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现在还没有相当全面而且有分析性的英文论著。本书试图填补这个空白。不过,它既不完整,也不详尽;许多重要的论题完全省去,其他的也不过是略为一提。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它能够帮助人们对一个在已往常遭忽视和浅薄对待的重要社会思想体系有更好的理解。我并未打算在难点上打马虎眼,但是,有些复杂的理论问题,若非看上去和手头的任务直接有关,我也不会特意细加论述。在全书中,我经常广泛地引用马克思和他的信徒的著作。这无疑是一种笨拙的表述形式,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设想人们都熟悉马克思主义的文献;许多极重要的著作,甚至马克思本人的著作,也迄今未译成英文,同时,许多有关的书籍和期刊,也只有在较大的图书馆中才能找到。此外,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有很大的分歧,而我又殷切地希望,不管有些读者对我自己的解释有多大的异议,我这些解释总不要给人以胡说八道的印象。引用《资本论》的地方,系取材于芝加哥市的查理士·克尔公司出版的三卷本。我想在所引用的段落中自行简化一些标点,并在几处有脚注标明的地方,改动了译文,以便更精确地表达德文原文的意思。除了介绍和分析其他作者的观点以外,我还试图解决一些久有争议的理论问题,并把一些在我看来至今尚未得到充分剖析的问题,也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体系之内。关于后者,请读者特别注意第十章(实现的危机)、第十二章(长期萧条?)、第十四章(垄断资本的发展)、第十五章(垄断和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和第十八章(法西斯主义)。主题的编排,遵循一定的程式,即从政治经济学的*抽象问题——价值论——开始,依次讲到当前人类社会的一些迫切问题。在此稿成书的各个阶段上,承我们的朋友和同事厚意,阅读了全部或部分的手稿,并提出了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其中,我想特别提起的有:厄里希·罗尔、路易斯·富尔、弗朗兹·纽曼、阿兰·r.斯威齐、罗伯特·k.麦尔登、斯文德·劳尔森、斯丹莱·摩尔等几位博士以及保罗·巴兰先生。我妻马克辛·雅波尔·斯威齐的批评,特别有益,不过她可以理直气壮地责怪我没有自始至终地接受她的批评。我*为感谢的是都留重人博士,我有幸在多年期间内,不仅同他就本书所包含的论题以及范围更为广泛的一些有关问题进行过多次的讨论。都留博士阅读了全部手稿,并在许多地方帮助我在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我很高兴,能够在附录中列入他对魁奈、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再生产表式的解释和比较。我想,这个附录对经济学家们应是极为有益的。不用说,对于我所表述的论点,或者分析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错误,上述各人,谁也不负任何责任。我把鲁道夫·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论》(1910年**版)一书的几页译文,用“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为题,列为第二附录。在英语国家中,现在流行着这么一种说法,说马克思主义不能理解和预见那些在今日法西斯国家中登峰造极的意识形态倾向。对于这种毫无根据的印象,人们哪怕只从这本在**次世界大战前的名著中摘录一点点,便可加以廓清。下列出版社,允许自下述各书中引用原文,对此,谨表衷心的谢意:芝加哥,查理士·克尔公司:卡尔·马克思著《资本论》三卷集;卡尔·马克思著《政治经济学批判》;路易斯·b.鲍丁著《卡尔·马克思的理论体系》。纽约,麦克米伦公司:莱昂内尔·罗宾斯著《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乔安·罗宾逊著《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纽约,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j.a.熊彼特著《经济周期》,**卷。伦敦,麦吐温有限公司;亚当·斯密著《国富论》,**卷。纽约,国际出版社:卡尔·马克思著《法兰西阶级斗争》;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著《1846—1895年,通讯集——选辑与注释》;弗·伊·列宁著《帝国主义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约瑟夫·斯大林著《列宁主义问题》;莫里斯·多布著《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保罗·m.斯威齐1942年8月1日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市邓斯特斋中译本前言现在要介绍给读者的这本书——《资本主义发展论》,是美国当代著名左翼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的代表作。斯威齐1910年生于纽约市,在哈佛大学受完高等教育,193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去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进修(1932—1933年),自此认识到,西方的主流派经济学,无助于理解20世纪的重大事变和社会发展趋势。然而,能够解释这些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在英、美又受到忽视和浅薄对待,这方面的英文出版物也极少。这就燃起了斯威齐要建立“严肃的和真正的北美牌马克思主义”的愿望。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发展论》,正是由这个愿望所结出的一个硕果。此书奠定了他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地位,也结束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多年教学生涯。