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作为欧美汉学中宋明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哈佛大学大型中国研究数据库的主持者,《历史上的理学》(“neo-confucianism in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是包教授十余年来在这个领域的*重要著作,而今年六月包弼德教授也因此书荣获哈佛大学的walter channing cabot fellow殊荣。
作者简介:
包弼德(peter k. bol)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查理斯·卡威尔(charles h. carswell)讲座教授,他同时也主持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ese historical gis) 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著作包括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1992,中译本《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并合编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2006) 以及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1998) 等书。包弼德*近十余年的研究专注于讨论理学的历史角色,以及从地方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在这部书中,包弼德教授不仅将理学视为对历史现状的一种回应,更将其视为塑造着中国过去数百年历史的一种“主要角色”。在他看来,中国的理学运动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一种潜在的或公开的政治批判立场。这一运动给在野的或体制外的士绅精英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从而使他们拥有了独立的权威。
——韩明士(robert p.w.hymes)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通过对理学产生与演变的历史条件的考察,为我们揭示了自宋到清一千年中国历史演变的脉络。本书破除了过去许多中国思想史研究中那种就思想而研究思想的藩篱,并突破了以往许多中国历史研究者“画时(代)为牢”、仅关注莱一朝代情况而不顾及前后的局限,因此堪称一部跨领域、长时段研究的佳作。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历史上的理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探讨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历史走向所起的作用。与纯粹从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以致无暇顾及历史背景的研究比较,此书为读者揭示了理学作为士人的一种选择如何产生并传播开来而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另外,与从社会史或政治史入手,探讨理学如何受历史进程的影响,却对其义理核心存而不论的研究比较,作者对哲学观念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使得他能够说明理学家的社会改革方案为何会呈现如此的面貌,以及方案为何会被广大士人群体所接受。作者的研究成功地表明,缺乏对义理的认真对待,我们将无法真正理解理学家的政治与社会行为;而缺乏对理学家所生活的社会加以掌握,我们亦无法真正了解历史上的宋明理学之面貌。
包弼德(Peter K. Bol),是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的查理斯·卡威尔(Charles H. Carswell)讲座教授,他同时也主持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ese Historical GIS) 以及《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其著作包括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hina (1992,中译本《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并合编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 (2006) 以及Confucianism and Ecology (1998)等书。包弼德最近十余年的研究专注于讨论理学的历史角色,以及从地方史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道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特色 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丰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
中国哲学原论(上下 原道篇) 本书特色 《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专论中国哲学中*根本具统摄性的道之范畴。先秦哲学,儒墨老道法诸家之道;魏晋神仙炼养,公羊春秋褒贬...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本书特色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从中世纪开始,描述了 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经济发展以及宗教对现时代产 生的重大影响,着重说明所谓的...
《钱穆先生全集(第1辑)(新校本)(套装共16册)(繁体竖排版)》包括《墨子惠施公孙龙》、《论语文解》、《宋代理宋代理学三书随劄》、
《红楼梦》真作者是谁?什么是红楼梦的真意旨?这些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又一力作,第一部分作者以梦为切
禅的智慧:禅诗百首 目录 总序:禅是智慧自序**章禅言诗——不离文字之禅1庐山东林杂诗2游石门诗3登石室饭僧诗4展敬上风林寺5观影元非有6左手握骊珠7题大禹寺义...
本书为《古代经注》系列中的一卷,包含基督教重要思想家,包括奥利金,德尔图良,哲罗姆,奥古斯丁,大格里高利等,对圣经中《出
风风雨雨一百年-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精装珍藏版 本书特色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唯一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
奇门与四柱 目录 序前言**章 奇门遁甲基本理论**节 奇门遁甲的起源第二节 奇门遁甲术的纲领性篇章《烟波钓叟赋》第三节 奇门遁甲模型的结构第四节 论奇门遁甲中...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 本书特色 康德编著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共分三章分别是:**章: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第二章:从通俗的道德哲学过渡到道...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 本书特色 《魏晋玄学论稿(增订版)》是作者汤用彤有关魏晋玄学的主要著述。除去《魏晋玄学论稿》,还收有《魏晋玄学讲课提纲》和《魏晋玄学听...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本书特色本书以科学的分析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我们解读了历史上*伟大的老师和他一群出色的学生平日的言行故事,再现了孔子作为一名教育家以及孔子与学...
韦伯作品集——古犹太教(11) 内容简介 一个令所有对世界历史特别是对宗教文化感兴趣的人觉得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古犹太教的神耶和华,不仅不保卫自己所选择的民族(...
《范畴篇解释篇》包含《范畴篇》和《解释篇》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工具书》一书中较短的两篇。《范畴篇》叙述了逻辑学理论,
神药之殇-道教丹术转型的文化阐释 内容简介 道教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诠释意义,在过去是长期被忽略或低估的问题。这可能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面对近代命运中国人所...
国学并非一门专业、一个科目,而是各种学问生发的土壤。从大处说,国学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了解本国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可以避免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内容简介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
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上.下册) 本书特色 本书是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专著。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阳明心学,这种尝...
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考察哈贝马斯、阿伦特、施米特、伯林、波普尔、柯拉科夫斯基、斯金纳、波考克等西方思想家与学者的研究著述...
楞严大义今释 本书特色 历史文化,是我们*好的宝镜,观今鉴古,可以使我们在艰苦的岁月中,增加坚毅的信心。试追溯我们的历史,就可以发现每次大变乱中,都吸收了外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