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谒先哲书

九谒先哲书

作者:夏中义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2000-09-01

评分:4.5分

ISBN:7806462384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九谒先哲书 目录


1学统的分娩及其人格载体/谒梁启超书
2价值位移:从青年到晚年/谒王国维书
3用生命践履碑铭/谒陈寅格书
4人海沉浮非书生所宜/谒吴宓书
5启蒙巨匠与“上卷先生”/谒胡适书
6生于斯死于斯的史家悲剧/谒吴晗书
7史诗之烈诗史之哀/谒闻一多书
8世纪圣人的精神遗体/谒冯友兰书
9清华薪火的百年明灭/谒王瑶书
附录

九谒先哲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夏中义先生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学和思想史的学者,在本书中他以后辈向先贤求教并提问的方式,研究有清华背景的九位先贤的学术遗产,并触摸先贤们学术背后的灵魂。九位先贤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胡适、吴晗、闻一多、冯友兰、王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可惜今天的清华再也找不到这种份量的人物了。

九谒先哲书 节选

王国维先生:
当后辈伏案写这封没有地址的信时,丝毫不觉先生仙逝甚久;相反,后辈不时颖悟先生还活着,活在世界学术史,更活在二十世纪中国学人意蕴幽邃的价值自省中。
今夕已是1997年。1997,无论对先生,还是对本世纪中国人文学术,皆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年头。对个人而言,既是先生诞辰120周年(1877-1997),又是先生忌日70周年(1927-1997);对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而言,则先生华诞当预示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光辉序幕,而先生自沉则铸成中国学术史永恒的悲悼。
先生,后辈曾在年前出一拙著《世纪初的苦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旨在探询先生美学与叔本华哲学之关系,嗣后学界有人称后辈为“王学专家”,我当退缩:“不敢!”后辈明白先生学涯如海,浩瀚精湛,后辈不过偶尔涉足,汲一勺水,置于美学试管蒸馏、辨析而已。这就是说,后辈主要关注先生年轻时(1904-1908)的成果,至于辛亥革命(1911)后,先生已逐步转向戏曲史,小学,甲骨文,古史,边疆历史地理等研究,这就不是后辈的现有知识结构所能容纳且消化的。不瞒先生说,当后辈去母校藏书楼,初次面对先生数十卷铁灰封面的遗书时,后辈竟像失语症患者似地惊愕,唯有肃立起敬!……后辈惊叹先生的学术疆域竟能拓展到如此辽阔广漠之境,且仿佛有上帝的手指,占铁成金,任何古奥、冷僻的学科或课题,一经先生点拨,便顷刻光华熠熠,傲啸青史。后辈相信,若着眼于某学科或课题的单向掘进,会有人超越先生的;但若着眼于先生的终身成就或整体业绩,则后辈敢说,如此极具天赋的、纪念碑式的学术全才,二十世纪中国学界尚未能克隆出王国维第二。
后辈探究先生美学之*深体会有二。一、先生所以能在二十世纪初便身兼二职,既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又是中西美学关系的开拓者,堪称“创世纪”,是因为先生的学术动力源自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先生的人本——艺术美学本是对灵魂历险的学理延伸,亦即学术研究与价值追求在先生眼中当是一回事;这便表明,二、先生在年轻时,已将学术当做价值本位即第二生命来珍重了,先生的学术禀性已是对“现代学统”的精彩的人格演绎了。后辈曾说过,由乾嘉学派所孕育的“现代学统”胚胎是在梁启超的思想子宫发育得*好,现在又想说,曾被康有为等“今文学派”所中断的学统气脉是在先生身上才得以传承。
于是问题就来了:既然先生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年轻时便对学统有高度自觉,则何以在辛亥年后要毅然诀别自己曾倾心的文哲之学?何以至晚年(1923)会屈尊应召到紫禁城任废帝之“陪读”?又何以在北伐军威逼京城时(1927)拖着前清长辫而自尽深渊?……后辈拨撩先生之创伤诚属不敬?亦知不宜因此惊扰先生之安息,但,先生70年前留在湖畔的那片去意绝然的悲抑背景,至今仍烙着后辈心头在吱吱冒烟,实为忍无可忍,乞惊。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