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作者:常向群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09-12-01

评分:4.5分

ISBN:9787205067076

所属分类:人文社科

书刊介绍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长期的中西方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训练,采用了多种方法,在长期、深入和多频次的对江村的田野作业基础上,以“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为主题词,结合中国的关系、面子、人情,尤其是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和民间的“礼尚往来”的用法基础上,打造了一个“礼尚-往来”(lishang-wanglai concept)的概念工具。它涵盖赠与性、表达性、工具性和否定性等往来的形式以及道德判断、人类感情、理性算计和信仰因素等交往原则,整合了静态模型和动态网络。作者还提出了社会创造是“礼尚-往来”的深层动力的观点。本书是把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关系”的深度的、全方位的研究成果融人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大厦的一个尝试。同时,也为建立“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理论范式。虽然“礼尚-往来”概念产生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但本书有助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政策、国际关系、发展理论、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的政策研究、顾问咨询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变化及其规则。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本书特色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是关于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的书,是作者(自我)与家庭、亲友、师长、同学、同事、同行,以及所有的在各方面帮助过作者完成此书的人们间的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的结果。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目录


前言
**部分江村概述
**章经济、行政及其非正式系统
**节经济发展
第二节行政体制的沿革
第三节亲属制度
第四节宗教与精神信仰系统及其实践
第五节村民、非正式组织与村集体的关系
第二章地方习俗(ⅰ)
**节生命周期习俗——出生成长期
第二节生命周期习俗——婚姻缔结期
第三节建房习俗
第三章地方习俗(ⅱ)
**节分家与养老
第二节丧事与后事
第三节年度周期习俗
第四节紧急突发事件
第二部分“礼尚-往来”的实践
第四章馈赠性往来
**节横向和纵向馈赠性往来的家庭案例
第二节年度生命周期事件中的横向馈赠性往来
第三节文化和宗教生活中的纵向馈赠性往来
第五章表达性往来——生命周期(ⅰ)
**节诞生期与成长期
第二节婚姻关系缔结期
第三节造房
第六章表达性往来——生命周期(ⅱ)
**节分家
第二节养老
第三节丧事与后事
第七章表达性往来:年度周期和紧急事件
**节年度周期事件
第二节紧急事件(1)——自然灾害与非正常灾难
第三节紧急事件(2)——疾病伤残
第八章工具性和否定性往来
**节工具性往来
第二节否定性往来
第三部分“礼尚-往来”模型及其应用
第九章理论的推进与“礼尚-往来”模型的探讨
**节萨林斯的互惠论、波兰尼的再分配和帕森斯的个人化关系
第二节社会支持网与“礼尚-往来”网
第三节社会创造与“礼尚-往来”实践的动力
第十章中国的相关概念评述
**节面子和脸
第二节差序格局
第三节缘和福
第四节报
第五节互惠
第六节关系
第七节人情和感情
第八节养和来往
第十一章“礼尚-往来”模型
**节礼尚往来和“礼尚-往来”
第二节“礼尚”辨析
第三节“礼尚”准则
第四节“往来”的厘清
第五节往来的类型
第六节“礼尚-往来”模型及其方法论意义
第十二章“礼尚-往来”模型的测试与应用
**节进入田野实地和了解访谈对象
第二节“礼尚-往来”和社会创造性
第三节江村以外的一个案例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节选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的作者通过长期的中西方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的训练,采用了多种方法,在长期、深入和多频次的对江村的田野作业基础上,以“互惠、社会支持和社会创造”为主题词,结合中国的关系、面子、人情,尤其是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和民间的“礼尚往来”的用法基础上,打造了一个“礼尚-往来”它涵盖赠与性、表达性、工具性和否定性等往来的形式以及道德判断、人类感情、理性算计和信仰因素等交往原则,整合了静态模型和动态网络。作者还提出了社会创造是“礼尚-往来”的深层动力的观点。《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是把中国社会文化的核心问题——“关系”的深度的、全方位的研究成果融入人类社会科学知识大厦的一个尝试。同时,也为建立“中国社会学”和“中国人类学”提供了一个理论范式。虽然“礼尚-往来”概念产生于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但《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有助于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社会政策、国际关系、发展理论、中国研究等学科的学者,以及政府和非政府的政策研究、顾问咨询和海内外各界人士深入了解和理解中国社会各种现象和关系的变化及其规则。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相关资料

插图:一、耕地与人口讨论经济发展的问题不能不从耕地和人口入手。要想把现在村里的耕地和人口状况与20世纪30年代做一个准确的比较是非常困难的,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江村的村庄规模一直在变(详见本章第二节)。1935年,该村耕地总面积是3065亩,总人口是1455(男性771,女性684)人,共有4保360户家庭(1939,第17-22页、第106-114页)。1995年,该村的耕地总面积下降到2540亩,总人口上升为2416人,共有19组613户家庭。到2003年,该村耕地总面积上升为3049亩,总人口为2942人,共有25组。787户家庭。按照2005年村委会的统计,耕地总面积有3090亩,全村有25个村民小组,790户,总人口为3002人。显然,2000年西草田村的并入直接影响到该村耕地和人口的增加,此后的几年,土地和人口的数字没什么大的变化。考虑到有两个邻近的村庄相继并入,这里似乎存在着一个问题:在过去的70年里,为什么总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却减少了一半?于是我得到了另一组数据,1956年当地有1784亩土地,在2001年西草田村合并之前是2356亩。这些都是家庭承包国家的责任田地。除此以外,1962年,村里每人可以从国家分到1.3分自留地作为永久使用。包括并入的两个邻村在内,如今自留地面积共有380亩。而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村里的工厂、商店、学校、卫生室、道路和住宅等兴建使用了大量的耕地。土地问题非常复杂,在此我不展开细说(详细内容请参见沈,1993,第17页;1996,第321-391页)。二、收入及其来源收入和支出则是另一对测量经济发展的基本指标。若将现在的收入和支出数据与20世纪30年代起做一个准确的比较则更为困难。我接受葛迪斯在1956年访问江村时的有关估算。葛迪斯认为1936年和1956年的一元大致等值《江村经济》附录,1986,第306页。此后,当提及1936年货币单位的时候。,我也将统一使用元。我没有找到1936年江村的收入资料。费孝通(1939)提供了一个四口之家的年度开支数据,平均在263元至350元之间(第132-137页)。我们从费孝通的书中了解到,江村位于中国最富裕的地区。当1957年费孝通重访江村时,他发现当地居民的人均收入是90元,而当时全中国的人均收入是50元(费孝通,1986,第237页)。他说,村民的收入在增长,但却抱怨生活水平在下降,因为新政策限制了副业(例如养蚕、养羊、捕鱼和做生意等)的发展(刘豪兴,1996,第416-494页)。

关系抑或礼尚往来-江村互惠.社会支持网和社会创造的研究 作者简介

常向群,祖籍沈阳,生长于南昌,现为英籍并定居于伦敦。政治学学士、社会学硕士、社会人类学博士。1991年出国前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之后分别在英国城市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研习与工作。现为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研究员、中国比较网负责人、《中国比较研究》责任主编。发表了近百万字的中文著述,代表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稿》,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英文著述包括: Social Support in Rural China (1979-1991): A Statistical Report on Ten Villages (Co-author with Stephan Feuchtwang, London: City University, t996);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 and Chinese Women (Co-editor with West, Zhao and Cheng, Basingstoke and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9)。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