虽然此后他也曾应康奈尔、耶鲁、斯坦福、曼彻斯特等大学和社会研究新学院之聘为客座教授,但他一生中*重要的事业是1949年创办左翼杂志《每月评论》,任该刊主编至今。在《每月评论》杂志社,他同几位志同道合者共事,发表了大量揭露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的文章和专著,其中*著名的有《作为历史的现在》(1953年)、《垄断资本》(与保罗·巴兰合著,1966年)、《繁荣的终结》(与哈里·麦格道夫合著,1981年)、《革命后社会》(1982年)、《马克思主义四讲))(1982年)。这些论著有非常广泛的影响。鉴此,日本现代经济研究会曾把斯威齐列为自魁奈以来30位大经济学家之一。在长逾半个世纪的学术研究活动中.斯威齐的兴趣始终集中在两个方面:分析以垄断、帝国主义和世界性为特征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探索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发展论》作为这两个主题的初期研究结晶,对斯威齐的研究方法、立论基础和独创见解,已有相当鲜明的反映。就方法论来说,此书继承马克思的科学抽象法和看待社会问题的历史(变革)眼光。因此,既遵循《资本论》第l卷所实践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步骤,以把握资本主义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家的积累冲动,又学习《资本论》第2、3卷所更多运用的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分析中纳入先前有意识舍象的某些因素,以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事物。斯威齐认为,通过这方法,可以对马克思来不及分析或语焉不详的问题作出自己的答案。关于立论的基础,斯威齐在这本书里,确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圭臬,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学说、利润率下降趋势、积累与劳动后备军理论、国家学说、资本积聚与集中学说以及资本主义过渡性学说等等。但同时,他也很注意历史上在马克思主义者内外部的论争以及当代西方学者对垄断资本主义运行的种种观察。书中有相当多的篇幅用于介绍、鉴别和评论各种相关的和相悖的学说,并有所扬弃和综合,其中特别受人注意的有:肯定和补充博尔特凯维奇在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问题上对马克思的修正(第七章)、介绍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实现危机”和“崩溃”问题上的争论(第十、十一章)、重申罗莎·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阶级调和论和“议会道路”论的批判(第十三章)以及吸收希法亭关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第十七章第2节)。书中附有日本经济学家都留重人的《论再生产表式》一文,这对读者理解魁奈、马克思和凯恩斯在再生产理论上的相通和相异之处,也有所帮助。可以说,斯威齐是在比较和鉴别中弘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是因为斯威齐遵循马克思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所以他处身于垄断资本主义大有发展的20世纪,便能联系实际而有相当出色的理论创新。在《资本主义发展论》中展开得较为深入的是提出一个以资本积累为动因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意谓永不满足的剩余价值贪欲,驱使资本家阶级不断地提高积累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于是,在消费方面就呈现为:一方面资本家阶级的消费增长落后于全部剩余价值的增长,同时新增积累中工资支付的部分在减退;另方面,消费品的产量却至少是同生产资料投入量同比例增长,结果就有消费量增长落后于消费品产量增长的趋势,迟早便有物价下跌和产量削减的经济危机,或是生产能力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的停滞;即使存在着抵消消费不足的因素,也未能从根本上将这趋势扭转。这个危机和停滞理论,既不同于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讳莫如深的资产阶级的(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论或小资产阶级的(如西斯蒙第)消费不足论,也不同于(多布和普利赛尔等所误解的)单纯利润率下降危机论,更不同于把生产同消费截然分开的杜冈—巴拉诺夫斯基的比例失调论。然而,与资本积累相联系的消费不足,又包容了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也体现了一种比例失调,所以,在斯威齐看来,这个危机理论既可以把散见于《资本论》各卷而看似不同的马克思的种种言论统一起来,又可以避免马克思主义者们各执经典一词而产生的混乱。对于资本积累过程的矛盾分析,又使斯威齐得以在本书中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作出创造性的和细致的描述。他指出,积累是垄断的正常伴侣,因为积累扩大了生产单位的规模,而规模经济效益正是促使竞争走向集中和垄断的基本动因;反过来,垄断把剩余价值从较小块的资本转向较大块的资本,这就提高了积累在一定量剩余价值中的比重。对价格高于均衡值、产量低于均衡值的垄断资本来说,高额利润本已有了保证,现在垄断提高了积累率,有招致利润率下降的可能,垄断组织更不愿意在自己的禁脔内使用其积累,而宁可将新资本投于行业之外或国外的竞争性领域,并且更注意采用节约劳动力的新技术,这就加剧了竞争性领域中利润率下降和消费不足的趋势,即增添了危机和萧条的诱因。斯威齐对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有着比马克思和列宁更具体的分析。由此,斯威齐又为列宁在1916年提出的著名命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注入了新的内容。