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作者:柳诒徵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年:2010-01-01

评分:4.9分

ISBN:9787807612667

所属分类:民俗文化

书刊介绍

中国文化史 目录

绪论
**编上古文化史
**章中国人种之起原
第二章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原
第四章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文字之兴
第六章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衣裳之治
第八章治历授时
第九章唐虞之让国
第十章治水之功
第十一章唐虞之政教
第十二章夏之文化
第十三章忠孝之兴
第十四章洪范与五行
第十五章汤之革命及伊尹之任
第十六章殷商之文化
第十七章传疑之制度
第十八章周室之勃兴
第十九章周之礼制
**节国土之区画
第二节官吏之职掌
第三节乡遂之自治
第四节授田之制附兵制
第五节市肆门关之政
第六节王朝之教育
第七节城郭道路宫室之制
第八节衣服饮食医药之制
第九节礼俗
第十节乐舞
第十一节王朝与诸侯之关系
第十二节结论
第二十章文字与学术
第二十一章共和与民权
第二十二章周代之变迁
第二十三章学术之分裂
第二十四章老子与管子
第二十五章孔子
第二十六章孔子弟子
第二十七章周末之变迁
第二十八章诸子之学
第二十九章秦之统一
第三十章秦之文化
第三十一章汉代内外之开辟
第三十二章两汉之学术及文艺
第三十三章建筑工艺之进步
第二编中古文化史
**章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佛教人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佛教之盛兴
第十章佛教之反动
第十一章隋唐之统一及开拓
第十二章隋唐之制度
第十三章隋唐之学术文艺
第十四章工商进步之特征
第十五章隋唐之佛教
第十六章唐宋间社会之变迁
第十七章雕板印书之盛兴
第十八章宋儒之学
第十九章政党政治
第二十章辽夏金之文化
第二十一章蒙古之文化
第二十二章宋元之学校及书院
第二十三章宋元间之文物
第二十四章河流漕运及水利
第二十五章明儒之学
第二十六章明之文物
第三编近世文化史
**章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西教之东来
第三章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第四章西方学术之输入
第五章清代之开拓
第六章满清之制度
第七章清初诸儒之思想
第八章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第九章学校教育
第十章考证学派
第十一章国际贸易与鸦片之祸
第十二章内治之腐败及教匪发捻之乱
第十三章外患与变法
第十四章译书与游学
第十五章机械之兴
第十六章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
第十七章法制之变迁
第十八章经济之变迁
第十九章*近之文化
后记

中国文化史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国人种之起原;洪水以前之制作;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原;政法之萌芽;文字之兴;洪水以后之中国等。

中国文化史 节选

《中国文化史(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中国人种之起原,盖不可考。其故有二:(一)无文字之证。研究历史,自来皆依据文字。吾人今日所知之文字,仅能及于商周之时世所传夏代文字,多不可信……(二)无器物之证。仅据文字以考史事,不过能识有史以后之事……欲推测人种之起原,必须得未有文字以前之器物以为证……盖占器湮沉,仅从浮土中略得数事,不足据以考史也。

中国文化史 相关资料

中国人种之起原中国人种之起原,盖不可考。其故有二:(一)无文字之证。研究历史,自来皆依据文字。吾人今日所知之文字,仅能及于商周之时世所传夏代文字,多不可信,所读之书,大抵周秦以来之书。周秦之人之去太古,不知若干万年。视吾人之去周秦之年岁,不止十百倍蓰。故虽周秦人相传之说,不能尽信为正确之史料。后世穿凿附会之说,更不足言。(二)无器物之证。仅据文字以考史事,不过能识有史以后之事,其未有文字以前之史事,仍无从考证。故欲推测人种之起原,必须得未有文字以前之器物以为证。近世东西学者,若劳夫尔及鸟居龙藏等研究中国各地所发见之石器,多不能定其时代,且谓其未必为中国民族之石器。盖古器湮沉,仅从浮土中略得数事,不足据以考史也。周秦之人,已知此理。故其推论古初,约有二法:(一)约举其理。《易·系辞》:“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乾凿度》:“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中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亦见《列子·天瑞篇》。盖袭《乾凿度》文。”古无文字,无名号,无年代,故人类起原之时,不可确指,仅能以理想推测其发生次序如此。今人以地质及古物,推人类之年代及进化之次第,亦仅约计,不能如有史以后之事实,可确指其距今若干年,在何地有何事实也。(一)斥言其诬。《列子·杨朱篇》:“杨朱曰:太古之事灭矣,孰志之哉?三皇之世,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闻或见,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太古至于今日,年数固不可胜纪,但伏羲以来,三十余万岁,贤愚好丑,成败是非,无不消灭,但迟速之间耳。”此论极诋历史为不可信。盖谓吾人于目前之事,亦不能尽得其真相,况欲上考太古乎?其谓“太古灭矣,孰志之哉”,亦可见有史以后,虽不能谓史事完全真确,尚可确知有人志记;有史以前,既无人为之记录,但凭后人推测,则更属渺茫矣。后世治历史者,因亦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