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之一,与《庄子》如双峰并峙,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性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五千言》,内容包罗了宇宙观、人生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治国兴邦等方方面面。所以,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位真正的哲学家。《老子》其辩证的思维方法,精到的处世策略,今天读来仍然十分鲜明。本书先列“原文”,随后附“注释”,逐字逐句试解的“译文”,以及“章旨”,领你进入这一古老文化宝藏地。
《老子》是“国学经典藏书”系列丛书之一。它选取了《老子》的精华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力求从道学这一角度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国学的精萃,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热爱国学。阅读《老子》,让您领略传统文化别样的风情,在书山瀚海中获得充实的阅读快乐,让您在辉煌的艺术文化中获得审美享受!
【译文】可以用语言讲清楚的“道”,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真正的永恒的“道”;同理,可以用言辞说出来的“名”,它就不是哲学意义上永恒的“名”。“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经常从“无”中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边际。“无”和“有”这两者,来源相同却具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极其幽深的。极远极深,是一切变化的总源头。【章旨】老子第一次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体系核心。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微妙玄虚。它的含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考。它不具有任何质的形式,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因此说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人们的探索是循序渐进的,对于“道”的解释是有局限性的,要想全面地掌握“道”的内涵,还需要长期地探索和研究,所以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本来没有名字,那么人们命名时根据的只是某一方面的特征、情态,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这就预示丑的观念同时存在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同时产生了。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反相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依靠,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随顺,这是永恒不变的对立统一。因此,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世,实行“不言”的教化;任凭万物自然地生长变化而不去强为主宰,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自己的能力,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才不会被淹没。【章旨】本章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一切对立的事物都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集中鲜明地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述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是永恒的、普遍的法则。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后一部分提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主张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不掺杂个人的意志和欲望。只有“不为始”、“弗有”、“弗恃”、“弗居”,才能获得“不去”的结果。这种“功成而弗居”的不争思想,有利于统治者治国。【译文】在上者不推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争功名利禄;不看重金银珠宝,使百姓不去偷盗;不炫耀那些能诱发人贪欲的东西,使百姓的思想不被搅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使百姓的心灵空虚,填饱百姓的肚子,削弱百姓的意志,增强百姓的筋骨。永远使百姓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以“无为”的方式去处理世间之事,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情。【章旨】这一章里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要人们回到一种“无为”的境界。历来认为,老子在这里极力鼓吹愚民政策,他的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是消极的。其实,老子看到了古代社会动乱不安、矛盾突出的根源在于差别的存在,意图用减少差别、恢复淳朴民风来减轻或避免社会矛盾,这是他进步的主张。他认为,现实社会中统治者任用贤能,看重贵重稀有的珠宝财富,这是扰乱人心,是造成社会动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坚决杜绝。【译文】“道”是空虚的,但是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它是那样深邃啊,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不露锋芒,脱离纠纷,蕴蓄着光明,混合着尘埃。它是那样幽隐啊,似无而实存。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在有天帝之前它就存在了。【章旨】这一章是对“道”的描述和赞颂。承接第一章的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好像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像是天帝的祖先。由此说来,不是天帝造物,而是“道”生天帝,继生万物。“道”空虚无形,却比创造万物的天帝更根本,“道”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译文】天地无所偏爱,把万物当刍狗一样对待,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把百姓当刍狗一样对待,听任百姓自己成长。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虽空虚却不会穷竭,越动。它的风就越大。政令繁多而屡次失败,不如持守虚静。【章旨】这里由“天道”论“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在逻辑上是从特殊性中推出普遍性,核心思想是阐述清静无为的好处。天地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不分春夏秋冬,没有爱憎恩怨,公平对待万物。圣人也依循天道的规律治国,公平对待百姓。本章用具体比喻说明如何认识自然和正确对待自然,论述天地本属自然,社会要顺乎自然,保持虚静,比喻鲜明生动。而现实社会中的统治者却习惯发号施令,穷兵黩武,看起来实现了雄才大略,实际上却违背了天道规律,是错误的行为。【译文】生养天地万物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停息的,这是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源。它绵绵不绝好像永存于世,运行不停而不知倦怠。【章旨】本章继续描述和颂扬“道”的意义和功能。“道”永恒存在,它是支配万物发展变化的主宰,空虚幽深,作用无穷,孕育万物,生生不息。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论述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P10-19
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 本书特色 卡尔·贝克尔是20世纪前半期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美国历史学家协会主席。本书旨在研究启蒙运动思想的基本特色。作者提出,启蒙思想...
