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静声稀,神闲气定,静寂中才能安放躁动的心灵。当我提笔为自己的《美国报人》写序文时,不仅有些赧颜:我们是不是对美国的关注太多了一些?早年讽喻掉书袋时的人“言必称希腊”,今天该哂笑某些人“言必称美国”了吧!
美国人民是一个伟大而勇敢的群体,他们的冒险本性和永无休止的开拓精神,引领着世界的愿景。平等、自由、民主,大抵就是这个年轻的国度带给人类*辉煌的精神财富。
封建大公国和中世纪野蛮愚昧的政教合一的残酷政权是生长不出民主、自由的萌芽的。马克思不得不在19世纪40年代,用*激愤的语言痛斥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你们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的形式呢?……没有色彩就是这种自由唯一许可的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精神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欢乐、光明,但你们却要使阴暗成为精神的唯一合法的表现形式,精神只准披着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却没有一枝黑色的花朵。精神的实质就是真理本身,但你们却想把什么东西变成精神的实质呢?谦逊。歌德说过,只有叫花子才是谦逊的,你们想把精神变成叫花子吗?”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当中,这段话中的许多单词,是被马克思加了着重号的。这是这个天才的理论家和革命者表达他强烈感情的一种外在方式。
历史自有它自己的行进路径。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断言:历史就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事实。因而,卡尔十分推崇伟大的自由主义新闻记者斯科特的名言: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
美利坚是幸运的。它从来就没有受到过禁止言论自由的种种弊端的限制。它的开国元勋们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体系,以保障公民和社会团体表达自己思想和主张的自由。《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任国务卿、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特别重视新闻自由,并且一再申明新闻自由的种种益处。他说,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会让美国人民更容易接受共和主义的思想,因为真理愈辩愈明。他说:“为了保持人类心灵的自由和新闻出版的自由,每一个生灵都应该准备殉难;因为只要我们愿意怎样想就怎样想,怎样想就怎样说,人类的状况将得到改善。”杰斐逊说,政治自由,“除了靠新闻自由,是得不到保证的。限制新闻自由,就一定有失去政治自由的危险”。作为总统,他希望靠新闻出版自由把他带到舆论的审判台前,并且时常有人提醒他:不要滥用权力。
在这样一个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下,在这些较为完善的法律保护下,在美国诞生一大批顶级的报纸、杂志、出版社,出现了一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叱咤风云的新闻人,也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今天,我们闭着眼睛便能数出这些如雷贯耳的机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先驱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基督教箴言报》《世界报》《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生活》周刊、《纽约客》和兰登书屋等等。
是的,我们数的是“机构”。在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中文研究专著中,专家和学者们大都将目光聚焦于这些著名报刊、出版社的整体,描绘的是它们一般性的发展轨迹,如《走进美国大报》《卓越媒体的成功之道》《纽约时报的风格》《报纸的力量》《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机器新娘》《美国新闻史》等。然而,在历史的舞台上,在生活这部威武雄壮、激情四溢的正剧中的主角,只能是人,只能是那些出类拔萃、历尽艰辛,成就伟业的了不起的大写之人。我追寻着这些人,阅读着这些人,思考着这些人,于是,才有了这本读书札记般的人物随笔。一文不名闯荡美国、*终成为全美**报业大亨、创立了永世不朽的“普利策新闻奖”的约瑟夫.普利策;一枝纤笔论天下、影响了几代美国总统内外政策的新闻评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以天才般的创意创办《时代》周刊、垒下时代传媒帝国**块基石的固执的亨利.卢斯;将默默无闻的《华盛顿邮报》打造成美国顶级报纸之一的菲尔-格雷厄姆和他的太太;在西部闭塞的荒漠上谱写了《洛杉矶时报》神话的哈里.钱德勒及他的儿子;实现了《纽约时报》华丽转身、完成中兴之变的阿道夫.奥克斯和他的女婿;一生以新闻为职业,写就了自己“美好人生”的《华盛顿邮报》总编辑本杰明.布莱德利;在《纽约客》中发表那些人们争相阅读的意境散淡、文字飘逸、感情细腻的美国式随笔的专栏作家埃尔温.布鲁克-怀特;兰登书屋的缔造者、生性活泼幽默、与众多世界*伟大作家有着密切交往的出版人贝内特.瑟夫九个传奇人物列成一队,足以演绎一道美国近代新闻史上的风景线。
