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者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者在中译本序中说:“论述了我一生的主题的,则是《冲绳札记》。”这是一本长篇随笔,作者设图在书中思考这样一些的问题:所谓“日本”这个近代国家是如何形成的?近代化的结果让它在世界,特备是在紧邻诸国中,居于怎样的存在?它真强大吗?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战败的悲惨教训了吗?于是,作者把焦点转向冲绳。那个叫琉球的国家是如何被纳入日本的?作者写了日本近代化历史中冲绳和冲绳县民与日本和日本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日本的侵略战争中作为日本唯一的地面战场的冲绳遭到美国袭击的冲绳战;他还论述了作为美军基地的冲绳以及由美国返还的冲绳县民在战后的续存状态。书中,作者不断追问:“何谓日本人?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这种“黯淡的内省”却被日本政治右翼批判为“自虐”史观。《冲绳札记》并因此被推上审判庭。
《冲绳札记》中译本是*早的外语版本。而这是一本对我非常重要的书。在还很年轻的时候,我就开始写小说了。那时,我还没有下定决心是否把文学与自己的一生联系起来。少年时期,母亲送给我一些书,我从中发现了小说。即便是孩子,也能感受到那不仅仅是娱乐之物。鲁迅的短篇让我理解了对人性的敬重。而我在大学开始学习法语的时候,以阅读让·保罗·萨特为主,也日益坚定了社会介入之心。虽说从二十多岁就开始写小说了,然而我实在不能把握:通过自己的阅读学到的所谓“文学”和“文学家”的生活方式,是否能在将来的工作中践行。而立将至之年,智力残障的长子诞生了。我打算与他共生,也决意去思考到那时为止自己作为小说家的生活意义。于是就有了《个人的体验》这样的小说,接下来创作了《广岛札记》和《冲绳札记》这样的长篇随笔。广岛和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人类制造了具有大规模杀伤性的核武器,并且供以使用,也就是说,人类**次面临灭绝的危机。但是我相信,在遭受原子弹轰炸的人们趋于康复的生活中,以及在人类存续的未来,仍有希望的出路。我就写下了这种想法。从那时起,直到现在,废除核武器有多大的可能一直是我评论活动的主题。而其中论述了我的一生的主题的,则是《冲绳札记》。我在书中试图思考的问题是:所谓“日本”这个近代国家是如何成立的?它果真强大吗?近代化的结果让它在(世界)、特别是在近邻诸国中居于怎样的存在?日本人真正吸取了战败的悲惨教训了吗?于是我将焦点转向冲绳。在近代日本成立之际,那个一直处于特殊状态的独立国家琉球是如何被纳入日本这个国家的?在*初的情况调查中,我还接触到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他在中国的名字叫林世功,在琉球则被称为名城里之子亲云上)。
与这首诗的作者相遇,也是在一九六五年春我的第一次冲绳之旅中。在去冲绳旅行之前,我对这位诗人略知一二。他是创立于一九五。年的琉球大学的第一届学生。那一年,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了大意为“美国的安全保障线是阿留申群岛、日本、冲绳和菲律宾”的演讲。就在同一年,朝鲜战争爆发,冲绳被重新委以赤裸裸的“美国安全保障”基地这样的重任。从学生方面来讲,作为琉球大学的缔造者之一,这位诗人的入学别具象征意义。他参与《琉球大学》的创刊,在那里除了发现作为诗人的自己之外,还逐渐意识到,在他的内心还有更为丰富的东西。在核基地冲绳,通过在那霸市街头举办原爆展,第一次将广岛、长崎经历的原子弹轰炸的悲惨状况(有很多人从冲绳到广岛和长崎工作,被炸后返回故乡,他们的原爆症完全得不到专业治疗。他们是活的见证人,但却不能获得有关原爆症的正确知识。几乎所有的冲绳受害者都保持沉默。毋庸赘言,就在这种沉默中,在新的核备战基地冲绳,不少人没有得到赔偿就死掉了)。公之于众的,就是琉球大学的学生。冲绳民众在战后发起的第一次全面抵抗运动是一九五六年的土地斗争。在这场斗争中,琉球大学六名学生受到退学处分,一名受到停学处分,其中就有四名是《琉球大学》的同仁。《琉球大学》就是这样一份杂志。这位诗人离开琉球大学和《琉球大学》杂志,去了冲绳当地一家报社。我和他当时是在石垣岛见的面,那时他是报社分社的负责人。从在《琉球大学》上写诗的时期起,就创作以石垣岛为中心的各个离岛的风土记,到协助喜合场永珣氏完成《八重山民谣志》的一九六五年,他始终保持一贯的个性。我对于冲绳回归运动的意义几近无知。诗人恳切地向我讲述:当时不仅在石垣岛,在冲绳本岛也都抱着难以摆脱的“回到母亲怀抱”的想法。然而,无论是纵观历史、结合实际,还是展望未来,这种想法都不过是一种欺骗。在诗人过去的同事里,有一个青年,他的父母中的一方出身本土。比起自己的冲绳血统,那个青年更愿意把自己身上属于京都或奈良的血统看作是自己血统的核心。诗人谈起这些时,绝对不激愤,但饱含着强烈的嫌恶感。诗人自己就有个出身本土、从事教育事业的母亲,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冲绳人身份能够正面接受的人,并且一直以石垣岛为据点来清楚地审视冲绳本岛以及日本列岛。