例如,他指出:保护贸易的政策,有时不是自卫,而是进攻,即便利本国垄断资本对外国倾销;资本输出诚然是在国内投资机会不多且民众贫困的条件下进行,但国内投资机会减少和民众贫困又恰恰是由垄断资本的对外投资决策(追求较高边际利润率和减轻国内劳动力市场压力)所造成;帝国主义固有其经济、政治根源,也有垄断资本所歪曲和煽动的民族主义意识在作祟。斯威齐对帝国主义一个特殊形式法西斯主义的剖析(第十八章),无疑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前所未言的;对帝国主义极限(第十七章第6节)的界定,也应该说颇有新意。至于他在书中所展望的资本主义的末日,虽然曾受到很多非议,也未为事实所证明,但总还是一种创见。由上可见,斯威齐的《资本主义发展论》,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为副题,却不仅是一本在英语国家中普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材,也是用马克思的方法与基本原理解释当代资本主义运行的专著。所以,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全世界学者的注意,不但多次重印,且被译成多国文字。随之而来的,当然是纷纷的批评和讨论。抑扬中明辨了许多问题,也留下了未解的纽结。例如,博尔特凯维奇在“转形问题”上的修正,经此书介绍和补充之后,引起了长达20年的论战(有人说这是经济学中一阵“空忙”);书中提出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学者中更有多方面的广泛反响,连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者莫里斯·多布在为本书英国版(1946年)作序时仍表示对此论有怀疑;书中有谓,由于垄断组织有日益充裕的内部融资,新证券发行将日趋萎缩,产业资本家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将降低,故“金融资本”这个词可以废弃(第十四章末段),对此也有尚未了结的笔墨官司户;还有,对资本主义未来的展望,尽管斯威齐在本书第二次印刷时(1946年)已经改变了初版的一些提法,但基本的观点依然是英美的“和平过渡”,这在马克思主义者中也不易取得共识。限于“前言”的篇幅和译者的水平,我们不能在这里详尽介绍更多的书评。不过,联系1990年以来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历,不妨再提出两点“马后炮”式的质疑:一是书中所十分强调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使用价值的计划生产和境内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所显示的优越性和吸引力(第十九章第2节),是否自这个制度建立之日起就是如此,而无须经过体制的调整与改革来保持这种优势?二是调整与改革,如果包含有价值规律的利用和某种市场经济的实行,那么,斯威齐在本书中所表述的一个命题——“价值和计划相对立的程度,也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一样”(第三章第4节)是否还能成立?尽管这本书有这样那样需待商榷的问题,但就其在资本主义堡垒中中肯而透彻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历史功绩来说,和就其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与基本观点来解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成就来说,它都不失为经济学领域中一本值得研读和于人有益的好书。我们正因为这个缘故而乐于接受翻译的邀约,但我们的拙陋译笔可能不足以表达书的精意。不当之处,还望读者高明批评指正。陈观烈1993年2月序第二次印刷本序导言**篇价值与剩余价值**章马克思的方法一、抽象法的应用二、马克思思想的历史性质第二章价值质问题一、引言二、使用价值三、交换价值四、劳动与价值五、抽象劳动六、价值理论中量的方面与质的方面的关系七、商品的拜物教性质第三章价值量问题一、**步二、竞争的作用三、需求的作用四、“价值规律”与“计划原理”五、价值与生产价格六、垄断价格第四章剩余价值与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二、剩余价值的来源三、价值的构成四、剩余价值率五、资本的有机构成六、利润率第二篇积累过程第五章积累与后备军一、简单再生产二、积累的源泉三、积累与劳动力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四、马克思的解答——劳动后备军五、资本主义进程的性质第六章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一、马克思关于这个规律的系统表述二、起反作用的各种因素三、对本规律的一个批评第七章价值转化为价格一、问题的提出二、马克思的解答三、另一个解答四、博尔特凯维奇方法的一个推论五、价格计算的重要意义六、为什么不从价格计算开始?第三篇危机与萧条第八章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一、简单商品生产与危机二、萨伊定律三、资本主义与危机四、危机的两种类型第九章与利润率下降趋势相联系的危机第十章实现的危机一、比例失调引起的危机二、消费不足引起的危机附录第十一章崩溃问题的争论一、引言二、爱德华·伯恩施坦三、正统派的反击四、杜冈-巴拉诺夫斯基五、康拉德·施密特六、考茨基在1902年的见解七、路易·b.鲍丁八、罗莎·卢森堡九、战后的各种态度十、亨利克·格罗斯曼第十二章长期萧条?一、引言二、资本主义扩张的条件三、抵制消费不足趋势的各种力量四、一定是消费不足占优势吗?第四篇帝国主义第十三章国家一、经济理论中的国家二、国家的首要职能三、作为一个经济工具的国家四、政体问题五、国家作用的评价第十四章垄断资本的发展一、资本的积累二、资本的集中三、股份公司四、卡特尔、托拉斯与合并五、银行的作用第十五章垄断与资本主义运动规律一、垄断与价格二、垄断与利润率三、垄断与积累四、垄断与流通费用的提高五、结论第十六章世界经济一、总的考察二、竞争时期的经济政策三、经济政策的转变第十七章帝国主义一、引言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与种族主义三、帝国主义与各阶级四、帝国主义与国家五、重新分割世界的战争六、帝国主义的极限第十八章法西斯主义一、法西斯主义的条件二、法西斯主义的得势三、法西斯的“革命”四、法西斯主义下的统治阶级五、法西斯主义能排除资本主义的矛盾吗?六、法西斯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吗?第十九章未来的展望一、自由资本主义改良的前景二、世界资本主义的没落附录一关于再生产表式问题附录二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译名对照表