毫无疑问,这些人物是我个人选择的结果。选择就是取舍,难免有个人的主观好恶和情感倾斜。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访问美国时,与威廉.兰道夫.赫斯特交谈甚欢。他想不通美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赫斯特,他认为赫斯特具备美国所推崇的所有优秀品质,更主要的,赫斯特是美国成功人士的代表,是美国社会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我也不喜欢赫斯特。不错,他创办的赫斯特报系风云一时,畅行东西美国。但赫斯特*大的毛病就是:低俗。他是“黄色报纸”的*早实践者,他差点儿拐带坏了世界新闻史上*伟大的总编辑普利策。他在一个日益成熟、进步、高雅的社会中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终他还是在美国报业的淘沙大浪中日渐衰退,直至销声匿迹。所以,我是不会选择赫斯特的。
写人物重在细节,难在传神。多年的职业训练,使我有寻找和捕捉细节的意识,有着“讲故事”的强烈愿望,可笔力不逮,学养有限,也许不能把这些读者期待的人物写准、写活,在此只有恳请诸位读者见谅了。
蔡晓滨
2009年夏秋之交于青岛浮山南麓
后记
在当下中国,“表达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这是因为,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表达权”**次与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一起,并列为人民群众需要保障的四种基本权利之一。
表达权作为社会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所共识。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邱小平说:“表达自由现在已经普遍被视为自由和民主国家应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邱小平进一步指出,即使一个政府已经实行普选,如果在普选中不能允许表达自由,这样的政府仍然很难自称为自由、民主或合法的政府。
1948年12月lO日,刚刚组建不久的联合国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这个划时代的宣言宣称世界各地所有男女毫无区别地都有权享受各种基本权利和自由,其中包括生命、自由、人身安全、参加选举、工作、受教育等权利。两年之后,联合国规定每年的12月10日为“世界人权日”。《世界人权宣言》的第十九条,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有权享有发表意见和表达的自由;这一权利包括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意见的自由,通过媒体,不问国界地寻求、接受和分享信息的自由。”
……
正是因为有了表达权或日表达自由,汶川“5.12”大地震后,中国的媒体才能在**时间,那么迅捷、那么公开、那么透明地报道如此惨烈的自然灾害。中国的网民才能在互联网发出那么众多、那么深刻、那么震撼人心的呼唤和声援。
表达权不容忽视。表达权值得珍惜。
当我们冲决极“左”思想的禁锢和专制主义的高压,获得具有普世价值的表达权时,绝不能因为我们的一时兴起和使用不当而复归丢失!
权利的不懈争取和权利的正当使用,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我愿意再一次复述邱小平博士的话来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表达自由现在已经普遍被视为自由和民主国家应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内容简介:何为报人?这是一个极具能力与魅力的精英群体,他们秉持言论自由的精神和真实至上的原则,以笔为器,以报为媒,为历史写报道,为公众鼓与呼。在美国这个崇信自由、平等的国度,报业发达,报人璀璨,例如全美**报业大亨约瑟夫·普利策,《时代》周刊的老板亨利·卢斯,兰登书屋的出版人贝内特·瑟夫等。他们是“伟大”的事业创造者,驾驭着美国报业的艨艟巨舰破浪前行,引领了世界传媒业的前沿风潮。《美国报人:游走于现实与历史之间》讲述的是九位美国报人的传奇故事和卓越人生,粗现百多年来美国新闻业的兴衰历程。作者亦身为资深新闻业者,冷暖自知,见解独特,耐人寻味,颇值一读。
然而,在走上新闻事业,以及在踏上记者之路的漫漫征途上,本杰明·布莱德利却一次次地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他的幸运,便是他成功的要素之一。就在他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山本五十六卑劣的偷袭行为,激怒了美国人民。美国政府立即对日宣战。义愤填膺的热血青年纷纷应征人伍。布莱德利经过短期训练,便登上“菲利普号”驱逐舰,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1943年,他在布加因维尔海峡执行任务时,经历了他此生最难忘的一次战斗。空袭警报拉响之后,他从昏暗的战斗信息中心跑上舰桥。正当布莱德利抬头往天上看时,一架日本99式舰载俯冲轰炸机就出现在他的眼前,距离他甚至不足五十米。布莱德利甚至清楚地看到了那个日本飞行员的模样,清楚地看到那枚重达九十公斤的巨大炸弹正缓缓下落。千钧一发时刻,军舰急速左转,炸弹落人海中,激起的水柱将右舷这边所有的人都溅得浑身湿透。幸运的是,它没有爆炸,这是枚哑弹。幸运之神第一次向布莱德利招手了。战争结束了。布莱德利从没想过他能全身而退地复员回到家乡。此时他已结婚,工作成了一个大问题,因为他要养家糊口。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经纪人或公司管理者,而他却对新闻走火入魔,一心想当一个游走世界、仗义直言的记者。无奈,父亲托朋友写了两封推荐信,介绍他去《巴尔的摩太阳报》和《华盛顿邮报》碰碰运气。深秋的一个夜晚,布莱德利简单收拾好行装,带着他的全部积蓄——大约八百二十五美元,乘火车离开波士顿,开始了他的求职之旅。第二天清晨,火车停在了巴尔的摩市火车站。天降大雨,水雾濛濛。布莱德利没有勇气冒雨进城,那样的话他非被浇成个落汤鸡不可。他决定直奔华盛顿,先去《华盛顿邮报))看看再说。父亲的朋友给他介绍的是《华盛顿邮报》社论版编辑赫伯特·埃里斯顿。见面之后,赫伯特对布莱德利爱莫能助,因为后者对新闻编辑部的事情实在是一无所知。他耸耸肩,摇摇头,无奈地把布莱德利送下了《华盛顿邮报》大楼门前的台阶。没想到的是,他们正好与城市版主编本·吉尔伯特打了个照面。吉尔伯特能力超群却又备受争议,他的处事风格和桀骜不驯让许多人对他敬而远之。赫伯特也许是出于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愧疚,张口问了吉尔伯特一句:“你那里缺人吗?这个年轻人可是想当记者。”谁会想到这么巧呢,就在一天前,一位记者意外辞职,刚好留出了一个空缺职位。吉尔伯特让布莱德利等一等,他立即找到了执行总编辑罗斯·威金斯,一番商议之后,他们
