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革命确实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调,是主导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符码。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作为历史研究者,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们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溶铸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本书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开。
“革命”与“反革命”被扩大化为非常宽广层面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阶级较量。不同政党以及同一政党内部的不同派系之间,争夺并试图垄断对“革命”话语的诠释,同时将“反革命”的头衔加诸不同政见者和敌对党派之上。唯己独“革”,唯己*“革”,唯己真“革”,甚至视革命同路人为危险的竞争对手。1920年代的“革命”与“反革命”话语既带有浓烈的专断性,又富有浓烈的任意性。在此基础上开始凝固成一种新的“革命”政治文化。点击免费阅读更多章节: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内容简介:194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国内史学界有关中国近代历史的书写,基本上等同于中国革命史的书写。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革命确实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调,是主导整个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符码。在业已告别革命的今天,作为历史研究者,不能仅仅简单地放弃、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们曾经长期沉迷的观念,而有必要追问,那些早已溶铸成为我们思想价值观念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又是如何演变的?《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开。
第一章 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新青年》(首卷名《青年杂志》)创刊为开端,以“民主”、“科学”为旗帜。这一说法,早已成为学界认同的经典表述。然而,在“新文化运动”这一概念最初流传之际,时人心目中的“新文化运动”多以五四为端绪,而且身历者所认知的“新文化”、“新思潮”,其精神内涵既不一致,与后来史家的惯常说法亦有相当的出入。后来史家所推崇、所眷顾的一些思想主张,在当时未必形成多大反响,而当时人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却早已淡出了史家的视野。数十年来,学界对以《新青年》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之历史叙事,日益趋同。陈平原即注意到,中外学界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历史的叙述,差异最小的是关于《新青年》部分。他举美国学者周策纵与中国学者彭明的研究为例,说明即使是政治立场迥异的学者,对《新青年》历史功绩的描述亦颇为接近。与此同时,学界对《新青年》文本的诠释仍不绝如缕,更有历久弥新的趋向。依据留存下来的《新青年》文本解读其思想意蕴,是既存研究较普遍的范式。而思想演变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则多为研究者漠视。《新青年》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景从如流;“新文化”亦非一开始就声势浩然,应者云集。《新青年》从一“普通刊物”发展成为“时代号角”,“新文化”由涓涓细流汇成洪波巨浪,实都经历了一个相当的“运动”过程。过去较多关注“运动”的结果,而不太留意“运动”的进程。对“运动家”的思想主张非常重视,对“运动家”的文化传播策略与社会环境的关联互动则甚少注目。本章拟以《新青年》为视点,综合考察《新青年》同人、论敌及局外各方的不同认知,尽可能“重返”五四前后的历史现场,从“过程”的描述中着力“还原”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本相。一“普通刊物”今人的视线,早被“一代名刊”的光环所遮蔽,甚少注意陈独秀于1915年创办《青年杂志》时,其实并没有什么高远的志怀和预设路径。《青年杂志》没有正式的“发刊词”。创刊号上只有一简单的“社告”,内中除申言“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以及“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外,其他均属于编辑体例的具体说明。《社告》,《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创刊号首篇是陈独秀撰写的《敬告青年》一文。该文虽有几分“发刊词”的意味,有人将《敬告青年》视作《青年杂志》的正式发刊词。参见唐宝林、林茂生编《陈独秀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第68页。但其所揭示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1997~199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先后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等。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 本书特色 本书共收入30篇文章,划分为三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党的先进性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和相关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内...
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提升党员干部意识形态能力 本书特色 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一些大的贪腐案件中看,在通报这些干部的问题时,总是把“理想信念缺失、宗...
现代化视野中的早期市民社会:苏州市民公社个案分析 内容简介 现代化转型成功的一个关键标志是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历史表明,先天具有扩张本能的国家只有在与市民社...
1949-2010-新中国和日本关系史 内容简介 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遏制政策,毛泽东、周恩来等将新中国外交的突破口选在和过去的宿敌日本方面。为打破美国...
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一辑 本书特色 本书是“帝国三部曲”的*后一部,主要论述从“财产共和国”(republic of property)走向“大同世...
王牌部队系列:十大精锐旅 本书特色 中国人民解放军至今已走过80年的光辉历程。80年来,这支人民军队书写了一页页不朽的篇章,创造了一个个炫目的辉煌。当然,*精彩...
以热爱战胜恐惧 中国式领导力发展大纲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化地阐述了作者对中国企业家领导力的研究和思考。作者所创建的领教工坊在促进企业家彼此沟通交流的&ldquo...
《唐代政治史略稿(手稿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版,isbn:7532503135.定價8.5元。書影:https://img3.doubanio....
党务工作常用文书实用手册(新编本)(根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修订)/组织工作基本丛书.工作手册系列 内容简介 党务工作常用文书实用手册(新编本)(根据党的精神修订) ...
夏商社会生活史 本书特色 夏商人们一日两餐,食物有粟、黍、麦、稻、高粱、人豆等“六谷”以及蔬果、肉类食品与水产品。酒的消费量甚大。卜层社会的“食礼”,从礼器名数...
康熙圣思录 本书特色 配以258幅彩图,图文并茂,再现康乾盛世。是康熙的教子格言,更契合当今政治经济形势:简以致廉、整肃吏治、弘扬孝道、去浮躁沉心潜学。具有深远...
社会主义通史-第七卷 内容简介 从历史来看,我们党是从领导革命夺取政权到执政搞建设,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搞建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搞建设,经历了“两次...
尼赫鲁建国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永平博士的这部著作,集中探讨尼赫鲁的建国思想。该书将尼赫鲁建国思想归纳为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世俗主义和不结盟思想,清理其来源,阐述...
中共隐蔽战线的卓越领导人李克农 本书特色 本书记述了我党隐蔽战线的领导人李克农一生的革命经历。包括在白色恐怖中领导特科、在反“围剿”和长...
《共享经济:迈向理性和规范》内容简介: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依旧保持高速增长,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新动能,有力地
谭安奎,1977年生,湖北巴东人。1999年和2002年分别在武汉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执教于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
中日战争(8) 目录 一丰岛海战附录击沉高升号事件二牙山之役(一)向牙山进发(二)安城渡激战(三)成欢大捷(四)占领牙山据点三平壤之役(一)一般方略与行军计划(...
中国和俄罗斯的故事 本书特色 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也不是普普通通的文集,而是凝聚着作者们多年心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故事汇。在原版19位中国作者共同创作的基础上...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 内容简介 这里收入的是作者*近五年来撰写的关于1945~1953年中苏关系和朝鲜战争研究的部分论文,以及经过作者本人收集、挑选、整理和注...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内容简介 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问世以来,广大读者迫切要求出版马列著作的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