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作者:叶秀山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2010-03-01

评分:5分

ISBN:9787010087276

所属分类:哲学宗教

书刊介绍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目录

引言
**部分卡西尔的符号现象学
一、卡西尔与康德的哲学遗产
二、卡西尔的符号论
三、神话·语言·科学
1“神话”作为一种符号、文化形式
2卡西尔的语言哲学
3科学作为概念之符号
四、哲学与文化之批判
第二部分艺术·神话·历史——卡西尔的《论人》
一、“符号”作为解释世界的“形式”
二、艺术与神话
三、艺术作为一种符号形式
四、艺术与历史
第三部分心理(精神)世界的探索——胡塞尔的现象学
一、反对心理主义——严格划分逻辑、心理、物理的界限
二、观念(理念)的世界
三、“人文科学”之建立
第四部分现代现象学思潮与黑格尔哲学·
一、“绝对的精神”与“纯粹的心理”
二、理智的直观与本质的显现
三、辩证思维与精神现象学
第五部分海德格尔在“思想”的道路上
一、海德格尔的哲学的“变革”
二、“dasein”与本源的时间性
三、语言、诗和思想
第六部分海德格尔与西方哲学的危机
一、西方哲学之“危机”感与“无”的意识
二、“形而上学”的否定与“哲学”之终结
三、存在性的思想与对存在的思想
附:在“交往”的路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子的“道”
第七部分哲学之辩护——雅斯贝斯的“奋争”和“奉献”
一、雅斯贝斯哲学思想之渊源
二、哲学作为科学之超越
三、哲学作为existenz之澄明
四、哲学作为形而上学之“密码”
第八部分萨特的“有”“无”之辩
一、萨特与他的前人
二、萨特的基本问题:(空)无
三、萨特论“他人”
四、萨特的存在论和存在的心理分析学
第九部分杜弗朗和现象学美学
一、现象学基本原则与美学观念之变化
二、艺术世界之起源及其特点
三、审美知觉之分析
四、审美经验之普遍性
作者后记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内容简介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向现代,这是一般史家的概念,这个概念当然并不是完全按照外在的计时方法来区分的,近代和现代之间,在哲学上不像在现实的历史中有一条明确的时限可划。哲学之所以能划分为近代和现代,是因为在这两个时期中,哲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之间也不是可以完全分割开来的。以问题来分,我们也许可以用“古典”和“现代”这两个概念来概括这两个时期的问题特点更为清楚一点,这就是说,哲学问题中,有“古典的”问题,也就有“现代的”问题。这样,在哲学里,时间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时间较早,也可能出现思想较新的哲学家,如基尔克特,与其说他是“古典的”,不如说他是“现代的”;而休谟,莱布尼兹,从另一个系统的眼光来看,则似乎要比康德更具有现代意义。因此,“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的划分,自有其哲学理论上的意义所在。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节选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这些著作:对我国百余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积极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读者必读、**的经典性、工具性名著。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相关资料

性(偶性),如“花是红的”、“桌子是方的”等等,“红”、“方”是花、桌子的属性。这种命题本身蕴含着一个否定的方面,说“花是红的”,就意味着“花不是绿的”,说“桌子是方的”,就意味着“桌子不是圆的”,但却没有任何理由说“花”一定不是“绿”的和“桌子”一定不是“圆”的。胡塞尔说,“圆的四方形”在“意义”上并无矛盾,“方”、“圆”、“红”、“绿”,按胡塞尔的说法,都是可以独立的性质和语词,因而自身有独立的特性。然而哲学的命题则显然有另一种面貌,以黑格尔的例子说,“上帝是存在”,这里的“存在”就不是“上帝”的偶性,而是“上帝”的本质,在这里,宾词与主词是同一的,“存在”实际上又由宾词的地位回到了主词的地位,所以黑格尔经常强调“绝对”、“真理”、“精神”是“主词”,用命题形式来对这些最本源性的概念作出进一步的规定性,并不是指证它们的具体的偶性,而是揭示、陈述它们的本质;思辨的命题使“绝对”的本质显现出来。这样,黑格尔在谈到“思辨的思维”时指出:“在科学研究里,重要的是把概念的思维努力担负起来。概念的思维努力要求我们注意概念本身,注意单纯的规定,注意像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自身同一性等等规定”因而,所谓“思辨命题”,实际上是“同一命题。

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 作者简介

叶秀山(1935~ ),江苏扬中人。当代著名学者。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本书分别探讨了卡西尔、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斯、萨特、杜弗朗等西方著名哲学家有关现象学的哲学思想,分析了现代现象学与哲学、美学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全书语言流畅,析理深刻,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本书使用的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相关推荐

微信二维码