在日落后的一片黑暗里,仿佛让人感受着这样一种体验:柳田国男、折口信夫和伊波普猷的想象力,连同住在那里的民众的共同想象力一起,在黑暗及对面大海的涛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35年出生于日本四国地区一个被森林围拥的小山村,少年时代在母亲影响下对鲁迅开始了此后不曾间断的阅读,大学时代在渡边一夫教授的引领下沐浴了欧洲人文主义的光芒,并由此走上了创作道路。1960年对中国进行的第一次访问,使得“农村包围城市”与文化人类学的边缘和中心之概念结合起来,最终演化为《万延元年的Footbabll》、《同时代的游戏》等诸多作品中的根据地/乌托邦。1994年以《个人的体验》和《万元延年的Football》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大江健三郎更强烈地意识到作家的责任,借助《空翻》、《被偷换的孩子》、《愁容童子》、《别了,我的书!》等作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并于《在自己的树下》、《两百年的孩子》等作品里表现了对新人、孩子和童子等未来之象征所寄予的希望……
完美女孩.从学习开始-读者文摘精华 本书特色 孩子是上天赐予父母的礼物,女孩更是父母眼中的小天使,她们美丽、善良、可爱、细腻、温柔、端庄…犹如来到...
2011年科普文学作品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本年度*优秀的科普文学作品、年度科普作家及年度科学记者。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年味儿,以科学的名义、酒瓶子里做道场、...
2014中国最佳杂文 本书特色 辽宁人民出版社太阳鸟文学年选为当代文学存档,已历时17年。丛书将目光锁定纯文学的佳作精品,以其独具的民间视野,爬梳整理着文学的年...
落花生-许地山专集-经典彩绘本 本书特色 《落花生:许地山专集(经典彩绘本)》:这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源自文学大师的心灵深处,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宝石般熠熠生辉,...
陶景侃卷-陇上学人文存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陶景侃卷)》是一部论文集。陶景侃,1978年12月到兰州大学哲学系工作。1993年6月任教授,1993年10月...
《部门法理论源流及其对我国法治实践的影响》内容简介:部门法理论源于苏联,即至今在中国盛行的法律规范的划分理论。西方现代法学
《理念:卓越组织的原动力》内容简介:企业为什么能做强? 华为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危机管理经典标本,一个接一个的内
洗牌年代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中年客丛书之一。这是一本写给中年男人的好看读物。做一个桥梁或中介,让洛丽塔们和其他更多的读者看他们的视角,看他们的境界,看他们的做派,...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作家、人民艺术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
采桑文丛:旅食集 本书特色 作为这套丛书的主编,戴新伟应该准确地在把握“采桑文丛”的内容定位。作为南都著名的《阅读周刊》的掌men人,他编辑自己的文集同样匠心独...
在最美的风光里.与灵魂相伴-名家散文经典精装美绘版 本书特色 本书精选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优美散文、随笔、散文诗而成。其中有朗朗上口的经典之作,也有入选中小学...
西蒙选集 本书特色 据我所知,此套丛书是首次尝试系统地出版所有获奖者的重要著低等。丛书的出版本身就具有重大的意义,在中国面世其意义更加深远。我希望它的出版不仅有...
《黑羊》内容简介:《黑羊》包含四十个寓言,主角们大多是猴子、狮子、驴子这样的动物,也有“睡不着觉的镜子”和古希腊哲学家。此
英文观止(上下) 本书特色 《英文观止》一书规模宏大,全书分为上、下册,1400多页,160万字;上启公元8世纪的英国文学史诗《贝奥武甫》下至20世纪70年代的...
《互联互通的金融大时代》内容简介:●香港证券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首部力作。●破解互联互通时代香港资本市场财富密码。纵观
乱时候:穷时候() 本书特色 《乱时候,穷时候》记录了姜淑梅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
作品目录中译本序一中译本序二中译本序三序序章 魏晋文学之前的自然的叙述第一章 魏晋文学中所表现的自然与自然观第一节 咏秋诗
人生不过如此-读者文摘-典藏版 本书特色 一个人既要有现实精神,又要有梦想与激情。本书紧扣人生这一主题,所选文章都是对人生诸事的看法,观点虽然是民国时代的人的,...
一本书读懂王蒙——王蒙自选集 本书特色 王蒙是一个“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作家,其作品形式和主题多样,不仅有对理想主义精神的追求,还有...
《半小时漫画中国哲学史》内容简介:理清中国哲学的脉络,从搞懂中国哲学三大流派开始。通过手绘漫画和段子,陈磊(笔名:混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