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艺术家(第2辑)

东方艺术家(第2辑)

作者:王静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年:2010-01-01

评分:5分

ISBN:9787802258532

所属分类:艺术理论

书刊介绍

东方艺术家(第2辑) 内容简介

方力钧隐秘的草根状态使他更加自在;洪磊营造时常令他神游万里的内心图景;祁志龙将难忘的复杂情感叠加到当代的消费女性身上;陈曦将视角放在了对社会化图景的持续关注上……

东方艺术家(第2辑) 本书特色

方力钧
我从不把自己的画独立起来看,因为每一幅画都是我的关键,记录着一个人思维的进程。等到有一天,我把所有画作放在一起,人们就会恍然大悟,它们呈现的是一个画者的一生。
洪磊
从中国传统入手,我只是把我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内心的一种存在展示出来。
祁志龙
我喜欢的*本质的东西,都是跟优雅、漂亮、优美有关。
陈曦
我感觉再往下做,会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选择,包括对一些材料、手段的使用,比如说玻璃、摄影、电影等。

东方艺术家(第2辑) 目录

方力钧
方力钧·舒可文对话录
流经存在的河——方力钧艺术进程管窥
方力钧的“野生”状态
洪磊
唯美遗落的风景
洪磊,追梦人
往事已成空,雁过留何痕?——洪磊的艺术故事
祁志龙
政治和时尚的娇态——栗宪庭·祁志龙对话录
祁志龙与“后波普”
陈曦
陈曦:图画“中国记忆”
陈曦:这些艺术,那些变化
陈曦的历史油画
冷眼的琐碎与表达的放纵——对油画家陈曦的世俗情怀的—种体认

东方艺术家(第2辑) 节选

《东方艺术家(2)》内容简介:1979年9月末,中国美术馆外小公园的栅栏上挂满了画和雕塑,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和看热闹的人聚拢在一起。这是被称为中国现代艺术肇始的“星星画会”的**次展出。与一墙之隔的美术馆内的作品相比,这个展览的作品格调迥异,没有了步调一致的革命情绪,更多的是个人化的情感表露。“星星画会”就像一颗流星,仅闪烁了一下便消失在历史中,而对中国当代艺术而言,那仅仅是个开始。从那时起,中国的艺术家开始了对艺术形式和既往传统的自发的觉醒,并且随着国家开放的节奏,大量的海外艺术信息进入中国艺术家的视野,艺术界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活跃和语言变革的时代,艺术界也随即涌现出了为数众多的当代艺术拥趸。艺术家是一个需要不断自我发现的角色,我们习惯于将艺术家视为一种职业,在与众多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艺术对于他们,就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东方艺术家(第2辑) 相关资料

插图: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艺术群体,历经动乱时代的文化思潮,思维变得纤细而敏感,他们带着救赎的愿望、玩笑的丰痴、伤痕文学的余味,以及对于西方艺术的介入和融通,找寻内心皈依的理由。执著于对一个特定时代的回顾,或沉浸在自身体验的记忆写生当中,或借鉴新媒体手段成就全新的艺术语言,或站在实验的桥头寻找突破的出口。方力钧,中国“后八九”新艺术潮流最重要的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面旗帜,“玩世写实主义”话语方式的宴践者。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1992年:智慧提纯期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艺术是以“精英模式”演进的,大部分艺术家几乎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用西方现代主义的知识成果武装自己,以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进入社会。对于这代艺术家而言,历史和文化几乎是永恒的话题,他们试图用自己的艺术拯救这个社会,发掘艺术之于社会的功能效力。1984年的广州“第六届全国美展”是方力钧参加的首次全国性展览。他当时的绘画样貌还是具有传统意味的学院写实风格,乡土风气厚重。1985年至1989年这四年,是方力钧的学业积累阶段,他寻找并发展自己的艺术符号,在手绘和木刻之间交相转换。关于光头形象。“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少文学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大时代普通人命运的描绘。政治、社会形态的转变促进了审美意识的转变,冲破了原有单一现实主义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其中。艺术家不约而同地停下了手里那支代表阶级斗争的画笔,开始发自内心地重新打量这个平凡的世界。种种迹象标志着一个“神”时代的终结,预示着一个“人”时代的开始。方力钧的作品于1990年到1991年被定性为“泼皮幽默的玩世写实主义”,这类作品以批评、讽刺和嘲笑为主,更多的是自嘲,以另类坚强的方式抵触年幼时心灵受到的伤害。1988年,方力钧的创作还处在无意识、不定型的状态,作品形象以乡土风为主,且多是农民形象。1989年后,他开始创造一批“光头泼皮”形象,这一系列形象熔铸了具有经典意味的语言符号,成为当代人的一种心理象征,消解传统形式的视觉系统的同时,代之以对叛逆方式、真实状态的歌颂。光头扭曲的面孔写满百无聊赖的或空洞或无畏的表情,以及对内在深层语汇的昭示和对俗世的迂回嘲讽。方力钧作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