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修订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修订版)》内容简介:众所周知,汉代在我国历史上是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时期,也是形成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和纯粹时期。汉代乐舞绚丽多彩,对后世影响深远。但是在以往的乐史著述中,汉代的音乐是个薄弱的环节,其本有的辉煌与叙述的简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而今人对于汉代乐舞的研究也主要局限在乐府、鼓吹乐、相和歌等为数不多的显课题上。与此相反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考古技术的进步,大量的汉代音乐文物随之出土,这些文物包括:大量的乐器实物、乐舞壁画、乐舞画像石(砖)等等,这些真实的、宝贵的文物与文献记载的粗疏简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汉代乐舞文化不为人知的、令人惊诧的另一面,同时也为艺术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手实物资料。
萧亢达 广东省梅州人,1938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早年在甘肃省文物队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后到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从事教学工作,1991年受聘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任馆长,1995年到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任所长。曾任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汉画学会理事。学术研究以汉代考古为主。
《白先勇经典作品》的作者白先勇,一九三七年出生,广西桂林人。一九五一年随其父白崇禧到台湾。一九六一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现代文学的细节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需要史料基础,无史料基础则一切研究难免空疏。史料基础中尤其要注意细节。一般来说细节很难编造,所以好的历史研究一定有丰富...
小说课堂 本书特色 小说是这样一种文体,感性、复杂、神秘莫测:可宏大,可精巧;既能塑造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又与你所身处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虚构中展现着真...
《儒林外史》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功名富贵制度和封建统治思想牢笼下的精神危机;文化精英的追求和失落;原型、素材和小说的纪历特征;现实主义的讽刺艺术;《儒林...
创新思维法 本书特色 本书可用作中小学开设的有关“创新”内容的课程教材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课外阅读读物。创新思维法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激发青少年...
仲夏夜之梦 内容简介 本书是民国女作家关露女士的一本小说集,共收作品7篇全是精品。她的小说反映自我,呼吁社会解放。讲述了那个非凡年代里许多复杂的故事。曾经影响一...
红楼梦程甲本探究-纪念《红楼梦》程甲本刊行2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本书特色 2011年9月28日,北京曹雪芹学会主办了“纪念《红楼梦》程甲本刊行22...
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 本书特色 《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选取林纾、苏曼殊、郁达夫、徐志摩、郭沫若、蒋光慈、萧军作为一代作家的代表,以他们的个案探讨3...
曾国藩(全三册) 本书特色 《曾国藩》(套装上中下册)曾国藩无疑是近代中国*显赫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之一: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
美的历险 本书特色 本书以翔实的史料和生动的文学语言,描述了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概况,是一部独具特色的艺术史论专...
诗论 本书特色 《诗论》是艾青久享盛名的诗歌论著。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把真善美作为品评诗歌的美学纲领,系统研究诗歌创作欣赏的内在以及外部规律,作出关于“...
四十三年逨鼎 本书特色 《四十三年逨鼎》:盛世吉金·一九四九年后出土铜器铭文书法系列四十三年逨鼎 节选 《四十三年逨鼎》内容简介:商周铜器的出土,西汉时期便有记...
王興非常喜歡白先勇的「上摩天樓去」,「安樂鄉的一日」,和「永遠的尹雪艷」;說那是嚴謹加上才華的成品。歐陽子說白先勇只是寫
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全书文采激扬、思路清晰、论证有序、资料翔实、确系一本值得一读的文论著述,也是一本开启中国文化诗学研究的原创读本。有...
中国文学史稿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学史稿(上下)》是冯其庸先生1956年到195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授课时写的讲义。当时讲课对象是人大新闻系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了解...
中医必读百部名著:医经卷 内容简介 中医名著浩如烟海,积淀了数以千年的精华,养育了难以计数的英才,昭示着绚丽无比的辉煌。历史证明,中医的成才之路,非经典名著滋养...
晚照楼论文集 本书特色《晚照楼论文集》初版于1981年,为马茂元先生的文学论文选集,是马茂元先生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作。全书汇集了马先生鼎盛之年的18篇代表论文,...
水浒词典 本书特色 水浒词典,让你领略一百零八名好汉的忠肝义胆、快意恩仇、替天行道的英雄气概!水浒词典 内容简介 《水浒字典》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对《水浒传》进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分上、中、下三册,由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主编,国内学界有影响的专家学和学术带头人参加编写,可以说集国内近代和现...
鲁迅批判 本书特色 在这本书里,作者李长之是站在批评家的立场上,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站在“养育于‘五四’以来新文化教育中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