禅宗文化研究-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2 本书特色 黄夏年编*的《禅宗文化研究(2第三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探讨了《大乘起信论》《坛经》及西夏文禅宗...
哲学家的休息 内容简介 《哲学家的休息》,是由《第欧根尼》(DIOCENES)中文精选版编辑委员会编选的哲学卷论文集。《第欧根尼》系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会刊...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内容简介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文化高度发展。正如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一样,...
坛经.心经.金刚经/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本书特色 《金刚经》《心经》和《坛经》都是中国佛教史上尤其是唐代之后*为流行的佛教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整个中国思想文化都产...
六祖慧能大智慧 本书特色 这本小书,既不像严肃的学术著作,但也有一些学术的问题;既不像一般的通俗文学读物,但也有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当然,无论是学术问题还是民间...
当代东方儒学 内容简介 本书所研究的当代东方儒学,主要指中国和朝鲜、日本、越南等儒家文化圈国家的儒学;新加坡等以华裔为主要构成民族国家的儒学;以及泰国、印度尼西...
《云冈日记:战争时期的佛教石窟调查》摘录了作者1938-1944年调查云冈石窟时的日记,客观地记述了当时的工作情况与云冈的风貌。《
天下赵州生活禅天下赵州生活禅前言 书评一个没有觉悟的人,他生活中的心境常常是烦恼的,生活中的心往往是困惑的,尤其是现代的人享受现代文明之余,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借...
三稀墨宝易经 本书特色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黄孟复亲自为《三稀墨宝易经》书名题字!世界易经大会主席团执行主席、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会长俞长江亲笔手书易经,坊间...
蒙田别传:“怎么活”的二十种回答 本书特色 ★ 本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英语世界首部蒙田传记,★ 被媒体盛赞为“过去十年*好的传记之一,也是*好的社科图书之一”。...
本书对于海内外所见藏文文献中佛教文献的部分择要进行分类整理和汉译、释文,并对相关的藏文、藏传佛教、藏族历史和人物等领域的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套装共3册)》:中国文库·哲学社会科学类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
修学缘起法 本书特色 《修学缘起法》收入作者赵均府的八篇文稿:《略谈“缘起法”》、《胜解性空》、《浅谈“如实观照”》、《再谈“如实观照》、《谈谈如何修学佛法》、...
禅的智慧 本书特色 慈悲没有敌人,智能不起烦恼真切的禅修实践,大彻大悟的智慧之源,圆成幸福完美的人生禅的智慧 内容简介 本书*初于1993年在美国用英文出版,此...
东山讲堂文集12--学持戒:黄老师开讲 内容简介 黄胜常先生新著《学持戒》是继他注解《未曾有说因缘经》后又一部力作,可说是该经的演绎和副篇,是一部教人学佛做人坚...
老子说解 内容简介 《老子》这部书,自先秦流传至今,有许多种本子。本多舛异,字多殊谊,历代诠诂论证的专著文章,不可胜数,在看法上存在着很大分歧。异文异义,莫所适...
《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他谈的完全是以他个人一生接触,亲眼看见的。他接触了两类
卢梭.康德.歌德 本书特色 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正因乎此,一位大哲学家和一位大诗人之间的距离,就比他与一位蹩脚的哲学家之间的距离为小。卡西尔的《卢梭康德歌德》...
唐先生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之巨匠,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概论》,为当代中国学者所撰写的规模最宏大的哲学介绍书。本书内容广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