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0-03

评分:8.5

ISBN:9787108033109

所属分类:行业好书

书刊介绍

内容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作品目录

第1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中的性格转换
第2章 星期日:突袭逮捕行动
第3章 堕落仪式正式开始
第4章 星期一:犯人叛乱
第5章 双重麻烦的星期二:访客和闹事者
第6章 星期三:逐渐失控
第7章 假释的权力
第8章 星期四:对峙时刻
第9章 星期五:淡出黑暗
第10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Ⅰ:性格转换的炼金术
第11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意涵Ⅱ:伦理学及拓展研究
第12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Ⅰ:权威、奉守与顺从
第13章 社会动力学调查Ⅱ:去个人化、去人性化以及姑息之恶
第14章 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
第15章 让系统接受审判:领导层的共谋
第16章 抗拒情境影响力,赞颂英雄人物
致谢
· · · · · ·

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

精彩摘录

抵抗力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种能力的发展:自我觉察力(self-awareness)、情境敏感度(situationalsensitivity)。街头智慧(streetsmarts)(街头智慧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我简称为“三S力”。你将会看见,这三种能力对许多一般性的抵抗策略十分重要。    步骤一:“我犯错了!”    让我们从承认自己的错误开始,先跟自己认错,然后跟其他人认错,让我们接受“人皆有过”这句名言。你曾经判断失误,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当你做出决定时,你有十足的理由,但是现在你知道自己错了,请你说出这三个神奇的句子:“对不起”、“我为我的过错道歉”、“请原谅我”。请跟自己说你会吸取教训,从错误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不要再将你的时间、金钱和资源浪费在错误的投资上,向前走吧。当你公开这样做时,就不再需要去正当或合理化你的错误,继续支持恶劣或是不道德的行动。坦承错误,会让降低认知失调的动机变小,当现实上的抑制物出现时,不和谐就消失了。发现错误时请你“当机立断”,别顽固地非要“坚持到底”不可,虽然有一时的损失,但往往能得到长远的回报。    步骤二:“我会很警觉。”    在很多情况下,聪明人会做出蠢事,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察觉影响力的施为者在言语或行动上的关键特质,忽略了明显的情境线索。就像是我们太常依赖自动飞行模式,依赖经常派上用场的老套台词,却从没有停下来好好评估它们是否适用于这场合、这时间。  让我们遵从哈佛大学研究者艾伦•兰格(AllenLanger)的忠告,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平常漫不经心的态度,变得更加警觉,处在新情境中尤其如此。我们在熟悉的情境中时,即使旧习惯已经过时或变错误了,它们仍会继续支配我们的行为,所以不要犹豫给自己的大脑一点警告。我们得时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动飞行模式来生活,而是要...

——引自第5页


人性化的关系是我—你(I-Thou)关系,而去人性化的关系则是我一它关系(I—It)。(马丁.布贝尔)随着时间的逝去,去人性化的施为者(agency)会被吞没进人负面性的经验,造成“我”发生变化,并且产生出客体与客体间或施为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它一它”关系。于是人们通过标签、刻板印象、标语和形象宣传的方式,助长了将某类他者视为次等人、劣等人、非人、下等人、可有可无之人或者是“禽兽”的错误概念。“我们所观察到的负面、反社会行为并非来自一个聚集大堆人格偏差者所创造出的环境,而是一个本质上即病态情境下的产物,这样的情境改变了原本正常的人,使他们出现扭曲的行为。异常的是情境的心理本质,而不是经历这情境的人。”我相信,想打入某个核心的渴望及被排除在圈外的恐惧,会占据所有人一生中的某些时期,甚至许多人从婴儿时期到垂垂老矣,终其一生都被这些念头盘据……在所有热情之中,成为圈内人的热情最善于让本质还不坏的人做出罪大恶极的事。  ——刘易斯,《核心集团》大多数人都会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自利偏向(self-servingbias),这可以让自己觉得与众不同,处于“一般水平”之上。这样的认知偏向有助于维持尊严和帮助我们抵御生命中的重大打击。我们运用自利偏向替失败找借口,将成功归功于自己,做出错误决策时则用来推卸责任,所认知到的主观世界就像生活在彩虹中一样美好。这样的偏见也意味我们会疏于防备自己行为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因为我们总觉得这种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我们做许多冒险的事,常常从事危险性行为、冒险开车,赌博,甚至拿自己的健康当赌注。最极致的表现就是,大多数人会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更不容易受到自利偏见的误导。思考漫长而晦暗的人类历史,你会发现,当人类打着服从的旗子时,犯下的骇人罪行远多于以叛乱之名。  ——C.P.斯诺,《非此即彼》我们从米尔格伦的实验中选录了十种方法:...

——引自第4页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