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哲学祛魅

印度哲学祛魅

作者:[英]汉密尔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2009-3

评分:7.3

ISBN:9787544705523

所属分类:人生哲学

书刊介绍

精彩摘录

在印度,无论人们关注什么都试图要去理解其本质,因此人们认为哲学思考的作用是与个人的命运直接相关的。所以,哲学并未被看作一种在工作之余可以被搁置一边的专业性的学术追求,而是被看作人们内在或精神上的一种追求,它试图去理解实相(即现实)的真正本质。也许人们会说,西方人所说的宗教和哲学在印度是合二而一的,因为在那里,人们总是试图在最广义的层面上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结构。相对于把宗教看成是一种带有启示性的信仰、把哲学当做一种学术性思辨,印度人的这种看法倒更接近苏格拉底的理论。

——引自第1页


唯一一支从早期存留至今的佛教派别是小乘佛教。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统治期间,佛教成为印度的官方精神信仰,僧侣团体也获得了大量的捐赠。根据龙树的观点,他应当设立既定目标,一个最好的目标就是达到“语言戏论的断灭”。无论我们对实相发表怎样的言辞,都注定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对于言语化发生于其中的常规世界来说,其前提便是错误性的。因此,人们应当试图获得一种没有被这些术语所结构化的洞察力(这也是冥思训练要达到的目标)。在这一点上,它遵循了“空性”自身可被普遍理解的说法,而不是某种非言语化的、独立存在的超验实体。语言给龙树所暗示的不是一个先验的多元实相,而是一个世俗的世界,如果人们想要认识绝对真理,就不得不“看透”这个世界。

——引自章节:第六章物与非物佛教思想的发展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