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标

路标

作者:(德)海德格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00-11

评分:9.1

ISBN:9787100028684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 1976)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

()

作品目录

前言
评卡尔·雅斯贝尔斯《世界观的心理学》(1919/1921)
现象学与神学(1927)
最后一次马堡讲座节选(1928)
形而上学是什么?(1929)
论根据的本质(1929)
论真理的本质(1930)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931/1932,1940)
论Фvбs本质的概念。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第二卷第一章(1939)
《形而上学是什么?》后记(1943)
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1946)
《形而上学是什么?》导言(1949)
面向存在问题(1958)
康德的存在论题(1961)
说明
编者后记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 - 1976)出身于一个天主教家庭,早年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他在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1913年在弗莱堡大学在李凯尔特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在弗莱堡大学任教期间,他参加胡塞尔主持的研究班。1922-1926年,在马堡大学任副教授,讲授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等人的著作,把他们的问题转变为关于存在的问题。1927年,为晋升教授职称,发表未完手稿《存在与时间》。据说,当这本书送到教育部审查时,部长的评语是“不合格”。但就是这样一本被官员判定为不合格的书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192...

(展开全部)

精彩摘录

哲学乃是对神学基本概念的存在者状态上的、而且前基督教的内涵所作的可能的、形式显示着的存在学调校。但哲学只能是它所是的东西,而不实际地充当这种调校。

——引自章节:现象学与神学(1927)


……存在者“在整体中”向我们袭来,例如,在真正的无聊中。当我们仅仅对这本书或者那出戏,这项活动或者那种消遣感到无聊时,离真正的无聊还很远。而当“某人莫名地无聊”时,真正的无聊便开始了。这种深刻的无聊犹如寂然无声的雾弥漫在此在的深渊中,把万物、人以及与之共在的某人本身共同移入一种奇特的冷漠状态中。这种无聊启示出存在者整体。在“某人莫名地无聊”(esisteinemlangweilig)中,海德格尔用了无人称代词“它”(es)和不定代词“某人”(einem),以表示:某人并非为这个或那个具体的对象而无聊,而是无所指向的无聊——那才是真正的无聊。——译注

——引自第127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