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遥远的往事》内容简介:任何一个作家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记忆,都是其重要的写作资源,俊科先生这部散文集的相当一部分篇章,就是写自己十八岁前在乡村经历的一些事情。比如**次吃牛肉,比如听广播,比如洗澡,比如过年,比如吃枣……俊科在讲述这一件件一桩桩乡村旧事时,变换着使用两种眼光:一种是亲历者的眼光。这使他的文字妙趣横生,使事件异常生动地重现在我们眼前,给人一种听童话的感觉。
插图:《生死情》外祖父临去世前,拉着母亲的手交代说:“我死后,你们一定要照顾好你妈,她对我有救命之恩,这你知道。”母亲含泪点点头,说:“您放心,我知道。”外祖父在亲人们一片哀哭声中撒手而去,永远离开了我们。外祖父生前和外祖母关系非常好,这是他们那个村里的人和我们都知道的。外祖母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脸上大部分时间都一个表情,很少见她十分高兴的时候,也很少见她有不高兴的时候。但外祖母十分勤劳,家里家外,没有她拿不起的活儿。外祖父则是个乐天派,痛快人,脸上天天都带着笑容,说话声中透着爽快,好像从没有遇过什么愁事难事。外祖父眼很明,见到外祖母不高兴,从不去论谁对谁错,立刻说几句逗乐的话,不管外祖母笑不笑,自己先哈哈一笑转身就走,回来后就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因此,两位老人吵嘴脸红的时候不多。但外祖母对外祖父有救命之恩,我们却从来没有听说过。外祖父、外祖母故去多年后的一天,和母亲闲聊,又翻出了外祖父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思量半天,才对我们讲述了两位老人当年那段悲壮的往事。民国三十二年,也就是1943年,河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大灾。春天干旱无雨,夏天暴雨成灾,粮食几乎绝收。度日如年的人们把收获的希望全部寄托在秋天,不料秋天又闹起蝗灾。据母亲讲,不知从哪飞来的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嗡嗡作响。落到庄稼上,只听见“咔嚓、咔嚓”声响,不到一袋烟工夫,玉米成了光杆,谷子、高梁成了空壳,连一片叶子也没有剩下。人们饿急了,开始吃树皮、草根,吞盐碱土。村中能跑的人都“走西口”,到陕西一带逃荒要饭去了。有人走着走着,突然倒在地上就再也没有起来。村外的田野里、道路旁,都躺有被饿死的人。村中的屋檐下、房间中、院子里,被饿死的人躺在那儿尸体腐烂发臭,也没有人去收尸。真是“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就在那个时候,外祖父病了,病得不省人事,眼看就不行了。外祖母到七八里地外的一个村里去请医生。见到那个老中医,他说什么也不肯去。外祖母扑咚跪到他面前,求他无论如何也要去救外祖父一命。老中医说:“不是我不想去,只是我今年已七十多岁了,饿得走不动,哪还能再外出行医?”外祖母说:“没关系,我背您走。”外祖母年轻时个子很高,骨架也大,她背着那个老中医,一步一晃,几步一歇,跌跌撞撞地回到了家。老中医给外祖父号号脉后说:“他没有病,是饿的,我无法救治,你娘俩别管他了,快到外地逃命去吧。”外祖母没有吭声,吞了两把粗糠,喝了几口凉水,又背着那个老中医送他回家。回来时,已经是半夜了。外祖母看着奄奄一息的外祖父,把母亲拉到跟前说:“闺女,你叔怕真的不行了,咱娘俩再尽尽心吧。你在家等着,我去村后地给你叔拔几个胡萝卜来吃。”母亲一听就急了。她知道村后地有几畦胡萝卜,蝗虫吃秋时把上边的叶子吃光了,萝卜留在地下,但被皇协军杂牌队给“号下”了,说是充当军粮,谁敢动一个萝卜格杀勿论。昨天夜里有两个不怕死的去偷萝卜,被乱枪打死在地里。见外祖母要去那里拔萝卜,母亲紧紧抱住外祖母的腿说:“妈,您不能去,昨天夜里被打死的人尸首还没收呢。”外祖母说:“我要不去,你叔活不过今晚,正因为昨天夜里刚刚打死过人,今晚站岗的会认为没人敢再去偷了,我这时候去可能会没事。咱不能在这儿等死。”外祖母拿着工具执意要去,她临走时对母亲说:“我走后,你守在咱家后门口,估摸着时辰,如果听见枪响,那娘肯定是回不来了,你千万别去给娘收尸,等你叔一闭眼,你就逃命吧。如果没听见枪响,娘大概没事,你听见脚步声,就给娘开门。”母女俩抱头痛哭一会儿,外祖母打开后门,消失在黑夜里。外祖母走后,母亲一步不离地守候在后门口,心悬得老高,只怕听见村后地枪响。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母亲焦急地从门缝里张望着外面。外边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静得让人害怕。但也让母亲感到宽慰,因为那说明外祖母很安全。终于,母亲听见了外祖母的脚步声,打开门,外祖母怀里抱着几个萝卜回来了。母亲的心才安定下来。外祖母把萝卜洗洗,切成片,煮熟了,先让外祖父喝点萝卜水,又喂了几片萝卜,外祖父才慢慢苏醒过来。最终是那几个萝卜,把外祖父从死亡的边缘救了过来。就这样,外祖父临死前都没有忘记外祖母对他的救命之恩。七十多年过去了。外祖母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如今已故去多年。但母亲讲起这段往事,依然禁不住眼眶湿润,我们也被感动得流下泪来。令我们不解的是,外祖父、外祖母生前为什么从来没对后人说过?母亲说:“两位老人听信一句老话,叫‘气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他们认为夜里去偷萝卜是件不光彩的事。”我告诉母亲:“外祖母对外祖父的行为那是生死情,外祖母的行为很光彩,很伟大,我们会永远记住。更何况那几畦萝卜也不是皇协军杂牌队种的。”