《资本主义发展论》分为四篇,介绍了第二国际理论家在“实现危机”和“崩溃”问题上的争论、重申罗莎·卢森堡对修正主义的阶级调和论和“议会道路”论的批评以及吸收希法亭关于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观点等内容。
正面战场晋绥抗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 本书特色 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国军发动大会战二十二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
人生三十六计 本书特色 人生的经历和目标虽然不尽相同,但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没有人一帆风顺,而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方法方式也就不同,成功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智慧...
军服视觉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克里斯·麦克纳布编写的《军服视觉百科全书( 精)》介绍了从18世纪末到现在的全世界所有著名部 队的军服,包括了七年战争、美国南北战...
帝王治国语录(全彩典藏图本) 本书特色 帝王是人间权力的主宰和象征。秦始皇从古代天皇、地皇、泰皇的名号中去掉一天、地、泰一字,留下一皇字,采用上古一帝一的号位,...
列奥施特劳斯的政治观念 本书特色 施特劳斯是一位拥有独一无二的和令人困扰观念的哲学家,他自己并不想将这些观念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本书的意图是要解释他的隐秘哲学。...
纷乱日本南北朝:室町太平记 本书特色镰仓幕府灭亡后,因不满后醍醐天皇所建立的“建武新政”, 以倒幕功臣足利尊氏为首的各地大名豪族起兵将后...
中国共产党历次党章汇编(1921~2002) 内容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
公共政策分析.理论与方法 内容简介 公共政策是二战后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新研究领域,它的出现为人们解决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政道与治道 本书特色 《政道与治道》同《历史哲学》成一经一纬之关系,以十章篇幅将《历史哲学》中未能系统化的思路疏通成严整的哲学体系,并予以进一步的提升,正如作者...
中日战争第五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内容简介 1北洋大臣李鸿章为朝鲜定期开禁允准米粮出口咨光绪二十年二月二十九日(1894年4月4日)2北洋大臣李鸿章为...
公共领域与宽容 内容简介 本书对公共领域与宽容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与梳理。认为“文化”与“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两个支撑点,中国古代也存在公共领域,宽容是公共领域的生...
从陆地迈向海洋,是人类历史的关键一步。最早的航海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探险和贸易的推动下,航海的范围逐渐延伸。
大国之道-中国凭什么实现强国梦 本书特色 ★ 里程碑式的经典之作 ★ 像圣经一样给人带来改变 ★ 什么是可持续、可检验的发展之路 ★ 为科学精神考名责实 ★ 纵...
非常轨迹-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 本书特色 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早已为世人耳熟能详,但艺术概括的故事却往往简化了历史的本来所具有的丰富...
横跨60年,相隔万里两代军人,不变的军魂乔治生于军人世家,长大后踏上了与祖辈相同的道路。他曾雄心壮志,却在风沙漫天的伊拉克
重庆大轰炸纪实 本书特色 “重庆大轰炸历时之长、轰炸范围之广、造成灾难之深重,在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在人类史上实属罕见。本书作者花15年时间,广泛阅...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39随枣会战血染鄂西北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1939血染鄂西北:随枣会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39年5月...
《终身制职业》:为国尽忠,终生为业。一部真正关于军人,关于热血、男人与忠诚的铁血文学。《终身制职业》以一种另类的思维模式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中共(三大) 内容简介 《中共三大》《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是由《岭南文库》编辑委员会和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合编的一套全面介绍岭南文化的知识性丛...
2013扫黄打非大扫描 本书特色 由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编著的《2013扫黄打非大扫描》汇集了2013年各大媒体关于“扫黄打非”的相关报道,从媒体角度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