蔡晓滨,1955年出生于青岛。供职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近年来致力于知识分子问题研究。著有《幽暗的航行》,主编《良友》丛书等。
生命逝如斯-揭开自杀的谜题 内容简介 自人类出现**个自杀的人以来,有关自杀的各种谜题就一直困扰着我们。自杀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容易选择自杀?不同的家庭...
华侨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 本书特色 1.本书是继大型史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的又一批民国史料汇集,为国家“十一五”出版规划项目。《民国时期...
雪泥鸿爪: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邓析子其人其书;沈约事迹二考;考古发现的秦汉文字资料对于校读古籍的重要性;甲骨学史札记等内...
毛泽东著作是怎样编辑出版的 内容简介 作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他们中有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人,有参加毛泽东著作编辑出版的工作人员,有长期从事毛泽东思想理论...
不辍集 本书特色 来新夏编著的《不辍集》收集了作者对有关学术问题的见解,书评和对古人和今人的小传,还有一部分偶然想起的往事掌故,读来颇感清新。作者以90高龄著作...
罗雪尔与克尼斯:历史经济学的逻辑问题 内容简介 本书是韦伯的**部元理论著作,是一篇论述社会科学理论构建与系统化的方法论文章,开启了他对社会科学哲学雄心勃勃的研...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本书特色 作者利用同乡之便,深入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浙江村”全面深入地了解了“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用大...
《自创区与自贸区联动发展》内容简介:本书首先界定了“双自联动”的维度与层次、要素与内容,通过对国内先进地区实施“双自联动”
生活中的统计学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再分别结合待人处世、家庭理财、休闲娱乐、求学求职、谈情说爱五个角度去谈统计学,是...
历史、身体、国家(近代中国的身体形成1895-1937) 本书特色 这本书基本上想要回答三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身体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化,才有现今的样子?这...
清儒得失论 本书特色 刘师培是晚请著名学者,其祖、父均为经学家,刘师培继承家学乃至大成。本书辑有其所作《清儒得失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字义起于字音说》、《...
《威海传:蓝色文明里的美人鱼》内容简介:本书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之一。威海作为胶东半岛的一座重要城市,在近代又担负过沉
这书要卖100万畅销书经验法则100招 本书特色 如果你是编辑,绝对不可错过,瞬间掌握编书的“诀窍”!如果只想当个阅读人,这书让你了解书的制作,增添阅读乐趣!如...
实践的艺术-日常生活实践-1 本书特色技术人员的理性能够对事物和人进行*佳的组织,赋予它们各自的位置、角色以及消费产品。但是普通人悄悄地逃脱了这一组织。他们运用...
读书指南-精校版 本书特色 《读书指南》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合集。前者介绍中国基本典籍,说明各书特点、读法,文字浅显简...
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 本书特色 在本书中,作者对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做了一次突破性的研究,细致又全面地观察了中国互联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发现互联网...
让人做好人-当代国民素质演进的历史性反思与发展性愿景 内容简介 《让人做好人:当代国民素质演进的历史性反思与发展性愿景/民族精神与文化主题书系》共分上、中、下三...
巴黎公社公报集-第一集 本书特色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个无产阶级的政权组织,只存在了72天。李平沤等编著的《巴黎公社公报集》是巴黎公社在这段期间的一切...
社会理论-(第3辑) 本书特色 脱胎于《国外社会学》的《社会理论》放眼整个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将所有符合以“社会生活和人类行动的文化产物”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思考纳...
当代家庭社会学 本书特色 家庭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借鉴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婚姻家庭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当代家庭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