩其妄”,四是“有所论辩”。据统计,裴注所引注书有二百余种,并皆注出书名,所以《三国志注》在历史文献学上有重要的价值。裴注所引魏晋人著作,今已十不存一,因此格外为学术界所重视。其注文历来被认为多过陈寿本书数倍。现经研究者细致统计,《三国志》正文为36万多字,裴注为32万多字,正文比注文实际要多出4万余字。《三国志》作为反映三国时期的历史著作,是裴注无法代替的;裴注也正因有《三国志》的存在作为比较才更显出其价值的重要。
除裴松之《三国志注》外,作了校勘、注解、旁证的,到清代有顾炎武、何焯、梁章钜等二十多家。卢弼的《三国志集解》,汇集了诸家校语、注评,同梁章钜的《三国志旁证》一样,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
现在*通行的三国志刻本有四种:一、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二、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铅印石印各本都据武英殿本翻印);三、金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四、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这四种刻本,除百衲本影印外,其余三种虽然在重刻时还不免增加了一些错字,但都经过认真校勘,并改正了原本的不少错误。我们的校点工作,就用这四种通行本互相勘对,择善而从。
作者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一生历仕蜀汉和西晋两朝。在蜀汉时,陈寿出仕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他历任佐著作郎、著作郎、平阳侯相、治书侍御史等职。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灭吴。此时陈寿四十八岁,开始着手整理三国史事,先后撰成《魏书》《蜀书》《吴书》凡六十五卷,称为《三国志》。
注者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后移居江南。南朝宋著名史学家,为《三国志》作注。与儿子裴骃、曾孙裴子野被称为史学三裴。
北伐战争时期的中日关系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于作者十多年前向日本九州大学研究生院提交并获得通过的博士论文而写成。中文版作了相应的修改和补充。本书采用实证分析的...
交融与互动:藏彝走廊的民族、历史与文化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
《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基于SAS的应用》内容简介:《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基于SAS的应用》内容基于SAS EG平台,采用项目管理的过
民俗篇-沈从文说文物 本书特色 著名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
中国的历史 本书特色 吕思勉所著的《中国的历史》是对大师经典著作的整理,汲取精华,主要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主要从国家兴亡的角度学术。内容涉及自...
《小偏方大健康:小病小痛全跑光》内容简介:本书遍寻民间广泛流传的奇效偏方,广罗古今医籍、文献及报刊中的奇妙验方编写而成。全
史记:修订本函套精装(全10册) 本书特色 (布脊精装,纸张上乘、函套精美,限量印制两万套)《史记》是我国**部纪传体通史,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一百三十卷,...
《黎明破晓的世界》内容简介:★《光荣与梦想》作者、美国著名通俗历史学家 威廉·曼彻斯特 唯一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之有力著作 ★美
天道(周惠与庐山会议)(权延赤作品自选集) 内容简介 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桩重大历史公案。本书以庐山会议的亲历者周惠为主角,展现了庐山会议惊心...
二十世纪简史 本书特色 一本书读懂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锐评两战后大国间的权力博弈洞悉世界范围内的思想角力著名历史学家卢卡斯凝聚毕生心血的经典力作《泰晤士报》《...
杨天石,江苏人。笔名有江东阳、苏人、纪文、吴之民、梁之彦等。1955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
《将领讲述:新四军抗战》内容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劲旅,
唐代诚信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苏士梅所著的《唐代诚信思想研究》在梳理先秦诚信思想的发展后,拟从几个方面对唐代的诚信问题作以考察:首先,从不同层面,分阶层对唐代诚信...
Whatdrivespoliticsindictatorships?MilanW.Svolikarguesauthoritarianregimesmustres...
甲子内乱始末纪实 本书特色 《甲子内乱始末纪实》记述了1924年江浙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前后经过,按时间顺序,对奉张的整军备战,直系的武力统一政策,各派军阀间...
赣北兵燹-南昌会战 本书特色 1939年初,中日两军围绕南昌发生了一系列争夺 战。自3月17日日军进攻吴城开始,到5月9日蒋介石 下令终止反攻南昌结束,...
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京华往事 本书特色 1710年意大利人马国贤来到中国,从此他以天主教会传教士、康熙皇帝宫廷画师的双重身份,在京师度过了十三年。本书...
甲骨文考释简论 本书特色 张德劭所著的《甲骨文考释简论》立足于前人的研究,以数据列表的形式,多层面、多角度展示了百年甲骨文考释的面貌。自1899年安阳殷墟发现甲...
663-1895年-中日痛史 本书特色 本书共七章,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中日历史上的六次战争,并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全书的重点,反映了清末中国政府经济、军事、外交方...
绮情楼杂记-一位辛亥报人的民国记忆 本书特色 一部在台湾流传多年的“民国版世说新语”于右任题签、羽戈作序、傅国涌推荐辛亥革命100周年重磅图书孙中山、康有为、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