冯俊科,1972年参军,翌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共北京市委副秘书长。现任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出版有《帝王治国策》、《西方幸福论》、《两槐居论稿》等专著和散文集《写在墙上的思念》、杂文集《有话直说》等。
岭南名胜记略 内容简介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
金瓶梅文化新解 本书特色 《金瓶梅文化新解》:善恶美丑之闻尽显众生百态,道不尽一部《金瓶梅》,破解经典奥秘感受别样文化,一部备受争议的经典名著,一种充斥人性与伦...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解读 本书特色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的这本《解读》分上下两部分。上编以问答的形式对数字用法的原则以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数字用法问题做了...
中华语典1 内容简介 今人常谓要继承传统,何为传统?世代相传的精神、制度、风俗、艺术是也。好东西都要传神传世。师者传道,佛者传灯。“传”为名词时,本义为丝之头绪...
《碳中和革命:未来40年中国经济社会大变局》内容简介:对于中国而言,碳中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
笑林广记-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足本.典藏 本书特色 《笑林广记》是一部流传久远、影响深广的通俗笑话总集,语言风趣幽默,文字简练生动,形式短小精悍,堪称中国古代文化...
成语百物 本书特色 《成语百物》解释成语来龙去脉、述说器物历史渊源、品味中华传统文化。成语百物 内容简介 《成语百物》讲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积淀都蕴藏...
品读南通 本书特色 张成国编著的《品读南通》一书共分南通概览、山水南通、文博南通、物华南通、风雅南通、历史南通等六个部分共五十个单元,内容涵盖旅游景点、公园绿地...
黄河中游地区卷-中国饮食文化史 本书特色 《中国饮食文化史(黄河中游地区卷)》力图运用通观全局的视野与文化整合的研究方法,来揭示中国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发展变化...
容斋随笔(上下)--毛泽东临终前还要看的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卷一;欧率更贴;罗处士志;唐平蛮碑;半择迦;六十四种恶口;八月端午;赞公少公;郭璞葬地;...
略读指导举隅-跟大师学语文 本书特色 《略读指导举隅》是叶圣陶、朱自清两位先生合作编写的中学国文教学指导用书。1943年初版印行于四川。略读作为精读的补充,在教...
中华姓氏通史·郑姓 本书特色 周宣王二十二年,郑性从周室分化出来,开始独立发展隋唐成为望族,被称为“天下五大姓”之一,郑姓子孙在政治、军事舞台扮演重要角色,在文...
中华姓氏通史·林姓 本书特色 林姓的始祖是商朝的王子比干,他直谏商纣王,忠而被杀,其子坚逃至长林山避难。周武王得天下后,追慕先贤,赐比干后人以林为姓。林姓受姓始...
中国传统文化读本 本书特色 马新、杨朝明、刘德增、杨守森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共由绪论、结语及八章正文组成,可分为四个主题:“绪论”与“结语”为一个主题,旨...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 本书特色 《壶中书影——米舒评说千古文人》由曹正文著,本书特色:一、他评点的历史文人,大多是大家熟悉的,但发掘的史料却不大为人所知,...
卡梅隆˙迪亚茨(Cameron Diaz)美国著名女演员,1972年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作为一位电影明星,她已经在大银幕上讲述了20多年的故事。她的第...
新编巧妙对联 本书特色 本书是从大量古今联语中精选出来的巧妙对联,按其内容的性质和制联的方法,分别归纳为征联类、网络类、人名类、地名类、戏名类、书名类、植物类、...
中华文明百科全书 本书特色 ★ 16开硬精装,全彩图文,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研究员李默主编,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题序★ 首开“左图右史”全...
田边刚,1975 年生于东京。2001 年凭借《砂吉》 获得 Afternoon 四季奖评委特别奖,2002 年改编自马克西姆· 高尔基作品的《二十六个男人与一...
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古代饮茶艺术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饮茶艺术》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风俗文化集萃---中国古代饮茶艺术 内容简介 生活也是艺术。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